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的 智 慧

                           團隊精神
  多麼壯麗的場面!廣闊無垠的曠野上,一羣狼踏着積雪尋找獵物。它們最常用的一種行方法是單列行進,一匹挨一匹。領頭狼的體力消耗最大。作爲開路先鋒,它在鬆軟的雪地上率先衝開一條小路,以便讓
後邊的狼保存體力。領頭狼累了時,便會讓到一邊,讓緊跟在身後的那匹狼接替它的位置。這樣它就可以
跟在隊尾,輕鬆一下,養精蓄銳,迎接新的挑戰。
  在一對頭狼夫婦的帶領下,狼羣中每一匹狼都要爲了羣體的幸福承擔一份責任。比如,在母頭狼產下
一窩幼崽後,通常會有一位“叔叔”擔當起“總保姆”的工作,這樣母頭狼就可以暫時擺脫當媽媽的責任,和公頭狼去進行“蜜月狩獵”。狼羣中每個成員都不希望成爲光說不幹的“老闆”棗倒是有的狼更喜歡做
固定的獵手、保姆或哨兵棗不過,每一匹狼都在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早在與成年狼嬉鬧玩耍時,狼崽們就被耐心地訓練承擔領導狼羣的重擔。它們這樣做是因爲生活本該是這樣。
  成功的團體和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每位成員不僅要承擔自己的義務,還要準備隨時承擔起更大的領導責任。一個團體的生命力很可能就維繫於此。
  狼不僅與同類密切合作,還可以與其他種類的生物和睦相處。這樣做的目的有時是爲了達到雙方合意的目標,有時就單是爲了好玩兒。
  烏鴉就是一個例子。烏鴉富有空中觀察的經驗,當它發現一個受傷或死掉的獵物時,通常會像報信者一樣,把狼和其他烏鴉叫到現場。狼可以撕開獵物的屍體,於是就爲大家提供了足夠享用幾天的美食。
  狼有時會鬧着玩地撲向狡猾的烏鴉,烏鴉則會在狼進食和時候啄它的屁股。兩種動物不僅能和平相處,而且很顯然它們之間存在着依據大自然的效率法則和數千年的經驗逐漸形成的錯綜複雜的合作關係。
  還有一種更爲錯綜複雜又難以言明的默契配合,狼也是其中的關鍵角色。這種默契配合通過數以千計的社會各界人士在多年的研究、策劃、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巧妙地實施之後,終於成功地將狼引進黃石國家公園這一壯舉體現出來。釋放到公園裏之後,狼羣的狀況令人大喜過望:它們不但生存下來,而且茁壯成長、生兒育女,超過了最樂觀的估計。誠然,在如此周密的行動過程中的確也出現了一些麻煩和問題,但遠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嚴重,許多當初持懷疑態度的大農牧場主變成了重新引進狼這項行動的堅定支持者。
  狼與狼之間的默契配合成爲狼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同樣,它們與人類之間的默契配合也有助於改善兩者的生活環境。
  得知這種食肉動物再次漫遊在黃石公園廣闊的大地上,成千上萬的人欣喜若狂。這一行動的巨大成功至少發出這樣一個積極的信號:今後人與狼是可以和平共存的。實際上,狼與人之間的這種默契配合正是你和你的公司同你的供應商、批發商、零售商、甚至競爭對手之間合作關係最形象的比喻。

            耐  心
  除了人自身以外,狼可能算得上是被人研究得最深最廣的動物了。曾有人藉助電子儀器跟蹤觀察狼長達幾天的捕獵行動。令人們驚奇的是,它們絲毫不對自己的任務感到厭倦心煩,它們也從不毫無目的地追逐或騷擾獵物。看上去它們好像只滿足於做觀察者,實際上卻在對被追捕的獸羣中每個成員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加以綜合分析。
  當然,獸羣中的老、幼、病、殘是狼羣的首選目標。但是狼的高明之處遠不在於能確認出這些顯而易見的犧牲品,它能觀察到並記住獵物許多細微的個性特徵和習慣,這是我們人類根本做不到的。
有時也許只是一個細微的緊張的行爲或癖性就會讓一個動物易受攻擊。某些動物離開羣體的庇護,成爲一個靶子,所有的行爲都被細心、耐心的狼記在心裏。
  狼與北美馴鹿之間存在着一種特殊的關係。它們常常是出生在同一個地方,隨後又一起奔跑在地球上自然環境最惡劣的曠野上。它們之間的關係並非總是處於敵對狀態,因爲它們總是混在一起,幾乎看不出什麼緊張氣氛來。但危機總有一天會出現。
  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棗這是一位富有觀察狼的經驗的人爲我們描述的棗一羣狼(追趕者)突然向馴鹿羣衝去,使馴鹿聚成一羣奔跑以確保安全。這時,狼羣中的一匹狼(劍手)斜刺裏衝到鹿羣中,抓破一頭“指定”的馴鹿的腿。
  狼羣之所以選中這頭馴鹿也許就是因爲它們發現它的某些特點易於攻擊。隨後這頭馴鹿又被放開歸隊了。
  這一幕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重演着,狼羣耐心地等待着時機,受傷的馴鹿漸漸失掉了大量血液、力氣和反抗的意志。狼羣定期更換角色,由不同的狼來扮演“劍手”,使這頭可憐的馴鹿舊傷未愈又添新創。狼羣最終勝利的形勢越來越明顯了。最後,當這頭馴鹿已極爲虛弱,再也不會對狼羣構成嚴重威脅時,狼羣開始出擊了。
  是耐心保證了勝利必將屬於狼羣。實際上,此時的狼也已經飢腸轆轆,在這種數天之後才能見分曉的煎熬中幾乎餓死。爲什麼它們不乾脆直接進攻結果了那頭馴鹿呢?因爲像馴鹿這樣體型較大的動物,如果踢得準,一蹄子就能把比它小得多的狼踢翻在地,非死即傷。狼羣謀求的不是眼前的小利,而是長遠的勝利。
古代的歌謠和傳說常常讚美狼那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能。敏銳的觀察力、專一的目標、默契的配合、好奇心、注意細節以及鍥而不捨的耐心共同使狼獲得成功。
  這些特點也都是昔日的人所具備的。我們是不是正在喪失掉這些能力?如果是,我們還能不能把它們找回來?
