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企業應用SAP成本管理模式與方法的一些思考

 對於企業的生產成本覈算、分析與管控,長久以來一直是困擾企業特別是國內企業的一個管理難點。首先,一般來講企業規模大、人員多、產品生產週期長、規格與品種多、產品層次多層層結轉、以及質量判定因素對成本覈算過程的影響等等,給成本管理者造成了較大的壓力與工作量;其次從成本管理的模式上,受我國企業長期以後成本覈算與對外報送的要求,目前大多數企業的成本管理走入了誤區,成本管控更多地表現爲成本覈算、差異分攤演化出最終所謂的單品實際成本;再次就是成本管理手段的欠缺,成本從數據收集、計算、彙總、分攤基本上通過手工或輔助於EXCEL來完成,沒有信息系統來支持成本的過程數據歸集與監控。下面,我們先看看企業中現行成本覈算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1、成本覈算數據的獲取:
原材料、輔助材料成本投入:車間與倉庫提供的存貨發出與盤存報表;僅是爲收發存報表,很難確認到明細的產品規格與批次;
其他生產成本:月末彙總計入,如直接生產人員工資等;
輔助生產成本:統計各個生產車間的水、電、汽等的消耗量; 月末彙總輔助生產車間的當月發生的成本費用;
製造費用:基於日常財務記賬獲取。
完工產量:車間統計完工產量、判廢及改判信息報表報送財務部門;輔助生產部門統計本月服務數量及爲各車間提供輔助動力服務的數量及成本報表;
2、成本計算過程與差異分攤、分配、結轉
基於EXCEL彙總、計算與分攤成本;或者是自開發的一些成本系統,數據源自於月末人工輸入或批量導入。
按產品大類基於歷史數據與經驗按大類設計成本的分攤係數,根據分攤係數分攤產品生產成本以及大宗原燃料採購所形成的差異,形成產品的實際成本。
根據分攤的結果按產品大類結轉完工產品成本、結轉已銷產品銷售成本。

 

                                           圖一:成本覈算現狀流程示意圖
3、成本分析
從上面成本數據歸集、計算、差異分攤與結轉的過程中,突出體現企業對成本的幾個關注點:
 採購環節與生產環節所產生的差異分攤,理想狀態是要將所有的差異分攤至每一箇中間半成品與產成品規格品種上,計算出每一規格產成品的生產實際成本;
 每一規格產成品的詳細成本構成的還原,包括生產過程大工序每一層次投入的原材料、半成品、輔助材料、人工、輔助成本等等;
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仔細分析一下現在企業所關注的成本覈算流程與成本分析,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
數據獲取方式與手段的欠缺:由於所有的成本覈算數據全部通過手工方式層層彙總報送,數據的明細度、及時性與準確性是無法保證。成本覈算人員可能得到的僅僅是一個彙總數據,而無明細數據,一旦數據出現錯誤很難發現,數據的核對更加無從談起。
缺乏過程成本控制工具:成本覈算所需數據只有等到月末才能獲得,也就是說財務管理人員等到月末才能通過報表彙總方式獲取生產經營的各項成本數據,而且大部數據是經過彙總與加工後的;由於缺乏實時、有效、詳細的數據支持,財務人員在進行差異分析時只能做到按車間或分廠級別的總體差異分攤,而真正造成差異異動的原因全部被隱藏了起來。
覈算方式方法的缺陷:目前大部分企業在成本歸集過程,除直接材料以外的大部分輔助生產成本、製造費用全部按實際成本在賬面統計後,月末再基於產量進行分攤。這樣根本無法做到對車間作業成本控制水平的評估與監控。
成本分析的價值偏離:大多數企業決策者與成本管理者對成本的觀念還停留在對實際成本計算與分析上,如:基於當期投入與產出算出每一大類產品的實際成本是多少?已銷產成品的銷售成本是多少?當期銷售產品的銷售價格與成本之間的差距,是賠了還是賺了?成本的還原,最終產成品消耗了多少原材料、外購半成品、輔助材料、包裝材料,投入了多少人工、設備、動力成本,要實現一層層的推導與還原。
從表象上這些體現大多數企業計算成本、分析的目的與結果。但實際成本對企業生產管理與成本控制並不會起到太多的作用,爲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實際成本的高低,並不能左右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售價,如果市場銷售價格是600元/件,企業自己計算出來的成本是650元/件,需要賣650元/件以上纔可能有利潤,這可行嗎?
其次實際成本的來源,企業生產需要多個生產車間從原材料粗加工、精加工、裝配等等這麼多道大的工序之後才能形成最終的產成品,生產過程中半成品層層結轉;而且產成品的構成包括有原材料、輔料、人工、輔助成本、製造費用等等這麼多成本要素,基於企業目前手工模式下基於彙總數據月末分攤方式所形成的實際成本能否準確?
再次更重要的一點是,企業的實際成本是隨企業產線設備現代化程度、生產規模有着緊密的聯繫的,因爲一般的成本劃分可以分爲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如:折舊、人工工資、大部分製造費用都屬於固定成本,不管企業產量多大固定成本變化是非常小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動力等屬於變動成本,隨着產品產量成同比增長。也就是說,在企業的產能範圍之內,產量越大固定成本就會被攤簿,分攤至每一件產品中的成本的固定成本比例就會降低,反之則會提高。如:企業年設計產能爲120萬件,月產能爲10萬件。如受市場銷售的影響,本月接收訂單隻有5萬件。企業的月固定成本爲4千萬元,按照企業正常的產能分攤至每一件中的固定成本將是400元/件;但當月如果只生產5萬件,則這4千萬元的固定成本將會全部攤至這5萬件產品中,也就是800元/件,這樣算下來每件產品的成本就會增長400元/件。那我們能否將這400元/件的成本轉移給客戶嗎?顯然是不能的,市場的價格是透明的。那是扣生產管理人員的工資嗎?當然也是不行的,造成這400元成本的增加是市場的委縮或銷售不力所造成,不應當是生產部門的責任。實際這是財務管理理論中最基本的一個量本利分析所闡述的道理。

