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SVM源碼分析

轉載請註明原載地址:http://blog.csdn.net/xinhanggebuguake/article/details/8705648 

 

在此之前,上海交大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實驗室對2.6版本的svm.cpp做了部分註解,《LibSVM學習(四)——逐步深入LibSVM》也介紹了libSVM的思路,很精彩。而我寫這篇博客更側重與理解算法流程與具體代碼的結合點。(環境:LibSVM2.6  C-SVCSVM   RBF核函數)

函數調用流程:

svm-train.c

main()

parse_command_line();//解析命令行,將數據讀入param,並獲取input filemodel file

   read_problem();//讀取input file中的數據到prob中。

   (do_cross_validation();//該函數將試驗所有的核函數,根據交叉驗證選擇最好的核函數)

   svm_train(&prob,&param);

      ->統計classes的數量以及每個classes下樣本數量

      ->把相同類別的訓練數據分組,每個分組開始的索引記錄在start數組裏。

      ->計算每個類別的懲罰因子C

      ->訓練k*(k-1)/2個分類器模型

      ->svm_train_one();

         ->solve_c_svc();

            ->s.Solve();

                 ->初始化alpha_statusactive_setactive_size                  

                  ->求梯度

迭代優化         ->do_shrinking(); //把數據分成active_sizeactive_size-L的部分集中排序。

                ->select_working_set(); //選擇兩個樣本

                 ->更新alpha[i]alpha[j]的值

                 ->更新GG_Bar

                 ->calculate_rho();//計算b

->計算目標值

   svm_save_model(model_file_name,model);

   svm_destroy_model(model);

   svm_destroy_param(&param);

1、read_problem()

prob.y //記錄每行樣本所屬類別

prob.x //指針數組(L),每個指針指向x_sapce(實際存儲特徵詞)的一維

x_space//實際的存儲結構,記錄所有樣本的特徵詞(L*(k+1)個),可以形象化爲L維,雖然每一維的長度可能不同。

prob.yprob.xx_space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2、統計classes數據

使用以下變量遍歷所有樣本,統計數據。

label[i] //記錄類別

count[i] //記錄類別中樣本的數量

index[i] //記錄位置爲i的樣本的類別

nr_class //索引類別的數目

3、訓練數據分組

訓練數據進行分組時使用到了以下數據:

int *start = Malloc(int,nr_class);

svm_node **x = Malloc(svm_node *,l);

兩者之間通過index進行過渡,因爲index記錄了位置i的樣本的類別,每個類別在start中只有一個位置,即該類別在x中的起始的索引。x是各類的排列順序是按照原始樣本中各類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的,prob中則是原始樣本的label序號排列,而start中記錄的是各類的起始序號,而這個序號是在x的序號。

4、訓練k*(k-1)/2個分類器模型

svm對於多類別的分類方法有多種,但將實現分爲兩個過程:訓練階段,判別階段。

11-V-R方式

   對於k類問題,把其中某一類的n個訓練樣本視爲一類,所有其他類別歸爲另一類,因此共有k個分類器。最後,判別使用競爭方式,也就是哪個類得票多就屬於那個類。

21-V-1方式

   one-against-one方式。該方法把其中的任意兩類構造一個分類器,共有(k-1)×k/2個分類器。最後判別也採用競爭方式。

31-V-1libSVM中的實現

    LibSVM採用的是1-V-1方式,因爲這種方式思路簡單,並且許多實踐證實效果比1-V-R方式要好。該方法在訓練階段採用1-V-1方式,而判別階段採用一種兩向有向無環圖的方式。

訓練階段:

 

上圖是一個51-V-1組合的示意圖,紅色是0類和其他類的組合,紫色是1類和剩餘類的組合,綠色是2類與右端兩類的組合,藍色只有34的組合。因此,對於nr_class個類的組合方式爲:

          for(i = 0; i < nr_class; i ++)
          {
              for(j = i+1; i < nr_class; j ++)      
              { 
                 類 i –V – 類 j
              } 
          }

判別階段:

在對一篇文章進行分類之前,我們先按照下面圖的樣子來組織分類器(如你所見,這是一個有向無環圖,因此這種方法也叫做DAG-SVM

在分類時,我們就可以先問分類器“15”(意思是它能夠回答是第1類還是第5),如果它回答5,我們就往左走,再問“25”這個分類器,如果它還說是“5”,我們就繼續往左走,這樣一直問下去,就可以得到分類結果。

5、計算梯度

主要代碼如下:

G[i] = b[i]; 
G_bar[i] = 0;
Qfloat *Q_i = Q.get_Q(i,l); 
for(i=0;i<l;i++)
{
    for(j=0;j<l;j++)
       G[j] += alpha_i*Q_i[j];
    for(j=0;j<l;j++)
       G_bar[j] += get_C(i) * Q_i[j];
}

首先,Q.get_Q(i,l)返回data,而

data[j] = (Qfloat)(y[i]*y[j]*(this->*kernel_function)(i,j));

翻譯成公式,即:

                              

所以,以上計算梯度的代碼翻譯成公式,則:

G爲:

             (5.1)

G_bar爲:

                     (5.2)   

6、數據選擇select_working_set(i,j) 

理論依據:     

