物聯網的背景及其發展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義很簡單: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國際電信聯盟2005年一份報告曾描繪“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麼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等。

     物聯網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樑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然後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絡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羣,能夠對整合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係。

  毫無疑問,如果“物聯網”時代來臨,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不談什麼隱私權和輻射問題,單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識別芯片這一點現在看來還不太現實。人們正走向“物聯網”時代,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而 RFID,正是能夠讓物品“開口說話”的一種技術。在“物聯網”的構想中,RFID標籤中存儲着規範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過無線數據通信網絡把它們自動採集到中央信息系統,實現物品(商品)的識別,進而通過開放性的計算機網絡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實現對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聯網”概念的問世,打破了之前的傳統思維。過去的思路一直是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分開:一方面是機場、公路、建築物,而另一方面是數據中心,個人電腦、寬帶等。而在“物聯網”時代,鋼筋混凝土電纜將與芯片、寬帶整合爲統一的基礎設施,在此意義上,基礎設施更像是一塊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運轉就在它上面進行,其中包括經濟管理、生產運行、社會管理乃至個人生活。

    

     簡而言之,物聯網是通過在物品上嵌入電子標籤、條形碼等能夠存儲物體信息的標識,通過無線網絡的方式將其即時信息發送到後臺信息處理系統,而各大信息系統可互聯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從而可達到對物品進行實施跟蹤、監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通俗來講,物聯網可實現人與物之間的信息溝通。

  實際上,物聯網概念起源於比爾蓋茨1995年《未來之路》一書,在《未來之路》中,比爾蓋茨已經提及物聯網概念,只是當時受限於無線網絡、硬件及傳感設備的發展,並未引起重視。隨着技術不斷進步,國際電信聯盟於2005年正式提出物聯網概念,而今年奧巴馬就職演講後對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積極響應後,物聯網再次引起廣泛關注。而我國官方近期對傳感網(物聯網的另一稱謂)的多次提議表示我國物聯網的發展也正是提上議事日程,同時也表明我國物聯網的發展將加快。目前,我國傳感網標準體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的多項標準提案被採納。

  從推動經濟發展角度來講,作爲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後的又一次信息化產業浪潮,從長遠來看,物聯網有望成爲後金融危機時代經濟增長的引擎。90年代克林頓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發展戰略使美國經濟走上了長達10年左右的繁榮。出於信息技術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奧巴馬政府的“智慧地球”構想旨在找出美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在此背景下,物聯網概念應運而生。

  物聯網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已可見物聯網的具體應用,如遠程防盜、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智能圖書館、遠程電力抄表等,只不過這些僅是物聯網的鄒形,還尚未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物聯網固然給我們構建了一個十分美好的藍圖,在未來,我們可以想象通過物物相連的龐大網絡實現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監控、智能物流以及家庭電器的智能化控制。但從目前全球狀況來,物聯網的發展仍有衆多問題需得到解決:

  第一,資金和成本問題,實現物聯網,首先必須在所有物品種嵌入電子標籤等存儲體,並需安裝衆多讀取設備和龐大的信息處理系統,而這必然導致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物品附屬存儲體也將導致物品成本的上升,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聯網的發展將受到限制。

  第二,技術標準問題,物聯網的發展必然涉及通信的技術標準,而各類層次通信協議標準如何統一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中國RFID標準已提及多年,但至今仍未有統一說法,這正是限制中國RFID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們認爲物聯網的各類技術標準有待中國、日本、美國及歐洲發達國家共同協商,其發展之路仍很漫長。

  第三,產業化問題,物聯網的產業化必然需芯片商、傳感設備商、系統解決方案廠商、移動運營商等上下游廠商的通力配合,而在各方利益機制及商業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聯網普及仍相當漫長。

  我們上述僅提及了物聯網發展需要解決的幾個核心問題,事實上,包括“雲計算”、無線網絡的擴容和優化等均是物聯網普及需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爲,雖然物聯網的概念已經引起全球關注,但其發展之路仍然十分漫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