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弱來自內心的自我否定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這種軟弱個性的成因。有時候身體健康狀態不好可能會讓人變得軟弱和依賴性強,你是這種原因嗎?你喜歡體育運動嗎?你的睡眠情況好不好?你不妨先檢查一下自己的身體健康,排除某些生理因素的影響。此外你可以試着回憶一下,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軟弱的?在小學五年級那件事情之前,你還有沒有類似的經歷?你的兒童時期,有沒有因爲不順從而被別人傷害的經歷——包括父母、老師、其他成年人或同伴的責罵和嘲弄?你的父母通常是怎樣對待你的?他們的個性軟弱嗎?他們的處世方式一般來說是順從式的還是反抗式的?你的父親和母親個性相似嗎?如果不一樣,你覺得誰的個性更強些?有什麼具體表現?

  決定人個性的因素既有先天的一面又有後天的一面。如果你的家族普遍具有易於緊張的特點,那麼你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這種神經活動特性。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和老師的影響非常大。如果你從小受到過度的保護,例如你的父母在你面對衝突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擔心你受到傷害,那麼他們的這種恐慌情緒就會與衝突情景一起深深地印在你的心裏,以後每次你碰到衝突——甚至是“可能的衝突”時,你的情緒系統就會啓動,喚起你的恐慌。兒童時期的意外事件也會影響日後的行爲。如果你小時候曾經因爲反抗別人而受到傷害,那麼你可能會變得對衝突過分敏感。


  人也可能因爲從順從、依賴和迴避的方式中獲得某些“益處”而把這種行爲固定下來。例如,減少承擔責任、獲得他人的喜愛、得到特別的照顧等等。這樣的情況下,人往往成熟得較晚,做事顯得比同齡人幼稚,責任水平也比較低。


  建議你在仔細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以後,看看在你的成長道路上,都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自己軟弱的個性?按照心理學分析學派的觀點,這種洞察本身就有助於你的行爲和情感的改變。此外,建議你檢查一下身體,排除生理因素導致的對壓力和衝突情景的緊張反應。


  在具體做法方面,你首先要培養自信和決斷力。軟弱看起來是與別人交往時才表現出來的態度,但其實質來源於內心的自我否定,因此克服自己的軟弱要由內而外地進行。你可以先從小事做起,例如,決定自己要怎樣安排時間;決定自己的食譜;決定自己的衣着打扮;週末時決定自己要去哪裏玩等等。學會對自己的生活作出安排,而不是“別人怎樣我就怎樣”。在一些細節上貫徹自己的意志,甚至可以小到你使用什麼樣的本子寫作業。關鍵是你要完全按照你自己的喜好和願望來作決定,努力做到能與衆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你可以將這種“我決定”的態度擴展到你生活的其他較大的方面。相應地,你也可以從小事開始體會“我可以”的感覺。例如,當你“決定”每天早上提早半小時起牀。而你真的作到了以後,別忘了在心裏告訴自己“我決定了,而且我可以”。即使是非常小的小事,也要這樣鼓勵自己一下。你可以將多年來的軟弱想像成積累起來的一堆垃圾,這些垃圾擋住了你前進的方向,而你每次完成一件事情以後對自己進行的“我決定,我可以”的鼓勵,都是清除這堆垃圾的鏟子。垃圾雖多,但只要堅持清理,總有一天會掃清前進道路的。


  其次,你也可以常常在私下做這樣的練習:設想最近發生的一件你覺得對自己的軟弱不滿的事情,把它當作一個故事寫下來,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經過。先按照事件的本來過程寫下來,當然這時故事中的“我”的表現是“軟弱的”。然後你對這個故事進行修改,使得故事中“我”的表現變得“溫和堅定”,或者變得“強悍好鬥”。設想,如果“我”要表現得“溫和堅定”,那麼我該怎麼反應?我該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我這樣做了以後,別人會有什麼反應?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如果你無法想像別人的反應,你不妨觀察一下其他同學之間的交往,看看他們之間的互動過程是怎樣的,這有助於你理性地預測別人對你的反應。然後,按照同樣的方式再編一個“我”表現得“強悍好鬥”的故事版本。


  另外要提醒你的是,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你不妨學會兩條重要的技巧:模仿和底線。模仿是指按照對方對待你的態度對待他,底線是你要給自己設置一個讓步的限度,在底線之上不妨寬容和容忍,但是過了底線就一定要堅持到底決不妥協。這兩條技巧能讓你同時具備堅定性與靈活性,不必一味退讓,也不必冥頑不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