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測試相關的軟件工程名詞解釋

整理的一些和測試相關的軟件工程的一些名詞解釋,雖然都是一些概念性的東西,但有時候還是會考到的,大家有時間背背或瞭解下把,沒有什麼壞處的對把!名詞也比較多看不完的可以拷貝下來或分享留着以後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3.gif
--------------------------------------------------------------------------------------------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開發人員要準確理解用戶的需求,進行細緻的調查分析,將用戶非形式的需求陳述轉化成完整的需求定義,再由需求定義轉換到相應的形式功能規約(需求規格說明)的過程。
 
2、白盒法:該方法把測試對象看作一個打開的盒子,測試人員須瞭解程序的內部結構和處理過程,以檢查處理過程的細節爲基礎,對程序中儘可能多的邏輯路徑進行測試,檢查內部控制結構和數據結構是否有錯,實際的運行狀態與預期的狀態是否一致。白盒法也不可能進行窮舉測試。
 
3、黑盒法:該方法把被測試對象看成一個黑盒子,測試人員完全不考慮程序的內部結構和處理過程,只在軟件接口處進行測試,依照需求規格說明書,檢查程序是否滿足功能要求。因此,黑盒測試又稱爲功能測試或數據驅動測試。
 
4、漸增式測試:逐個把未經過測試的模塊組裝到已經過測試的模塊上去,進行集成測試。每加入一個新模塊進行一次集成測試,重複此過程直至程序組裝完畢。
 
5、非漸增式測試:首先對每個模塊分別進行單元測試,然後再把所有的模塊按設計要求組裝在一起進行測試。
 
6、可執行的規格說明:這是一種使要求說明過程自動化的技術,通過可執行的規格說明語言來描述預期的行爲“做什麼”,人們可以從直接觀察中用規格說明語言來規定任何系統行爲。
 
7、經濟可行性:對組織的經濟狀況和投資能力進行分析,對系統建設,運行和維護費用進行估算,對系統建成後可能取得的社會及經濟效益進行估計。
 
8、系統設計說明書:是從系統總體的角度出發對系統建設中各主要技術方面的設計進行說明,是系統設計階段的產物,其着重點在於闡述系統設計的指導思想以及所採用的技術路線和方法,編寫系統設計說明書將爲後續的系統開發工作從技術和指導思想上提供必要的保證。
 
9、面向對象設計:是把分析階段得到的需求轉變成符合成本和質量要求的、抽象的系統實現方案的過程。或者說,面向對象設計就是用面向對象觀點建立求解域模型的過程。
 
10、結構化設計: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是以需求分析階段產生的數據流圖爲基礎,按一定的步驟映射成軟件結構,因此又稱結構化設計(SD)。
 
11、結構化分析:是根據分解與抽象的原則,按照系統中數據處理的流程,用數據圖來建立系統的功能模型,從而完成需求分析工作。
 
12、基於腳本的設計:此方法主要用於解決要求的驗證問題。一個腳本將模擬在系統運行期間用戶經歷的事件,它提供了輸入、處理、輸出的屏蔽,以及有關對話的一個模型,開發者能夠給用戶顯示一個系統的逼真視圖。
 
13、IDEF方法:是美國空軍在1981年針對集成化計算機輔助製造(簡稱ICAM)工程項目中用於進行複雜系統分析和設計的方法,是在結構化分析與設計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14、JSP方法:定義了一組以數據結構爲指導的映射過程,他根據輸入、輸出的數據結構,按一定的規則映射成軟件的過程描述,即程序結構,而不是軟件的體系結構,因此該方法適於詳細設計階段。
 
15、軟件概要設計:進入了設計階段,要把軟件“做什麼”的邏輯模型變換爲“怎麼做”的物理模型,即着手實現軟件的需求,並將設計的結果反應在“設計規格說明書”文檔中,所以軟件設計是一個把軟件需求轉換爲軟件表示的過程,最初這種表示只是描述了軟件的總的體系結構,稱爲軟件的概要設計或結構設計。
 
16、信息隱蔽:指在設計和確定模塊時,使得一個模塊內包含的信息(過程或數據),對於不需要這些信息的其它模塊來說,是不能訪問的。
 
17、系統流程圖:是描述物理系統的傳統工具,它用圖形符號來表示系統中的各個元素,例如人工處理、數據處理、數據庫、文件、設備等。它表達了系統中各個元素之間的信息流動的情況。
 
18、集成測試:是指在單元測試的基礎上,將所有模塊按照設計要求組裝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的測試,故也稱組裝測試或聯合測試。
 
19、附加策略:是將原型用於開發的全過程,原型由最基本的核心開始,逐步增加新的功能和新的需求,反覆修改反覆擴充,最後發展爲用戶滿意的最終系統。
 
20、拋棄策略:是將原型用於開發過程的某一階段,促使該階段的開發結果更加完整、準確、一致、可靠,該階段結束後,原型隨之作廢。
 
21、抽象:是認識複雜現象過程中使用的思維工具,即抽出事物本質的共同的特徵而暫不考慮它的細節,不考慮其它因素。
 
22、參數化抽象:所謂參數化抽象,它是指當描述類的規格說明時並不具體指定所要操作的數據類型,而是把數據類型作爲參數。
 
23、靜態測試:指被測試程序不在機器上運行,而是採用人工檢測和計算機輔助靜態分析的手段對程序進行檢測。
 
24、原型:是指模擬某種產品的原型模型。軟件開發中的原型是軟件的一個早期可運行的版本,它反映了最終系統的重要特徵。
 
25、事件:是指定時刻發生的某件事情。它是某事情發生的信號,它沒有持續時間,它是一種相對性的快速事件。
 
26、動態冗餘:動態冗餘的主要方式是多種模塊待機儲備,當系統檢測到某工作模塊出現錯誤時,就用一個備用的模塊來頂替它並重新運行。這裏須有檢測、切換和恢復過程,故稱其爲動態冗餘。
 
