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息投影到全息平台,必须克服7个障碍

 

“每个科幻爱好者和痴迷技术的人儿都希望能拥有一个全息成像台。不幸的是,制造全息平台的技术还尚未被人类掌握。据说我们离这项技术可用之时还有大约10到15年的时间——这是 AMD 的专业人士 Phil Rogers 说的,他专攻 3D 技术工作已超过20年。
 
在《今日宇宙》的对话中,Rogers 列出了7个在全息投影进入应用之前的7个必须被克服的障碍:
 
1,比 IMAX 更好的视觉体验:
 
希望大家都曾经坐在电影院的IMAX 厅里看过充满特效的视觉大片(幸运的甚至看过哈勃 3D IMAX)。是的 IMAX 确实很牛逼,它覆盖了你的大部分可视区域,但是你看到的画面却仍然不让你觉得真实。全息成像台需要360度保真。并且它还得明白,当观影者走近时画面上的物体也要变近,同理当观影者走远时画面也变远。当观影者转头时画面会产生相应的倾斜;当同时显示多个视频源时,每幅画面都要完美地互相拼接。
 
2,绝无仅有的高保真的音效:
 
你身边肯定有/或许你自己就是那种坚称实体唱片的音质比 MP3 好多了的人。“相比声音来说人类对视觉的感受更加模糊,”Rogers 指出。为了让全息的用户体验更加真实,那么音频不仅要是沉浸式的,并且在不同的方向或声场中用户听到的效果也有所区别。而现在我们的环绕声技术甚至都不敢说接近这个标准。
 
3,触感
 
“我们还需要继续发展触觉反馈,比如一个全息影像中的人是尝试与一个物品互动,他们需要感觉到自己是真的触碰到了它们,”Rogers 说。“我们还需要继续发展触觉反馈技术,这样用户在和物体进行互动时就会觉得自己是真的碰到了它。目前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定向空气喷射(“targeted air jets”),还有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传感器。”
 
4,高效的内存分配
 
“要保证全息平台运作正常稳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实现 CPU 和 GPU 内存共享,”Rogers 说。在这个方向上我们目前的进步还是挺快的,不过要达到同时实现百万级的并行处理(parallel precesses),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超强的处理能力
 
要动用百万台级别的电脑才能同步所有的图像,视频以及其它保证全息平台真实性的内容,“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百万台甚至更多主机级别的电脑,”Rogers 指出,“这就是说要等到全息平台在商业上有可运作性时,我们所采用的原件不会有如此大的数量级和能耗。”
 
6,找到付费客户
 
当然,如果它没有购买价值的话也很难在市场上出现。“曾经有很多人写信到白宫情愿,让政府出资建立一个研发全息成像技术的企业,但是我看就现在来说可能性还很小,不过对人类万幸的是,AMD 算是一个后备军,企业认为商务视频会议会从这项技术中受益很多,并且到时候可能不再需要费时费力的 PPT 制作,想象一下一个人正在做一个有趣的报告,他正在使用一个太阳系的模拟原型,当它说到某一片区域时,一颗星球就突然拉近了的情景。”
 
7,目标瞄准开源社区
 
网上默默无闻却潜力无穷的技术人员是很多的。AMD 计划将全息平台的建筑方案留给了网上的业余程序员们。到那个时候他们还会不会在使用我们现在的编程语言这一点还很难说,不过这应该也就和让一个会 C++ 或者 Java 的人去搞硬件一样的道理吧。”
 
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本文摘自《今日宇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