                     失  敗
  狼羣也許算得上自然界中效率最高的狩獵機器,然而它們卻有約90%的失敗率。換句話說,據統計,狼羣十次狩獵中只有一次是成功的。而這次狩獵對狼羣的生存極爲重要,爲此,狼經常忍飢挨餓。
  它們對此的反應不是無精打采、放棄努力或者自認敗北。它們可不像人類那樣垂頭喪氣或變成消沉的懦夫。狼羣所做的就是再次投身於眼前的工作,它們繼續運用經歷了時間考驗的技能再加上它們新近從暫時的挫折中學到的知識,深信成功最後定會到來。它們從不停止做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每年奔波千萬裏尋找獵物,留神所有的蛛絲馬跡。
  人類的失敗概念卻與狼沒什麼聯繫。一次未果的狩獵只能磨鍊它們的技藝並使它們再次充滿希望。犯下的錯誤並不被視爲失敗,而是成爲狼的集體知識基礎的一部分。這就像往計算機的芯片中輸入數據一樣棗這些知識將一直儲存以備將來之用。人類情願當成失敗的東西,狼卻將其轉化爲智慧。
  狼羣看來總是優先考慮生命中未獲成功的事情。9次未果的狩獵不會讓它們氣餒,因爲它們知道還有第10次,或者第11次,甚至第12次,勝利總會屬於它們。這些沒能成功的狩獵不是失敗,但是如果哪匹狼粗心大意被一隻麋鹿用角頂中腦袋而上打獵歡宴天堂(印第安人認爲武士或獵人死後靈魂升入打獵歡宴天堂。棗譯者注),這纔是真正的失敗!
  許多人將一次“不成功的狩獵”視爲他們生活失敗的象徵。從狼身上我們學到,此時的失敗是一種心態,而不是現實。失敗是一種感覺;成功則是一種理想。
我們人類正與日俱增地像在賭場裏和摸獎券一樣盼着“撞大運”,而不再尊重深謀遠慮的重要性。與之相反,我們把孩子們的午飯錢用來修築建在流沙上的路。可以預見這纔是條真正通向失敗的路。
                      戰  略
  獵人、攝影師和研究人員等非常幸運地能夠親眼目睹狼羣捕食這一活生生的場面,這個生死攸關的時刻常被認爲是言語所無法描述的。這些旁觀者們拿着雙筒望遠鏡看到,就在幾分鐘前,狼羣好像還在漫無目的地尾隨着獵物,就像幾天前那樣。突然,這羣看似懶洋洋的狼迅速組成一個相互配合、目標明確的有力隊伍開始行動,每匹狼都有明確理解整個策略以及自己在其中將要起到的作用。
  狼羣用來實現目標的戰略變化多端,數不勝數,但是有一個戰略始終清晰地映在我腦海裏:四匹狼突然開始聯合攻擊一羣麝牛,把它們向一個緩坡上趕。麝牛上到坡頂時,面對它們的是兩匹紋絲不動的狼。這兩匹狼擋住麝牛的去路,面無表情,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麝牛們驚惶失措(狼知道它們會這樣),四處逃竄,於是也就失掉了羣體提供給它們的保護。
  麝牛羣在慌亂中狂奔的時候,六匹狼都向一頭年老、有些虛弱,再也得不到保護的麝牛包抄過去。一匹狼咬住這隻麝牛的下頷,另一條咬住它的前額,把它掀翻在地。這時另外四匹狼活生生地把它的四條腿撕下來。戰鬥很快就結束了。這頭可憐的麝牛一向沾沾自喜於羣體的保護,毫無與組織如此巧妙的進攻搏鬥的計劃。和牛羣相比,狼羣顯得很小,但是它們有戰略,並將其靈巧熟練地實施,最終贏得了勝利。
  遺憾的是,當我初次和一個新組成的管理集體見面時,一個幾乎不問而知的事實是他們當中很少有人棗如果有的話棗知道他們集體的使命和目標。對此一無所知,就不可能有貫穿始終的戰略。當我問他們是否能陳述一生中的個人目標和使命時,得到的常常是相同的否定回答。
  你也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採納了下面這句諺語中的哲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那麼哪條路會把你帶到那兒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