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統分結合、職責明確的疾控可持續發展信息化體系

      建立統分結合、職責明確的疾控可持續發展信息化體系


      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髮展,對我國疾控體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醫改”政策明確提出:“鼓勵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經濟水平和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中央 規定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增加公共衛生服務內容”,而現有大集中式的信息化模式將難以適應未來的業務發展模式。因此,建立國家、省、市(縣)多級的統分結合、 職責明確的疾控信息化新模式,將會有效整合公共衛生服務資源,進一步完善疾病防控能力,有力支持我國疾控體系應對新挑戰,不斷開拓科學發展新局面。


一、    現狀分析


      疾控信息化是國家公共衛生戰略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現有系統模式超期運行,早已不堪重負,並且安全與性能管理問題突出。2003年,國家CDC建設的“突發 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監測信息系統”(簡稱:大疫情繫統),標誌着我國政府對加強公共衛生管理的重視。該系統我國疾控體系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統,覆蓋傳染 病、慢病、免疫、死因、重點疾病直報、監測等業務範圍,採用大集中式模式部署在國家CDC,有效的提高了我國疫情報告和疾病監測的時效性和全面性。但是經 過多年的系統建設與運行的實踐,一些系統建設和業務管理方面的問題在逐步顯現。
      從現有國家疾控系統自身建設角度看,系統經歷7年來多次的改造和擴充,應用系統由最初設計的2個增加到15個,數據量和交易量已是設計容量的5倍以上,因 經費問題不得不開發和部署在原有架構上,系統早已不堪重負。其次,系統提供各省、市數據的下行傳輸,系統的管理責任將越加繁重,安全與性能管理問題突出。 最後,對於集中式系統的依賴,將使管理風險愈加擴大,地方機構使用集中的系統,一旦系統發生“單點故障”,其影響面巨大。
     另外從疾控整體的業務角 度分析,現有系統功能與模式立足於基本的公共類需求,難以滿足全國各個地方上因地制宜的發展需要。“新醫改”政策指出,地方可以在中央規定的基礎上增加公 共衛生服務內容,並要完善以疾病控制網絡爲主體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這要求地方上要因地制宜,面對各自不同的突出問題,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疾控與疾控信息 化體系,但現有大集中式模式,重共性,輕個性的屬性,將對業務的發展造成瓶頸:
    1.    不能廣泛覆蓋地方的管理業務。對於營養監測、水源監測、砷中毒監測、大骨節病監測、克山病監測和地方病等業務國家系統並未建立相關的應用系統支持。而且根 據各地的能力和特點,地方上也承擔諸多的專項科研類項目,對於此類信息化的需求,國家系統也未涵蓋。此外,對於地方上疫情防控的跨部門協作,大集中式系統 也不可能實現。
    2.    不能滿足各級部門差異化管理要求。地方CDC關注點較國家CDC更爲細化,省、市(縣)級CDC屬於業務的戰術層與執行層,負責具體的現場調查、病人追 蹤、個案覈實等工作,強調的是執行與協作的能力,而國家CDC則屬於業務的戰略與宏觀管理層,負責重大事件的處理和業務指導,體現的是決策與科研能力。因 此,採用大集中式的模式,全面涵蓋各方面需求,是不實際的,也是不科學的。
    3.    未體現不同地域的特殊管理側重。對於經濟發達和欠發達地區,其公共衛生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某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治理血吸蟲和大骨節等地方病爲首要問題,而 經濟發達地區則因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帶來疾病負擔較重。因此,大集中式系統難以滿足重點突出,因地制宜的個性化需求。


      面對現有情況,個別省、市正探索或已建立區域性質的疾控網絡,但是從全國來看,尚未形成從國家到地方的分級部署體系。

 

二、    發展趨勢
      共性與個性互補,內部管理與外部協作並進,建立國家、省、市(縣)三級的統分結合、職責明確的疾控信息化新模式,是目前我國公共衛生信息化的發展主要趨勢。
      共性與個性互補是指統分結合,即公共衛生信息化需要面向不同的公共衛生業務、不同的級別與能力的機構、不同的應用場景,分級建立與部署之相適應的信息系 統。國家級系統可以建立重點關注的、決策支持的以及公共類的應用,地方上則可以根據個性需求建立區域性質的應用系統。國家級系統與地方上的區域系統可以通 過接口進行應用整合和數據交換。此外,地方上可以形成有效數據的積累,既可以支持其科研能力的進步,又提高了國家整個疾控體系上的數據安全。
      內部管理與外部協作並進是在統分結合的基礎上,建立區域級、國家級的多級多類部門橫縱向聯合協作機制,形成共同發現、評價、控制公共衛生風險的網絡化體 系,對建立的各種系統實現有效的應用集成與數據整合,整合公共衛生管理的業務流程,提供切實、有效的系統功能,及時、準確的數據分析,通過協作既實現高效 的處理和應對,又降低管理人員、業務人員重複建設、重複操作、重複分析的負擔。
      此外,國際上,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都已建立分佈式的疾控系統。而從長遠來看,隨着我國地方上電子健康檔案系統、新農合系統、衛生執法監督系統、突發公共衛生應急等系統的建立,區域衛生信息網的初步形成,將會加劇對於區域疾控應用系統的建設和整合需求。

