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nt屬性的設置

(1)Action,也就是要執行的動作

當然,也可以自定義動作(自定義的動作在使用時,需要加上包名作爲前綴,如"com.example.project.SHOW_COLOR”),並可定義相應的Activity來處理我們的自定義動作。

(2)Data,也就是執行動作要操作的數據

Android中採用指向數據的一個URI來表示,如在聯繫人應用中,一個指向某聯繫人的URI可能爲:content://contacts/1。對於不同的動作,其URI數據的類型是不同的(可以設置type屬性指定特定類型數據),如ACTION_EDIT指定Data爲文件URI,打電話爲tel:URI,訪問網絡爲http:URI,而由content provider提供的數據則爲content: URIs。

(3)type(數據類型),顯式指定Intent的數據類型(MIME)。一般Intent的數據類型能夠根據數據本身進行判定,但是通過設置這個屬性,可以強制採用顯式指定的類型而不再進行推導。

(4)category(類別),被執行動作的附加信息。例如 LAUNCHER_CATEGORY 表示Intent 的接受者應該在Launcher中作爲頂級應用出現;而ALTERNATIVE_CATEGORY表示當前的Intent是一系列的可選動作中的一個,這些動作可以在同一塊數據上執行。 

5)component(組件),指定Intent的的目標組件的類名稱。通常 Android會根據Intent 中包含的其它屬性的信息,比如action、data/type、category進行查找,最終找到一個與之匹配的目標組件。但是,如果 component這個屬性有指定的話,將直接使用它指定的組件,而不再執行上述查找過程。指定了這個屬性以後,Intent的其它所有屬性都是可選的。

(6)extras(附加信息),是其它所有附加信息的集合。使用extras可以爲組件提供擴展信息,比如,如果要執行“發送電子郵件”這個動作,可以將電子郵件的標題、正文等保存在extras裏,傳給電子郵件發送組件。

理解Intent的關鍵之一是理解清楚Intent的兩種基本用法:一種是顯式的Intent,即在構造Intent對象時就指定接收者;另一種是隱式的Intent,即Intent的發送者在構造Intent對象時,並不知道也不關心接收者是誰,有利於降低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耦合。

對於顯式Intent,Android不需要去做解析,因爲目標組件已經很明確,Android需要解析的是那些隱式Intent,通過解析,將 Intent映射給可以處理此Intent的Activity、IntentReceiver或Service。        

Intent解析機制主要是通過查找已註冊在AndroidManifest.xml中的所有IntentFilter及其中定義的Intent,最終找到匹配的Intent。在這個解析過程中,Android是通過Intent的action、type、category這三個屬性來進行判斷的,判斷方法如下:

  • 如果Intent指明定了action,則目標組件的IntentFilter的action列表中就必須包含有這個action,否則不能匹配;
  • 如果Intent沒有提供type,系統將從data中得到數據類型。和action一樣,目標組件的數據類型列表中必須包含Intent的數據類型,否則不能匹配。
  • 如果Intent中的數據不是content: 類型的URI,而且Intent也沒有明確指定它的type,將根據Intent中數據的scheme (比如 http: 或者mailto:) 進行匹配。同上,Intent 的scheme必須出現在目標組件的scheme列表中。
  • 如果Intent指定了一個或多個category,這些類別必須全部出現在組建的類別列表中。比如Intent中包含了兩個類別:LAUNCHER_CATEGORY 和 ALTERNATIVE_CATEGORY,解析得到的目標組件必須至少包含這兩個類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