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原理學習筆記--基本概念1

學習網絡原理過程中必須熟知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理解這些概念對於學習信號傳輸、各種網絡協議等都很有幫助

1) 模擬信號:就是連續變化的信號。例如,當我們說話時,聲音大小是連續變化的,因此運送話音信息的聲波就是模擬數據, 電話線上的話音信號是模擬信號。

2) 數字信號:數字信號的取值僅允許爲有限的幾個離散數值。例如,計算機上的網卡發送的0100110形式的信號是數字信號。
3) 頻分複用:按頻率劃分不同的信道,不同信道數據的載波頻率不同。

4) 時分複用:按時間劃分不同的信道,把單位時間分成若干個時間片,不同信道的數據使用不同的時間片進行傳輸。

5) 搭載(Piggybacking):不必專門爲收到的信息幀發送確認幀。可以在本站有信息幀發送時,將確認信息放在其接收序號N(R)中,將確認信息捎帶走(piggybacking)。

6) PPP:點對點協議 (Point-to-Point Protocol),一種數據鏈路層協議。

7) 鏈路(link):又稱物理鏈路,就是一條無源的點到點的物理線路段,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結點。在進行數據通信時,兩個計算機之間的通路往往是由許多的鏈路串接而成的。可見一條鏈路只是一條通路的一個組成部分。

8) HDLC:高級數據鏈路控制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1),即國際標準ISO 3309。

9) 流量控制:發方發送數據的速率必須使收方來得及接收。當收方來不及接收時,就必須及時控制發方發送數據的速率。這種功能稱作流量控制(flow control)。

10) 透明傳輸:當所傳數據中的比特組合恰巧出現了與某一個控制信息完全一樣時,通過某種可靠的措施,使收方不會將這種比特組合的數據誤認爲是某種控制信息。

11) 擁塞:在某段時間,若對網絡中某一資源的需求超過了該資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網絡的性能就要變壞。這種情況就叫做擁塞(congestion)。

12) 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所要做的就是抑制發送端發送數據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來得及接收。流量控制幾乎總是通過某種直接反饋,使發送端知道接收端是處於怎樣的狀況。

13) PVC:即永久虛電路,虛電路一股分爲交換虛電路SVC和永久虛電路PVC兩種,在用戶開通永久虛電路後,虛電路永久性地保持接通狀態,從而可省去建立連接、斷開連接的過程。

14) 網關:在運輸層或運輸層以上的中繼系統,即稱爲網關(gateway)。用網關連接兩個不兼容的系統需要在高層進行協議的轉換。

15) ARP:即地址解析協議(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IP地址到硬件地址(MAC地址)的轉換是由ARP來完成的。

16) RARP:即逆地址解析協議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硬件地址(MAC地址)到IP地址的轉換是由RARP來完成的。

17) MTU:即最大傳送單元 (Maximum Transfer Unit),在IP層下面的每一種數據鏈路層都有其自己的幀格式,其中包括幀格式中的數據字段的最大長度,這稱爲MTU。IP數據報的總長度(即首部加上數據部分)不能超過MTU值。

18) 報片:Fragment,當數據報長度超過網絡所容許的最大傳送單元MTU時,就必須將過長的數據報分成幾個較小的報片後才能在網絡上傳送,每個報片就像普通數據報一樣,包含首部和數據。

19) 子網掩碼:即subnet mask, 32bit的一個數, “1”對應於網絡號和子網號字段,而“0”對應於主機號字段。

20) VPN:即虛擬專用網 (Virtual Private Network)。有時一個很大的機構有許多部門分佈在相距很遠的一些地點,而在每一個地點都有自己的私有專用網。若這些分佈在不同地點的專用網需要經常進行通信,則可利用因特網(即公用互連網)來實現不同地點的互連,因此這樣的專用網又稱爲虛擬專用網。

21) RIP:即路由信息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個基於距離向量的分佈式路由選擇協議,屬於內部網關協議。

22) OSPF:即開放最短路徑優先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開放”表明OSPF協議不是受某一家廠商控制,而是公開發表的;“最短路徑優先”是因爲使用了Dijkstra提出的最短路徑算法,OSPF使用分佈式的鏈路狀態協議,屬於內部網關協議。

23) 洪泛法:即flooding,路由器通過所有端口向所有相鄰的節點發送信息,而每一個相鄰節點又再將此信息發往其所有的相鄰節點,相鄰節點之間不斷重複這一發送過程。