 

三、    解決建議


      在新的疾控信息化模式下,將形成國家、省、市(縣)多級的國家公共衛生信息網絡。理順業務、明確職責是體系建設首要解決的問題,這直接關係到體系的實用性和發展潛力。對於具體的實施而言,體系中業務系統的部署策略,可以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考慮:
1.    業務屬性,這是結構上的,是橫向的,決定了各級CDC相關業務系統的建設數量。
    首先,對於國家衛生部相關的政策法規規定的需要集中管理的業務,必須由統一的信息系統進行支持,例如甲類傳染病直報業務。
    其次,對於新發突發並嚴重影響羣衆安全的傳染病,由國家統一建設相關信息系統,例如手足口、甲型H1N1流感等。
    最後還包括,隨着業務不斷髮展而由國家統一管理的其他相關業務,例如實驗室監測網絡等。
上述業務,地方上如無特殊需求,無需另行建設。
2.    分級角色,這是功能上的,是縱向的,決定了各級CDC相關業務自身的功能範圍。 基於第一點業務屬性,各級機構可以確立所要建立的業務信息系統,例如慢病、 免疫、科研、地方病、艾滋病、健康危險因素、健康教育、業務培訓、突發事件管理等以及地方上所關心的其他業務。但由於各級CDC的職能不盡相同,因此需要 考慮系統的定位以及整合,做到面向不同能力、不同級別、不同角色的機構或部門,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功能。
    對於國家級系統,着重於兩方面內容,基礎性數據維護和綜合管理。基礎性數據維護包括數據字典、地理信息、人口信息等方面。綜合管理是基於關鍵性指標的統計分析,彙總地方上的業務數據,用於決策支持、績效考覈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等方面。
    對於區域級系統,則需要實現業務與管理流程的延伸,建設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滿足地方需求的疾病預防控制應用體系。區域級系統着重於關鍵業務領域的信息 化,如免疫預防、慢性病管理、疫情監測預警管理等方面,並涵蓋信息收集、現場處置、跟蹤治療和區域綜合管理等功能。區域級系統的建設,將使業務前移,從而 更效保障轄區公共衛生安全。
     此類業務系統,需要在國家、省、市(縣)多級部署,通過統一的數據標準,利用接口進行整合。
     除上述基本的部署策略外,還需考慮一下幾點關鍵內容:
1.    應用統一數據標準,從而有效整合各級信息系統。
2.    加強區域公共衛生信息化規劃,明確其發展方向和藍圖。
3.    新的模式並不是對現有系統的否定,,現有系統可以根據統一的數據標準進行適度的改造和完善。
4.    應選擇成熟可靠的技術,並符合技術的發展趨勢。適度可超前,效益需優先。

 

四、    前景展望


       新的疾控信息化模式將會爲我國疾控事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力。
1.    保障我國公共衛生基本戰略安全,採用分佈部署,提高了系統應用的可及性與持續性。
2.    促進疾控事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CDC決策與科研能力的發展,更好發揮資源效益。
3.    促進疾控事業的全面發展,有效保障地方CDC執行與協作的能力的發展,促進各地疾控的積極創新,相互借鑑,避免了等、靠、要的局面。

 

五、    結論


      建立國家、省、市(縣)三級的統分結合、職責明確的疾控信息化新模式,是具有前瞻性與科學性的戰略構想,且關係到我國公共衛生戰略的基本安全,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保障,負有重大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要保障戰略構想的落地,首先要從思想意識上下功夫,要負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不斷總結國際與國內的發展經驗,並應把此戰略構想把納入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活動中,以保障疾控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隨着“新醫改”政策與“十二五”計劃的持續進行,國家有關部門及相關單位應繼續深入研究相關的業務機制與技術體系,並在人力、財力、項目上給與充分保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