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IT人生反思

        不知何時,自己已經28歲了,回想10年前,自己還是一個學生,一個朦朧的青年時代。今天,如果讓我回憶過去,更多的是對自己曾經不成熟的譏笑和逃避。當我有勇氣下定決心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內心更多的是坦然面對曾經。
        去年下半年,換了一家新的公司上班,每天上下班走2.4公里到公司或者去地鐵站。對於這2.4公里,我步行的話,大約需要14分鐘;如果共享單車的話,需要5分鐘。如果讓我選擇,我更願意步行,同事和朋友有時候不太理解我的步行,我對他們坦白的說這是爲了鍛鍊身體。或許真正的原因,只有我自己明白。步行的14分鐘,很快就過去,我可以選擇聽歌,可以選擇看看天空,也可以去欣賞魔都夜景,我更多的選擇是在這14分鐘中思考我這一天的意義,思考我的過去。回憶對於一個人來說,或許是痛苦的,或許是快樂的。也曾有些心靈雞湯告訴我們:忘記自己痛苦的過去。是的,這也許是對的。實際過去的痛苦,或許是我們過錯造成的後果,何嘗不經常回憶起來反思,警惕自己呢?
曾經,我使用過一款紅米手機,用了不到一年,開機按鍵壞了,內心裏面蠻反感小米的手機,加之做Android開發,小米的一些系統改動,導致一些偶發問題,內心更加的反感小米。常人的思考角度,都是愛和恨都有連帶關係的,我也是常人不例外,從而導致了我對雷軍的一些負面感覺。後來,我偶然的看到一則新聞,雷軍以天使投資者的身份,經常坐經濟艙;一位米粉是搞機械的,手比較髒,當他在某一個場合偶然見到雷軍,只爲求一張合影,雷軍卻更希望和他一次捂手。看到這些信息,或許是炒作或許是真實,當我瞭解了雷軍的經歷,我更相信這是真的。從那以後,我才意識到,我自己的過錯,至少我內心不止一次的去譴責自己的偏見。因爲當你不知道一個成功人士背後的心酸和艱辛、以及他付出的一切,你是沒有資格去評價人家,更沒有理由去建議他該怎麼做。
        前兩天,依舊在這14分鐘的路上,天空下着小雨。看着每天熟悉的路,走着每天重複不斷的腳印,街道兩旁的風景每天如此,每天上下班這樣的情景重複不斷,內心裏面突然有一種《恐怖遊輪》的畫面,我能回憶的起過去,卻看不見未來,更看不懂前方有什麼在等待着我。也不知何時起,我把自己每天樂觀的性格給埋藏起來了,換作成一種深沉的憂鬱,這難道是別人口中常說的成熟嗎?如果成熟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我寧可不要這種成熟,在我內心裏,我更多的希望是在選擇、決定、行動上的成熟。可是,回憶起曾經,反思自己的過去,看到了太多的不成熟和一些讓我回憶起來逃避的畫面。每天上下班的這14分鐘,我反思自己,警惕自己的未來,也感謝這14分鐘,讓我認識到了太多的自己。
        最近,我也開始下定決定,專注學習中醫了,我有些朋友、親戚對此表示很不理解,認爲我這是在搞笑,是在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包括自己的愛人也是如此,認爲這樣的話,是否要放棄自己的工作。他們內心中有這樣的想法,我是理解的。能懂我的,也許只有我大腦裏面的細胞吧。其實這個學中醫的問題,也是從幾年前說起,當時身體有點不舒服,回到老家去看醫生,當時去找的是一位老中醫,大約80歲的高齡了,看病不問診,直接讓我不要說話,隨後把脈、看舌頭、看額頭,告訴了我病情的原因,我當時內心裏面是震驚,因爲他說的全部都是真的。這是我懂事以來,遇到感覺最神奇的事情之一,同時也對中國的中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後買了兩本中醫學書打算入門。書,雖然當時買回來了,但是都沒有怎麼看,還是毅力不夠強,內心沉迷於人生的玩樂。當有一天,我一位朋友說他父親也是中醫的時候,那一刻,重新點燃了我內心學習中醫的興趣。不過這一刻,我的內心卻是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因爲我認識老家的中醫,都80歲了,醫術很高明、並且醫德很高尚,但是他的醫術和美德,卻得不到下一代的傳承,也許在老人的心中,更希望年輕一代,能更加勤奮學中醫、把醫學發揚光大,爲中國揚眉吐氣,但是現實的社會是,中醫學慢慢的不被別人接受,甚至出現了對中醫偏見、揭發騙局的情況。我目前不是一名中醫學醫生,但是我作爲中醫的愛好者,我內心其實挺難受。中醫學是中國人的瑰寶,從公元前的春前戰國都有,古人一代代的研究探索,並且一直延續至今,爲中國人的身心健康服務,一代代的傳承下來,到了這一代,卻得不到更多人的認可,是社會變遷太快了,還是中醫太落後了?魯迅先生當年學醫,是爲了拯救世人的疾病,當他發現世人的思想需要改變,最終放棄學醫,這是近代史我們熟知的,那麼今天,是不是我們也要去深思這樣的問題呢?面對我學中醫,或許有了答案。所以,我給自己定下目標,我可以笨可以理解慢點,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學,但是就是不能放棄,一年、兩年、五年、十年,堅持不放棄,用心去學。學中醫不爲財富,爲救治世人,爲中醫學發揚光大,爲了點燃老一輩中醫內心中的那顆希望之火,爲了中國人的中醫傳承!
        28歲了,距離30歲,還有兩年了,有句話說:三十而立。曾經我也在幻想,30歲以後勵志做點什麼。我也一直把這句話誤讀爲我30歲之前不努力的理由。曾經,我也拿今天的互聯網定局認爲:BAT的互聯網成功是因爲曾經的馬雲、馬化騰他們生在互聯網剛起步時代,所以時代造就了英雄。當我去了解這些英雄們的過去、當年創業的辛酸、那種堅持和遠見的思維,才明白,不是時代造就英雄,是英雄們的卓越才華和創新帶着我們走進了新時代。也讓我明白,做任何事情,沒有僥倖成功,那些依靠僥倖獲得的成功,都是短暫的,不創新、安於現狀的成功,註定會被時代淘汰,就如同古人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我認識到這一切的時候,才感覺到曾經的膚淺和不可否認的幼稚,三十而立,不應該是給自己劃的一道起跑線,人,時時刻刻都應該在起跑線,人生是沒有終點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應該時時刻刻保持奮鬥的心裏,時時刻刻保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警惕心理,這也許是我在14分鐘感悟最深的,讓我看清楚如何去面對未來的。
        28歲了,不應該是一個懵懂的少年,讓自己成熟起來,讓自己奔跑起來。用這篇文章,記錄下最真實的自我,或許多少年後,當思維發生變化,再回頭看看這篇文章,步行的這14分鐘會顯得格外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