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核心分析-----IPC框架分析Binder,Service,Service manager

 本文轉自http://blog.csdn.net/maxleng/ 

 

       從Linux的概念空間中,Android的設計Activity託管在不同的的進程,Service也都是託管在不同的進程,不同進程間的Activity、Service之間要交換數據屬於IPC。Binder就是爲了Activity通訊而設計的一個輕量級的IPC框架。
       應該站在公共對象請求代理這個高度來理解Binder,Service的概念。客戶端和服務端直接通過Binder交互數據,打開Binder寫入數據,通過Binder讀取數據,通訊就可以完成了。
       Activity跟一個Service的對象直接通過方法調用,獲取服務。
       在Android中,要完成某個操作,所需要做的就是請求某個有能力的服務對象去完成動作,而無需知道這個通訊是怎樣工作的,以及服務在哪裏。所以Andoid的IPC在本質上屬於對象請求代理架構,Android的設計者用CORBA的概念將自己包裝了一下,實現了一個微型的輕量級CORBA架構,這就是Andoid的IPC設計的意圖所在,它並不是僅僅解決通訊,而是給出了一個架構,一種設計理念,這就是Android的閃光的地方。Android的Binder更多考慮了數據交換的便捷,並且只是解決本機的進程間的通訊,所以不像CORBA那樣複雜,所以叫做輕量級。所以要理解Android的IPC架構,就需要了解CORBA的架構。而CORBA的架構在本質上可以使用下面圖來表示:

       在服務端,多了一個代理器,更爲抽象一點我們可以下圖來表示:

       分析和CORBA的大體理論架構,我給出下面的Android的對象代理結構。

       在結構圖中,我們可以較爲清楚的把握Android的IPC包含了如下的概念:
       設備上下文(ContextObject):設備上下文包含關於客服端,環境或者請求中沒有作爲參數傳遞個操作的上下文信息,應用程序開發者用ContextObject接口上定義的操作來創建和操作上下文。
       Android代理:這個是指代理對象
       Binder Linux:內核提供的Binder通訊機制
       Android的外特性空間是不需要知道服務在那裏,只要通過代理對象完成請求,但是我們要探究Android是如何實現這個架構,首先要問的是在Client端要完成雲服務端的通訊,首先應該知道服務在哪裏?我們首先來看看Service Manger管理了那些數據。Service Manager提供了add service,check service兩個重要的方法,並且維護了一個服務列表記錄登記的服務名稱和句柄。
 
       Service manager service使用0來標識自己。並且在初始化的時候,通過binder設備使用BINDER_SET_CONTEXT_MGR ioctl將自己變成了CONTEXT_MGR。Svclist中存儲了服務的名字和Handle,這個Handle作爲Client端發起請求時的目標地址。服務通過add_service方法將自己的名字和Binder標識handle登記在svclist中。而服務請求者,通過check_service方法,通過服務名字在service list中獲取到service 相關聯的Binder的標識handle,通過這個Handle作爲請求包的目標地址發起請求。
       我們理解了Service Manager的工作就是登記功能,現在再回到IPC上,客服端如何建立連接的?我們首先回到通訊的本質:IPC。從一般的概念來講,Android設計者在Linux內核中設計了一個叫做Binder的設備文件,專門用來進行Android的數據交換。所有從數據流來看Java對象從Java的VM空間進入到C++空間進行了一次轉換,並利用C++空間的函數將轉換過的對象通過driver/binder設備傳遞到服務進程,從而完成進程間的IPC。這個過程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這裏數據流有幾層轉換過程:
       (1)從JVM空間傳到c++空間,這個是靠JNI使用ENV來完成對象的映射過程。
       (2)從c++空間傳入內核Binder設備,使用ProcessState類完成工作。
       (3)Service從內核中Binder設備讀取數據。
       Android設計者需要利用面嚮對象的技術設計一個框架來屏蔽掉這個過程。要讓上層概念空間中沒有這些細節。Android設計者是怎樣做的呢?我們通過c++空間代碼分析,看到有如下空間概念包裝(ProcessState@(ProcessState.cpp)

