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劉科全:中國信息安全的破局之路

中國的信息安全企業經過20年的發展,取得了衆多令我們驕傲的成績。特別是從9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涌現出了數百家信息安全企業,呈現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象。
但時隔不久,到了2004年前後,這些曾經輝煌的企業都先後遭遇到了各自的問題。有的是資金鍊出現問題使得無法長大,有的是內部策略出現錯誤,也有的是因爲研發等技術力量的儲備不足……
那麼,這種情況是巧合嗎?還是其中蘊含着什麼玄妙?就此,老楊近日與聯想網禦總裁劉科全先生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聯想網禦總裁 劉科全
現狀:信息安全企業的迷茫與無奈
 
信息安全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特殊不僅僅在於它的年輕,更在於它是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結果。相對於傳統企業,信息安全企業要想有長遠發展,必須在技術沉澱、產品、理念以及服務質量等所有方面擁有足夠的實力;此外,由於信息安全是特殊行業,諸多的行業准入和中國相對比較薄弱的基礎,也讓中國信息安全企業面臨巨大的壓力。
劉科全的身上,顯然壓力就不小。
在將近十年的光陰中,老楊曾多次見到劉科全先生。此前,劉科全曾擔任聯想網禦的總工程師,曾經長期主持產品和技術研發工作;2005年之後,劉科全成爲歷經人事動盪之後的聯想網禦的掌門人。如今,作爲總裁的劉科全比當年擔任總工的他,儒雅依舊,卻多了幾分滄桑和思索。
對老楊提出的國內成功與失敗信息安全企業的規律時,劉科全揮了揮手說:其實,一家信息安全企業,要想持續性發展,必須有三個必要條件:首先,這家企業必須有長期的技術積累,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其次,必須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和服務隊伍;第三,必須有符合企業自身情況的經營模式和策略,能全面滿足用戶需求。
也許看起來這些條件都不算誇張,但是,在中國信息安全剛開始發展的那個階段,談論這些似乎都有些“遙遠”。劉科全回憶說,2004年之前的很多現象,現在看都是“假象”。在那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只要你跨過了一定的准入門檻,藉助各方面的資源,一個幾十人甚至十幾人的企業,都有可能活得相當舒服。既然這樣,那麼大家幹嘛還要投入巨大的研發?
但是,當高速增長的好日子不在,簡單的洗牌之後,大浪淘盡之後的中國信息安全企業,留下的是一個令人尷尬的境地。
 
