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在for循環中嵌套使用if和else語句的技巧

轉自:http://www.jb51.net/article/86987.htm

for...[if]...構建List (List comprehension)
1.簡單的for...[if]...語句
Python中,for...[if]...語句一種簡潔的構建List的方法,從for給定的List中選擇出滿足if條件的元素組成新的List,其中if是可以省略的。下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進行說明。

?
1
2
3
4
5
6
7
>>> a=[12, 3, 4, 6, 7, 13, 21]
>>> newList = [x for x in a]
>>> newList
[12, 3, 4, 6, 7, 13, 21]
>>> newList2 = [x for x in a if x%2==0]
>>> newList2
[12, 4, 6]

省略if後,newList構建了一個與a具有相同元素的List。但是,newList和a是不同的List。執行b=a,b和newList是不同的。newList2是從a中選取滿足x%2==0的元素組成的List。如果不使用for...[if]..語句,構建newList2需要下面的操作。

?
1
2
3
4
5
6
>>> newList2=[]
>>> for x in a:
...  if x %2 == 0:
...    newList2.append(x)
>>> newList2
[12, 4, 6]

顯然,使用for...[if]...語句更簡潔一些。

2.嵌套的for...[if]...語句
嵌套的for...[if]...語句可以從多個List中選擇滿足if條件的元素組成新的List。下面也舉幾個例子。

?
1
2
3
4
5
6
7
8
>>>a=[12, 3, 4, 6, 7, 13, 21]
>>>b=['a', 'b', 'x']
>>>newList=[(x, y) for x in a for y in b]
>>>newList
[(12, 'a'), (12, 'b'), (12, 'x'), (3, 'a'), (3, 'b'), (3, 'x'), (4, 'a'), (4, 'b'), (4, 'x'), (6, 'a'), (6, 'b'), (6, 'x'), (7, 'a'), (7, 'b'), (7, 'x'), (13, 'a'), (13, 'b'), (13, 'x'), (21, 'a'), (21, 'b'), (21, 'x')]
>>>newList2=[(x, y) for x in a for y in b if x%2==0 and y<'x']
>>>newList2
[(12, 'a'), (12, 'b'), (4, 'a'), (4, 'b'), (6, 'a'), (6, 'b')]

嵌套的for...[if]...語句與多重for語句相當,最前面的for語句是最外層的循環。

善用python的else子句
在日常coding中,分支語句的使用非常普遍,經常會根據是否滿足一定的條件對代碼執行的邏輯進行一些控制,所以大家對if[elif[else]]一定不會陌生。分支語句中的else子句在其它的條件不滿足的時候會被執行到,適當的使用分支語句能夠讓我們的代碼邏輯更加的豐富。
在分支語句中使用else子句在一些常見的編程語言中的用法基本相同,類似於提供了一條默認的執行路徑,配合if等條件判斷語句使用,相比其它的編程語言(c#, java, js等)在python中,else有一些特殊的用法,配合for, while等循環語句使用,甚至還能配合異常處理try except語句進行使用,能夠讓我們的代碼更加的簡潔。

1.配合for/while循環語句使用
在for循環語句的後面緊接着else子句,在循環正常結束的時候(非return或者break等提前退出的情況下),else子句的邏輯就會被執行到。先來看一個例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ef print_prime(n):
  for i in xrange(2, n):
    # found = True
    for j in xrange(2, i):
      if i % j == 0:
         # found = False
        break
    else:
      print "{} it's a prime number".format(i)
    # if found:
         # print "{} it's a prime number".format(i)
?
1
print_prime(7)

結果:

?
1
2
3
2 it's a prime number
3 it's a prime number
5 it's a prime number

一個簡單打印素數的例子,判斷某個數字是否是素數的時候需要遍歷比它自己小的整數,任何一個滿足整除的情況則判斷結束,否則打印這是一個素數的info,有了else的加持,整個例子的邏輯相當的“self-expressive”,如同僞代碼一般的好理解而且相比在判斷整除的時候設置標誌值然後在函數的結尾處判斷標誌值決定是否打印數字時素數的消息,代碼更簡潔沒有那麼多要描述如何做的“過程式”準備工作。
ps: 大家可以把例子中的被註釋代碼運行對比下效果。

2.配合 try except錯誤控制使用
在異常處理語句中,else有相似的用法,當try代碼塊沒有拋出任何的異常時,else語句塊會被執行到。

?
1
2
3
4
5
6
7
def my_to_int(str_param):
  try:
    print int(str_param)
  except ValueError:
    print 'cannot convert {} to a integer'.format(str_param)
  else:
    print 'convert {} to integer successfully'.format(str_param)
?
1
2
my_to_int("123")
my_to_int("me123")
結果:
?
1
2
3
123
convert 123 to integer successfully
cannot convert me123 to a integer

如打印日誌所示,在轉換成功未發生錯的的時候,else語句裏的邏輯會被執行,當然這個例子可能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實際的用處,但大致能說明else在錯誤處理中的用處:簡化邏輯,避免使用一些標誌值就能夠準確把握是否發生錯誤的情況來做一些實際的操作(比如在保存數據的時候如果發生錯誤,在else語句塊中進行rollback的操作,然後緊接着還能加上finally語句完成一些清理操作。

善用else語句塊能夠讓我們編寫出更加簡明,更加接近自然語言的語義的代碼,當然也會更加的pythonic,細微之處大家可以慢慢體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