       在ProcessState類中包含了通訊細節,利用open_binder打開Linux設備dev/binder,通過ioctrl建立的基本的通訊框架。利用上層傳遞下來的servicehandle來確定請求發送到那個Service。通過分析我終於明白了Bnbinder,BpBinder的命名含義,Bn-代表Native,而Bp代表Proxy。一旦理解到這個層次,ProcessState就容易弄明白了。
       下面我們看JVM概念空間中對這些概念的包裝。爲了通篇理解設備上下文,我們需要將Android VM概念空間中的設備上下文和C++空間總的設備上下文連接起來進行研究。
       爲了在上層使用統一的接口,在JVM層面有兩個東西。在Android中,爲了簡化管理框架,引入了ServiceManger這個服務。所有的服務都是從ServiceManager開始的,只用通過Service Manager獲取到某個特定的服務標識構建代理IBinder。在Android的設計中利用Service Manager是默認的Handle爲0,只要設置請求包的目標句柄爲0,就是發給Service Manager這個Service的。在做服務請求時,Android建立一個新的Service Manager Proxy。Service Manager Proxy使用ContexObject作爲Binder和Service Manager Service(服務端)進行通訊。我們看到Android代碼一般的獲取Service建立本地代理的用法如下:IXXX  mIxxx=IXXXInterface.Stub.asInterface(ServiceManager.getService("xxx"));
        例如:使用輸入法服務:IInputMethodManager mImm=
  IInputMethodManager.Stub.asInterface(ServiceManager.getService("input_method"));
        這些服務代理獲取過程分解如下:
       (1)通過調用GetContextObject調用獲取設備上下對象。注意在AndroidJVM概念空間的ContextObject只是 與Service Manger Service通訊的代理Binder有對應關係。這個跟c++概念空間的GetContextObject意義是不一樣的。注意看看關鍵的代碼:
     BinderInternal.getContextObject()    @BinderInteral.java
     NATIVE JNI:getContextObject()   @android_util_Binder.cpp
   Android_util_getConextObject            @android_util_Binder.cpp
        ProcessState::self()->getCotextObject(0)  @processState.cpp
          getStrongProxyForHandle(0)  @
             NEW BpBinder(0)
       注意ProcessState::self()->getCotextObject(0) @processtate.cpp,就是該函數在進程空間建立 了ProcessState對象,打開了Binder設備dev/binder,並且傳遞了參數0,這個0代表了與Service Manager這個服務綁定。
       (2)通過調用ServiceManager.asInterface(ContextObject)建立一個代理ServiceManger。
       mRemote= ContextObject(Binder)這樣就建立起來ServiceManagerProxy通訊框架。
       (3)客戶端通過調用ServiceManager的getService的方法建立一個相關的代理Binder。
              ServiceMangerProxy.remote.transact(GET_SERVICE)
                   IBinder=ret.ReadStrongBinder()   -》這個就是JVM空間的代理Binder
                      JNI Navite: android_os_Parcel_readStrongBinder()    @android_util_binder.cpp
                            Parcel->readStrongBinder()  @pacel.cpp
                                      unflatten_binder  @pacel.cpp
                                                getStrongProxyForHandle(flat_handle)
                                                          NEW BpBinder(flat_handle)-》這個就是底層c++空間新建的代理Binder。
       整個建立過程可以使用如下的示意圖來表示:

       Activity爲了建立一個IPC,需要建立兩個連接:訪問Servicemanager Service的連接,IXXX具體XXX Service的代理對象與XXXService的連接。這兩個連接對應c++空間ProcessState中BpBinder。對IXXX的操作最後就是對BpBinder的操作。由於我們在寫一個Service時,在一個Package中寫了Service Native部分和Service Proxy部分,而Native和Proxy都實現相同的接口:IXXX Interface,但是一個在服務端,一個在客服端。客戶端調用的方式是使用remote->transact方法向Service發出請求,而在服務端的OnTransact中則是處理這些請求。所以在Android Client空間就看到這個效果:只需要調用代理對象方法就達到了對遠程服務的調用目的,實際上這個調用路徑好長好長。
       我們其實還一部分沒有研究,就是同一個進程之間的對象傳遞與遠程傳遞是區別的。同一個進程間專遞服務地和對象,就沒有代理BpBinder產生,而只是對象的直接應用了。應用程序並不知道數據是在同一進程間傳遞還是不同進程間傳遞,這個只有內核中的Binder知道,所以內核Binder驅動可以將Binder對象數據類型從BINDER_TYPE_BINDER修改爲BINDER_TYPE_HANDLE或者BINDER_TYPE_WEAK_HANDLE作爲引用傳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