反思:國產信息安全的尷尬與無奈
 
2004年到2005年,中國的許多安全企業都開始感受到一絲寒意。不過,不同的企業問題卻也不同。無論是四五年前的國產安全“重量級”企業天融信、聯想網禦和東軟,還是近幾年欣欣向榮的啓明星辰和綠盟科技,資本問題、成長問題、內部機制和人事問題、產品研發問題……所有這些,或多或少,都讓成長中的中國信息安全企業上升遇阻,甚至不進反退。
是什麼讓信息安全企業出現瞭如此之多的煩惱?劉科全認爲,有三個嚴重的不確定因素讓信息安全企業長期遭遇“成長的煩惱”。
第一,信息安全的需求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企業的信息安全包括多個方面,這裏面有病毒的侵擾,也有網絡結構的缺陷;有外部***的***威脅,也有內部泄漏等管理問題。所有這些,都使得信息安全企業的研發費用居高不下,也成爲企業的一個巨大負擔。
第二,信息安全產品的價值和效果的不確定性。衆所周知,信息安全是“威脅經濟”,到底信息安全產品取得了多大的效果,很多情況下是無法精確評估的。這就造成了信息安全效果和價格的“主觀性”——如何採購、採購多少,很大程度上由企業相關負責人說了算——這樣的最終結果,卻是信息安全企業銷售費用居高不下。
第三,除了兩個巨大費用的開支之外,信息安全還關係到國家的整體安全,因此,中國信息安全企業有協助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從這種意義上,也是這個因素保護了中國信息安全企業能在全球國際巨頭環伺的情況下相對平靜地成長;但反過來說,這種非市場化運作,也給信息安全企業的成長帶來了諸多的不確定性。
多重的不確定因素造成的結果,就是中國信息安全企業的“長不大”和整體產業的發展滯後。
劉科全介紹說,長期以來,中國信息安全企業都面臨着單子不大、銷售效率低的問題。很多銷售單子,只有一兩萬甚至數千元。這種效率,使得企業成本壓力巨大,進而也影響了研發的投入;同時,企業的巨大生存壓力,使得企業又不得不加大營銷費用的投入,甚至引入價格戰,導致利潤率下降。如此以來,自然企業的實力上升不快,對客戶的服務自然效果不佳,客戶也自然逐步失去加大投入的興趣。
如此惡性循環……
不過,仔細分析之下,老楊發現,上述其實很多問題都是在短期無法解決;而且,國外的信息安全產業也應該面臨類似問題,那麼,爲什麼國外還是涌現出了一些安全企業巨頭?國內環境和國外環境的差異在哪裏呢?
面對老楊的質疑,劉科全解釋說,當前中國機構客戶在總的IT規模上還是有差距的,而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比例就更小了。
首先就是企業IT信息系統應用率低、效率有限,直接導致了應用有限,對安全的需求當然也小——企業自己都還沒有把IT應用起來,自然也沒有必要與防範安全問題。
劉科全分析說,信息安全市場可以分市場特點完全不同的三個級別。除去個人級安全產品純粹是產品本身的交易之外,中小企業安全市場和大中型企業/行業市場也是有巨大差異的。前者屬於交易性質更強的市場,強調產品的效能,營銷結構比較簡單;後者的交易意味卻相對減弱,營銷環節負責,影響因素衆多——而目前,由於IT應用的現狀問題,前者的市場仍然非常小,尚不足以支撐信息安全企業的發展;後者相對成熟,需求和市場都較大,但營銷費用自然也高。
其次,劉科全坦承,當前信息安全企業也不能全部滿足用戶的需求。大多信息安全企業研發能力都還是有限的,而企業安全需求的不確定,使得信息安全企業往往在這些需求面前顯得捉襟見肘——最終的結果,或者信息安全企業降低服務質量,或者降價營銷以求生存,但可想而知,無法得到用戶的充分認可,這種營銷也是不長久的。
 
展望:國產信息安全破局之路何在?
 
種種悖論,讓人不禁反思:中國信息安全企業發展的出路何在?
劉科全認爲,破局之路有兩條。
第一個方法,踏實走好現在的路,等信息安全產業逐步做大做強,在技術研發、服務流程以及經營模式等方面逐步提升實力,最終量變引發質變,迎接企業和產業的良性循環——從某種意義上,國際化大企業也是這麼成長的。
事實上,對於包括聯想網禦等諸多企業來說,這條路也是最適合、也是正在行進中的道路。劉科全介紹,聯想網禦近期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技術、服務和經營三方面的全面加強。在技術上,聯想網禦將繼續強調做“專”,在現有的幾條產品線上做精做紮實,以滿足用戶在這些領域的更多需求;在服務上,聯想網禦將在內部流程改進等方面持續投入,實現一站式的專業服務體系;而在經營上,劉科全透露,他們將對此前的扁平化營銷體系進行適當調整和改進,加強對精細化渠道體系的建設,以期加強對中小企業等新興市場的重視,提升營銷效果。
與上述循序漸進的方法不同,劉科全也提出了第二種方法,那就是現在或者近期,有在資金、技術、影響等各方面都具備相當實力的企業或領導者進行整合,實現某個領域競爭格局的重大改變,甚至是產業顛覆性改變。
劉科全說:“這樣的話,就能從整體上實現產業鏈的整合,使得各企業在研發、銷售方面的互補,從而節約大量的研發費用、營銷費用,一舉打破惡性循環。”
“但是,這樣的人有嗎?”老楊問道。
“符合資格的人還是有的。”劉科全答道,“但他們自己現在似乎還沒有看清楚,沒有足夠的信心……”
說到這裏,劉科全的臉上有幾分無奈,也有幾分坦然。的確,中國的信息安全產業沒有救世主。無論整合的機遇是否會降臨,但踏踏實實走自己的路、提升自己的實力,將是劉科全們在相當長的將來都必須要用心面對的。從某種意義上,他們的選擇和思考,也將影響中國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