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拖延症 - 新的解法 ?

現在媒體網絡到處都在談“拖延症”,環顧四周,似乎人人自危,儼然已經上升到了社會問題的層面。不久前我還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看到關於拖延症的症狀描述,那叫一個心寒啊,條條中槍,於是下定決心要克服拖延症。先求教於萬能的互聯網,隨便一搜,網上各種文章論述層出不窮。包括各種自我心理剖析,如何去做來克服等等。一來二去,走馬觀花,總感覺好像養分似乎很多,實用性不夠強,吸收不佳。不過幸運的是《羅輯思維》裏羅胖子剛好有一期講了這個問題,給我提供了一個非常不一樣的視角。在這裏與大家分享。


對拖延症的認識與其在與拖延症鬥爭的不歸路上淪陷,不如承認拖延症人皆有之。面對棘手任務心生焦慮卻幹不下去,“治拖”攻略無法解救你,因爲你是在和千百年來形成的生物本能作鬥爭。(是不是有拖延症的你看了之後,長吁一口氣)


拖延症成爲社會癥結的原因:

  • 目的是想象出來的 – 比如看一本有用的書,看完時候我就可以把其中知識化爲己有,講話口若懸河,和mm談話時mm就會敬仰不已。
  • 目的是別人強加的 – 比如小朋友本來在一大爺家門口空地踢球很開心但很吵鬧,大爺想清靜趕他們走。就頭幾天每人發一塊錢,邀請大家來踢球;後來每人發5毛錢;再後來不發錢;結果小朋友們就覺得來踢球逗你開心最後一點獎勵沒有,就沒人來了
  • 目的和手段之間相隔甚遠 – 在現代社會,從手段到目的越來越遠,過程變得非常複雜。已經不能直觀的去推斷。

 

解決方案 - 約翰.佩裏 – 結構性拖延法《拖延一點也無妨》

簡單來講,用一系列有意義且有趣的事情來互相拖延,使拖延最大功效化。在你想做一件事情但拖着不想做的時候找點有意義的事情來拖延它,自己和自己玩心理遊戲。

1.      分解任務 – 把創造性的任務,先分解爲一個個機械化勞動,讓自己心理上容易開始具體去做這件事

2.      讓思想的種子飛一會 – 不管想不想幹,先去了解下,讓自己心裏潛在的想法自己去長。當那件事接近deadline必須完成的時候,你起碼心理已經有準備有想法了,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

3.      讓別人來施壓 -當任務是一個人的情況下,最容易拖;在羣體壓力下,拖延症會減輕很大一部分。可以利用一些社會因素和感情因素來反制拖延症(虛榮心,自尊心和愛情是很強大的情感力量)。

 

比如你認爲需要看點專業書籍,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但是列了計劃之後遲遲下不了手。時間又不想浪費在無意義的刷屏和電視節目上,這時就可以找一些脫口秀如《羅輯思維》,《曉說》和BBC的紀錄片來填充那些些提不起學習勁頭的空隙亦或是在拖延時收拾下家務、整理電腦桌面 or完善自己的簡歷等等都可以。如此而來,雖然你的專業水平由於拖延症提升比較慢,但是另一方面生活常識、歷史知識和思維變得更深刻;乾淨的生活環境和整齊的電腦桌面使你效率更高,這未嘗不是一個更好的收穫。

 

一段尖銳的總結:

拖延症是進化歷程給你的一個禮物,更是你想把握這一生,想讓這一生過得的美好,你必須要去克服的東西。在這個過程當中, 沒有人幫得了你,只有等待你自己更快的成熟。這世界上有 成功的人,不斷進取,讓自己對自己滿意。也有人一生自己對自己不滿意,種種藉口,敗在拖延症等陋習的腳下。沒什麼好奇怪的,你只是個loser而已。

 

一段宏觀的總結:

我非常同意羅胖最後的觀點 - 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我們將迎來一個“興趣型社會”,當你在更多的時候忙你喜歡的事情,拖延症就隨之化解了。這時,我們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被天朝教育制度“薰陶”過的我們能否找到自己的熱愛之所在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