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筆記)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在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着 內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爲止。 是一個憑藉着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 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 獲得資訊 記得住 提升理解力 解釋得了 指導型的學習 ----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型學習------讀書 自我發現型的學習 個作品應該有整體感,清楚明白,前後連貫。 傳達知識的書,與文學作品、戲劇、小說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任何書籍都有其誕生的背景,瞭解背景能幫助理解內容 讀者是要“發現”書中隱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則是以製造骨架爲開始,但卻想辦法把骨架“隱藏”起來。他的目的是,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藏起來,或是說,在骨架上添加血肉。 如果他是個好作者,就不會將一個發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裏,同樣的,也不會瘦得皮包骨,讓人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勻稱,也沒有鬆弛的贅肉,那就可以看到關節,可以從身體各個部位的活動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語 #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瞭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爲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爲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爲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啓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啓示。 #簡短的問題公式: 某件事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存在?或爲什麼會有這件事 的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特性及特徵是、什麼?與其他類似事件,或不相同 事件的關聯是什麼?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 以上這些都是理論性的問題。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採 取什麼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採取哪些行動?以什麼順序?在這些條件下, 什麼事是對的,或怎樣纔會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以上這 些都是實用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三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或,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四個規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或找出一本書到底在說什麼的規則(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5)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6)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爲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 ”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實用性的書因此可分爲兩種類型: 1.編程書、駕駛指南,基本上都是在說明規則都是確切可行的。作者可能會用原理來說明這些規則的可信度,或是告訴你一些實例,證明這些規則是可行的。 2.闡述形成規則的原理。許多偉大的經濟、政治、道德鉅著就屬於這一類。 一是真的有效 二是這樣做能帶引你到正確的結果,達到你的期望 #主題閱讀精華摘要 一、觀察研究範圍: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你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 (2)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並就你的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題閱讀:閱讀所有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1)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彙,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3)建立一箇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爲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着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範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解讀,才能建構出這種議題。 (5)分析這些討論。這得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對話式的疏離與客觀。要做到這一點,每當你要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並列。 #經典書籍 一本書怎麼會跟你一起成長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一本書只要寫完出版了,就不會改變了。只是 你到這時纔會開始明白,你最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這本書的層次就遠超過你,現在你重讀時仍然超過 你,未來很可能也一直超過你。因爲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我們可說是偉大的書—所以可以適應不同層 次的需要。你先前讀過的時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長,並不是虛假的。那本書的確提升了你。但是現在,就 算你已經變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識,這樣的書還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盡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