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和傳輸

香農定理(Shannon)總結有噪信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在一條帶寬爲HHz、信噪比爲S/N的有噪聲信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Vmax

Vmax=Hlog2(1+S/N)   b/s

奈奎斯特定理(Nyquist)與碼元及數據速率的關係,數據速率爲R,N種碼元,碼元速率爲W

R=2W X log2(N)   b/s

在快速以太網中,不能使用曼徹斯特編碼。因爲它的編碼效率過低,只有50%。爲了提高編碼效率,降低電路的頻率(成本),在高速網絡中採用4B/5B和NRZ-I編碼法

4B/5B編碼法

4B/5B編碼法就是將數據流中的每4bits作爲一組,然後按編碼規則將每一個組換成爲5bits,因此其編碼效率爲4/5=80%

NRZ-I編碼法

NRZ即非歸零制編碼,是用一種固定的高壓表示1、另一種固定的低電壓表示0的編碼方法。該方法簡單、直觀,易於實現,但沒有同步信息,難以區分一位的開始和結束,特別是當連續的1或連續的0時。一旦發送方或接受方的時鐘出現漂移,就會導致識別錯誤,如把n個1識別爲n+1個1或n-1個1.NRZ一般不適用網絡通訊。而NRZ-I即非歸零反相編碼,在NRZ-I編碼方式中,信號電平的一次反轉代表比特1,即從正電平到負電平的一次躍遷,而不是電壓值本身,來代表一個比特1.比特0由沒有電平變化的信號代表。非歸零反相編碼相對非歸零電壓編碼優點在於有:因爲每次遇到比特1都發生電平躍遷,這能提供一種同步機制。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是一種雙相碼,與曼徹斯特相同的地方是每一位都是由一正一負兩個碼元組成,但差分曼徹斯特編碼比曼徹斯特變化要少,因此更適合傳輸高速的信息,被廣泛用於寬帶高速網中。然而,由於每個時鐘位都必須變化一次,所以編碼效率都只可達到50%。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的編碼規則:0位的前沿有相位變化,1位的前沿沒有相位變化,表示邏輯“0”的碼元無論是1或者0,在每個碼元中間時刻,一定有一次電平轉換。

海明碼

屬於線型分組編碼方式,大多數分組碼屬於線型編碼,其基本原理是:使信息碼元與監督碼元通過線性方程式聯繫起來,線性碼建立在代數學羣論的基礎上,各許用碼組的集合構成代數學中的羣,故又稱羣碼。注意以下的問題:

1.檢驗和監督的關係式:r個監督關係式能指示一位錯碼的2的r次方減1個可能位置。一般情況下,若碼長爲n,信息碼爲k,則監督碼數r=n-k。若希望用r個監督碼構造出r個監督關係式來指示一位錯碼的n種可能位置,則要求:

2的r次方-1>= n或者2的r次方 >= k+r+1
2.海明碼的編碼效率:η=1-r/n,當n很大時,效率是很高的。

極性編碼

極包括正極和負極。因此從這裏就可以理解單極性碼,就是隻使用一個極性,再加零電平(正極表示0,零電平表示1);極性碼就是使用了兩極(正級表示0,負極表示1);雙極性則是使用了正負兩極和零電平(其中有一種典型的雙極性碼是信號交替反轉AMI,它用零電平表示0,1則使用電平在正負兩極之間交替翻轉)。

名稱編碼方式
不歸零電平高電平爲0,低電平爲1
不歸一制

0:在間隔的起始位置沒有跳變

1:在間隔的起始位置有跳變

雙極性 AMI

0:無信號

1:正電平或負電平,連續的1是在兩個電平之間交替

僞三進制碼

0:正電平或負電平,連續的1是在兩個電平之間交替

1:無信號

曼徹斯特編碼

1:在間隔的中間位置從高向低跳變

0:在間隔的中間位置從低向高跳變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0:在間隔的起始位置有跳變

1:在間隔的起始位置沒有跳變

在間隔的中間位置總是有跳變

雙極性3零碼和雙極性AMI類似,連續的4個0被另外一個比特流代替
8零替換和雙極性AMI類似,連續的8個0被另外一個比特流代替

常用簡單,能有效利用帶寬,具有直流特性:不歸零電平、不歸一制

不存在淨直流成分,提供了簡單的差錯控制手段‘需要3個電平,比特差錯率降低:雙極性 AMI、僞三進制碼

需要更多的帶寬,自定時,無直流成分,可以檢測差錯:曼徹斯特編碼、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使用違背編碼規則的比特流來代替的0,使用雙極性AMI編碼能夠適用於高速傳輸:雙極性3零碼、8零替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