24) UDP:即用戶數據報協議 (User Datagram Protocol)。

25) TCP:傳輸控制協議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26) TPDU:即運輸協議數據單元 (Transport Protocol Data Unit),指運輸層的兩個對等運輸實體在通信時傳送的數據單位。

27) 報文段:TCP的兩個對等運輸實體在通信時傳送的運輸協議數據單元,稱之爲TCP報文段(segment),簡稱報文段。

28) 端口:UDP和TCP都使用了與應用層接口處的端口(port)與上層的應用進程進行通信,端口用來標識應用層的進程,並用一個16 bit端口號進行標識。

29) 熟知端口: 由因特網指派名字和號碼公司ICANN負責,分配給一些常用的應用層服務程序固定使用的端口,稱爲熟知端口(well-known port),其數值一般爲0~1023。

30) socket:一對相互通信的TCP或UDP進程由它的兩個端點來標誌,而每一個端點又是由IP地址和端口號決定的。這樣的一個端點稱爲插口(socket),或套接字、套接口。例如,若IP地址=131.6.23.13,端口號=1500,則插口=(131.6.23.13,1500)。

31) API:即應用編程接口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32) TFTP:即簡單文件傳送協議(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33) DNS:即域名系統 (Domain Name System),TCP/IP的應用層協議,主要功能包括:把域名轉換成IP地址,提供某一域名對應的該區域郵件服務器,等等。

34) TLD:即頂級域名 (Top Level Domain),例如: .cn, .com, .int等。

35) CNNIC:即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

36) NIC:即網絡信息中心。

37) NOC:即網絡運行中心。

38) FTP:即文件傳送協議 (File Transfer Protocol),其因特網標準號爲RFC 959,FTP用於在因特網中任意異構計算機之間傳送文件。

39) TFTP:即簡單文件傳送協議 (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它是一個很小且易於實現的文件傳送協議。

40) TELNET: TELNET是一個簡單的遠程終端協議,其因特網標準號爲RFC 854, TELNET能將用戶的擊鍵傳到遠地主機,同時也能將遠地主機的輸出通過TCP連接返回到用戶屏幕。

41) SMTP:即簡單郵件傳送協議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SMTP定義了主機之間發送郵件的協議,其因特網標準號爲RFC 821。

42) MIME:即通用因特網郵件擴充 (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由於因特網的SMTP只能傳送可打印的7位ASCII碼郵件,因此因特網標準委員會在1993年又提出了MIME,在MIME郵件中可同時傳送多種類型的數據(如文本、聲音、圖像、視像等)。

43) POP3:即INTERNET的第3版郵局協議(Post Office Protocol),它是一個非常簡單、但功能有限的郵件讀取協議,用戶計算機通過POP3協議從郵件服務器收取郵件。

44) WWW:即萬維網 (World Wide Web),萬維網是一個大規模的、聯機式的信息儲藏所,英文簡稱爲Web。萬維網用鏈接的方法能非常方便地從因特網上的一個站點訪問另一個站點,從而主動地按需獲取豐富的信息。

45) 超文本:超文本(hypertext)是網頁中的特殊文本。超文本鏈接到因特網上其它的網頁,並用特殊方式顯示(例如用不同的顏色,或添加了下劃線),當我們將鼠標移動到這些地方時,鼠標的箭頭就變成了一隻手的形狀。

46) URL:即統一資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是對可以從因特網上得到的資源的位置和訪問方法的一種簡潔的表示。URL的一般形式如下: <訪問方式>://<主機>:<端口>/<文件路徑名>。

47) HTTP:即超文本傳送協議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它是萬維網客戶程序與萬維網服務器程序之間的交互所遵守的協議,HTTP是一個應用層協議。

48) HTML: 即超文本標記語言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是一種製作萬維網頁面的標準語言,定義了許多用於排版的命令,即“標籤”(tag)。當瀏覽器從服務器讀取某個頁面的HTML文檔後,就按照HTML文檔中的各種標籤,重新進行排版並顯示。

49) 活動文檔:活動文檔(active document)是一種新的網頁文檔類型。服務器返回給瀏覽器的活動文檔包含程序,該程序可在瀏覽器端運行,並可與用戶直接交互,根據用戶的不同輸入可連續地改變屏幕的顯示。

50) DHCP:即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允許一臺計算機加入新的網絡,獲取IP地址等TCP/IP協議配置信息,而不用手工設置這些配置。實際上,DHCP並不是一個新的協議而是擴展了的BOOTP。

51) SNMP: 即簡單網絡管理協議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它是IETF制訂的網管標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