27、模塊化:是指解決一個複雜問題是自頂向下逐層把軟件系統劃分成若干模塊的過程,每個模塊完成一個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塊按某種方法組裝起來,成爲一個整體,完成整個系統所要求的功能。
 
28、JSP方法:定義了一組以數據結構爲指導的映射過程,它根據輸入、輸出的數據結構,按一定的規則映射成軟件的過程描述,即程序結構,而不是軟件的體系結構,因此該方法適於詳細設計階段。
 
29、模型:是爲了理解事務而對事物做出一種抽象,它忽略不必要的細節,它也是事物的一種抽象形式,一個規劃,一個程式。
 
30、瀑布模型:是將軟件生存各個活動規定爲依線性順序聯接的若干階段的模型。它包括可行性分析、項目開發計劃、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測試和維護。它規定了由前至後,相互銜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級下落。
31、增量模型:是在項目的開發工程中以一系列的增量方式開發系統。增量方式包括增量開發和增量提交。增量開發是指在項目開發過程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開發部分工作軟件;增量提交是指在開發週期內,以一定的時間間隔增量方式向用戶提交工作軟件及相應穩當。增量開發和增量提交可以同時使用,也可單獨使用。
 
32、噴泉模型:是一種以用戶需求爲動力,以對對象作爲驅動的模型,適合於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他克服了瀑布模型不支持軟件重用和多項開發活動集成的侷限性。噴泉模型使開發過程具有迭代性和無間隙性。系統某些部分常常重複工作多次,相關功能在每次迭代中隨之加入演化的系統。無間隙是指在分析、設計、實現等開發活動之間不存在明顯的邊界。
 
33、功能模型:描述了系統的所有計算,它表明一個計算如何從輸入值得到輸出值,他不考慮所計算的次序。功能模型說明對象模型中操作的涵義、動態模型中動作的意義以及對象模型中約束的意義。
 
34、動態模型:是與時間和變化有關的系統性質。該模型描述了系統的控制結構,他表示了瞬時的、行爲化的系統控制性質。它關心的是系統的控制,操作的執行順序。它從對象的事件和狀態的角度出發,表現了對象的相互行爲。
 
35、對象模型:表示了靜態的、結構化的系統數據性質,描述了系統的靜態結構,它是從客觀世界實體的對象關係角度來描述,表現了對象的相互關係。
 
36、貨幣的時間價值:通常利用銀行的存款利息來表示貨幣的時間價值。設年利率爲I,現存入p元,n年後得到本金和利息爲F。若不計複利,則P元在n年後的價值爲:F=P*(1+n*i)。反過來,若n年後能收入的本金和利息爲F,則將來F元的現在價值(本金)P爲:P=F/(1+n*i)。可用這個公式來計算將來收入的現在價值。這是效益分析的最基本公式。
 
37、類: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質的對象的抽象就是類。
 
38、對象:是人們要進行研究的任何事物,從最簡單的整數到複雜的飛機等均可看作對象,它不僅能表示具體的事物,還能表示抽象的規則、計劃或事件。類的具體化就是對象,也可以說類的實例是對象。
 
39、多態性: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數、過程可作用於多種類型的對象上並獲得不同結果。不同的對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以產生不同的結果,這種現象稱爲多態性。
 
40、風險分析:實際上就是貫穿在軟件工程上的一系列風險管理步驟,其中包括風險識別、風險估計、風險管理策略、風險解決和風險監督,它能讓人們主動“攻擊”風險。
 
41、模塊:模塊在程序重視數據說明、可執行語句等程序對象的集合,或者是單獨命名和編址的元素,如高級語言中的過程、函數、子程序等等。
 
42、JSD方法:主要以活動事件爲中心,通過有一串活動順序組合構成的進程,建立系統模型,最後實現該模型。
 
43、路徑覆蓋:指設計足夠的測試用例,覆蓋被測程序中所有可能的路徑。
 
44、判定/條件覆蓋:指設計足夠的測試用例,使得判定表達式中的每個條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出現一次,並使每個判定表達式所有可能的結果也至少出現一次。
 
45、條件組合覆蓋:是指設計足夠的測試用例,使的每個判定表達式中條件的各種可能的值的組合都至少出現一次,條件組合覆蓋是比較強的覆蓋標準。
 
46、條件覆蓋:是指設計足夠的測試用例,使得判定表達式中每個條件的各種可能的值至少出現一次。滿足條件覆蓋並不一定滿足判定覆蓋。
 
47、原型模型:又稱快速原型模型,它是在開發真實系統之前,構造一個原型,在該原型的基礎上,逐漸完成整個系統的開發工作。
 
48、軟件工程環境:美國國防部在STARS計劃中定義如下:“軟件工程環境是一組方法、過程及計算機程序(計算機化的工具)的整體化構件,他支持從需求定義、程序生成知道維護的整個軟件生存期”。
 
49、程序圖:是退化的程序流程圖。也就是說,把程序流程圖中每個處理符號都退化成一個結點,原來連接不同處理符號的流線變成連接不同結點的有向弧,這樣得到的有向圖就叫程序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