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 架構和AMD的差別

 

芯片組通常又分爲兩個橋接器來控制各組件的溝通, 分別是:(1)北橋:負責連結速度較快的CPU、主內存與顯示卡等組件;(2)南橋:負責連接速度較慢的周邊介面, 包括硬盤、USB、網絡卡等等

Inter芯片組是通過北橋和內存溝通的


與Intel不同的地方在於主內存是直接與CPU溝通而不透過北橋!從前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CPU的數據主要都是來自於主內存提供, 因此AMD爲了加速這兩者的溝通,所以將內存控制組件整合到CPU當中, 理論上這樣可以加速CPU與主內存的傳輸速度!這是兩種CPU在架構上面主要的差異點


32位與64位

前面談到CPU運算的數據都是由主內存提供的,主內存與CPU的溝通速度靠的是外部頻率, 那麼每次工作可以傳送的數據量有多大呢?那就是系統總線的功能了。一般主機板芯片組有分北橋與南橋, 北橋的系統總線稱爲系統系統總線,因爲是內存傳輸的主要通道,所以速度較快。 南橋就是所謂的輸入輸出(I/O)系統總線,主要在聯繫硬盤、USB、網絡卡等周邊設備。

目前北橋所支持的頻率可高達333/400/533/800/1066/1333/1600MHz等不同頻率,支持情況依芯片組功能而有不同。 北橋所支持的頻率我們稱爲前端系統總線速度(Front Side Bus, FSB), 而每次傳送的位數則是系統總線寬度。 那所謂的系統總線頻寬則是:『FSBx系統總線寬度』亦即每秒鐘可傳送的最大數據量。 目前常見的系統總線寬度有32/64位(bits)。

而如圖 2.1.1中的圖示,在該架構中前端系統總線最高速度可達1600MHz。 我們看到內存與北橋的頻寬爲12.8GBytes/s,亦即是1600MHz*64bits = 1600MHz*8Bytes = 12800MByes/s = 12.8GBytes/s

與系統總線寬度相似的,CPU每次能夠處理的數據量稱爲字長大小(word size), 字長大小依據CPU的設計而有32位與64位。我們現在所稱的計算機是32或64位主要是依據這個 CPU解析的字長大小而來的!早期的32位CPU中,因爲CPU每次能夠解析的數據量有限, 因此由主內存傳來的數據量就有所限制了。這也導致32位的CPU最多隻能支持最大到4GBytes的內存。



CMOS與BIOS

前面內存的地方我們有提過CMOS與BIOS的功能,在這裏我們再來強調一下: CMOS主要的功能爲記錄主機板上面的重要參數, 包括系統時間、CPU電壓與頻率、各項設備的I/O位址與IRQ等,由於這些數據的記錄要花費電力,因此主機板上面纔有電池。 BIOS爲寫入到主機板上某一塊 flash 或 EEPROM 的程序,他可以在開機的時候執行,以載入CMOS當中的參數, 並嘗試呼叫儲存裝置中的開機程序,進一步進入操作系統當中。BIOS程序也可以修改CMOS中的數據, 每種主機板呼叫BIOS設定程序的按鍵都不同,一般桌上型計算機常見的是使用[del]按鍵進入BIOS設定畫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