   對於樣本數量比較多的時候(幾千個),SVM所需要的內存是計算機所不能承受的。目前,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主要有兩種:塊算法和分解算法。這裏,libSVM採用的是分解算法中的SMO(串行最小化)方法,其每次訓練都只選擇兩個樣本。我們不對SMO做具體的討論,要想深入瞭解可以查閱相關的資料,這裏只談談和程序有關的知識。

   一般SVM的對偶問題爲:

       

 S.t.                                     6.1

                                                                                              

SVM收斂的充分必要條件是KKT條件,其表現爲:

              6.2

6.1式求導可得:

                                                   (6.3 

進一步推導可知:

                                                            6.4

也就是說,只要所有的樣本都滿足6.4式,那麼得到解就是最優值。因此,在每輪訓練中,每次只要選擇兩個樣本(序號爲ij),是最違反KKT條件(也就是6.4式)的樣本,就能保證其他樣本也滿足KKT條件。序號ij的選擇方式如下: 

                                            6.5

libSVM實現:

由公式5.16.5可知,select_working_set的過程,只跟G_barC有關,所以根據is_lower_boundis_upper_bound判斷C的範圍,再根據y[i],可以將公式6.5分爲8個分支。循環遍歷所有樣本,就能查找到最違反KTT條件的樣本的index

7、數據縮放do_shrinking()

   上面說到SVM用到的內存巨大,另一個缺陷就是計算速度,因爲數據大了,計算量也就大,很顯然計算速度就會下降。因此,一個好的方式就是在計算過程中逐步去掉不參與計算的數據。因爲,實踐證明,在訓練過程中,alpha[i]一旦達到邊界(alpha[i]=0或者alpha[i]=C),alpha[i]值就不會變,隨着訓練的進行,參與運算的樣本會越來越少,SVM最終結果的支持向量(0<alpha[i]<C)往往佔很少部分。

   LibSVM採用的策略是在計算過程中,檢測active_size中的alpha[i]值,如果alpha[i]到了邊界,那麼就應該把相應的樣本去掉(變成inactived),並放到棧的尾部,從而逐步縮小active_size的大小。

8、迭代優化停止準則

    LibSVM程序中,停止準則蘊含在了函數select_working_set(i,j)返回值中。也就是,當找不到符合6.5式的樣本時,那麼理論上就達到了最優解。但是,實際編程時,由於KKT條件還是蠻苛刻的,要進行適當的放鬆。令: 

                                    8.1

6.4式可知,當所有樣本都滿足KKT條件時,gi ≤ -gj

加一個適當的寬鬆範圍ε,也就是程序中的eps,默認爲0.001,那麼最終的停止準則爲:

                     gi ≤ -gj +ε  →    gi + gj ≤ε

9、因子α的更新

理論依據:

由於SMO每次都只選擇2個樣本,那麼4.1式的等式約束可以轉化爲直線約束: 

             9.1

轉化爲圖形表示爲: 

 把式9.1α1α表示,即:,結合上圖由解析幾何可得α2的取值範圍: 

9.2

經過一系列變換,可以得到的α2更新值α2new

                                                                              9.3

結合9.29.3式得到α2new最終表達式:

                                                                                              9.4

得到α2new後,就可以由9.1式求α1new

libSVM實現:

具體操作的時候,把選擇後的序號ij代替這裏的21就可以了。當然,編程時,這些公式還是太抽象。對於9.2式,還需要具體細分。比如,對於y1y2=-1時的L = max(0,α2- α1),是0大還α2- α1是大的問題。總共需要分8種情況。至於程序中在一個分支中給α1newα2new同時賦值,是因爲兩者之間存在的關係:

diff = alpha[i] - alpha[j];

依據公式9.4,最內層對alpha[i](alpha[j])判斷可以得出alpha[i] (alpha[j])的值,代入以上公式可得另外一個的值。

10、更新GG_Bar

根據的變化更新G(i),更新alpha_status較簡單,根據alpha狀態前後是否有變化,適當更新,更新的內容參考公式5.2

11、截距b的計算

b計算的基本公式爲:

            11.1

理論上,b的值是不定的。當程序達到最優後,只要用任意一個標準支持向量機(0<alpha[i]<C)的樣本帶入11.1式,得到的b值都是可以的。目前,求b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在libSVM中,分別對y=+1y=-1的兩類所有支持向量求b,然後取平均值:

                                 

12、計算目標函數值

因爲目標值的計算公式爲:1/2*alpha*Sigma (G[i]+b[i])

G[i]轉換爲公式爲alpha_i*Q_i[j]+b[i]

由於在傳遞給Solve函數的minus_ones將所有值賦爲-1,所以b[i]=-1,以上公式就轉換爲

1/2*alpha*Sigma (Q_i[j]) + 1/2*alpha*2*(-1);

上面的公式不正是我們的目標函數嗎。所以可以理解libSVM中的實現。


 

總結:由於剛接觸相關方面的知識,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各位高手能不吝賜教!


參考資料:

http://blog.csdn.net/xinhanggebuguake/article/details/8705631

http://www.blogjava.net/zhenandaci/archive/2009/03/26/262113.html

http://www.cnblogs.com/biyeymyhjob/archive/2012/07/17/2591592.html

http://blog.csdn.net/flydreamGG/article/details/4470121

libsvm-2[2].8程序代碼導讀       劉國平

序列最小化方法                 羅林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