那真正科學、合理的成本管理體系應關注哪些呢?又能爲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帶來什麼價值呢?
1、細化成本分析、優化成本構成與過程控制
 建立科學合理的標準成本管理體系,確定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的標準價格,規範與計量生產作業標準工時與工時成本以及工藝數據。標準成本管理體系的建立同時又可以形成車間作業考覈標杆的基礎,形成科學、合理的車間作業考覈標準,深化企業績效考覈。
 細化到每一個品種、生產工藝每一步驟的成本自動歸集,隨着生產過程的中每一次投料、工時統計,產品相關的成本可以自動形成成本信息,反映到財務賬面中來;
 成本管理人員基於對生產過程信息實時獲取並與產品的標準成本所形成的各種量差、價差進行分析,找到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成本差異的真正原因,基於成本視角針對性地提出對生產過程控制、工藝路線、工人技能、設備狀況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真正發揮成本控制、指導與監督的意義。
2、加強成本計劃管理,加快企業對市場的響應速度
 原材料、輔助材料價格波動對最終產品成本的影響有多少?是不是對目前的銷售與市場策略做出相應的調整或預防措施。
 按客戶需求定製的產品成本應該怎樣快速計算,據以支持定價;由銷售人員根據經驗拍腦袋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 不同的產品生產企業,基於不同規格與配置不同而且變化較大時,能否按規格與微小型號區分產品的成本;

通過SAP 管理會計模塊與庫存模塊、生產模塊的全面集成,可以逐步形成適合企業快速發展要求的標準成本管理體系,建立起面向全企業的成本覈算、分析與監控體系:
SAP爲企業在生產成本覈算、分析、控制方面主要提供了以下功能:
產品成本計劃:產品標準成本可通過產品標準成本估算功能進行計算。這種標準成本既可用於對企業的倉庫存貨進行計價,又可用於企業在利潤分析中的銷售產品進行銷售成本計價。此外,還可以確定最低價格界限,由此可以謹慎地向市場推介產品。產品成本計劃的模擬功能可以幫助企業評價生產方法的改變對製造成本的影響,並可以估算新產品成本。通過SAP產品成本計劃所提供的快速成本估算工具,可以實現:
 對客戶定製產品的銷售訂單成本模擬估算,估算的基礎可以爲物料的標準成本也可爲物料前當最新市場採購價格或上一個月的加權平均價格;
 爲設計與工藝部門提供支持,基於不同工藝路線、不同產線與車間、不同配方提供成本測算支持,幫助企業選擇最佳工藝路線;
 企業標準成本庫的編制工具:基於SAP的產品成本計劃所提供的快速測算能力,可以幫助企業快速制定年度標準成本,在測算過程中基於不同的管理目標與要求,可以進行多版本的比較與分析,方便企業標準成本體系的建立與考覈標杆的逐步形成;
 構成企業全面預算的一部分,通過產品成本計劃所提供的測算功能,可以幫助預算部門基於設定的產品構成結構進行下一年度的生產成本預算。
成本歸集與覈算:成本對象控制可以根據企業的特點和要求使用不同的成本對象監控制造訂單,如可使用成本收集器按期間進行成本覈算,可按製造訂單進行覈算,還可按銷售訂單進行成本覈算。由於成本覈算部分可以和其他業務模塊以及財務會計模塊集成,成本對象可隨時收集發生的產品成本情況,如:物料消耗、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等,並可以實時進行生產廠產品成本的計算。這樣企業就可以通過系統中的設置確定成本覈算的詳細程度,並實時地分析各種產品的成本發生。系統中月底後續的計算可用來確定和分析企業生產廠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或標準成本的差異。如下圖二所示,基於SAP系統的集成性及成本管理體系,可以促成企業的成本覈算模式從覈算向分析與監控的轉變,而且隨着標準成本管理方法的貫徹與逐步深入,企業基礎工作與數據質量的提升,企業成本管理的重心也將向生產控制、指導監督上轉移。

 

                               圖二:SAP 促成企業成本數據歸集與成本管理重心的轉變
實際成本還原:在計算出各生產廠的產品實際成本後,產品的公司實際成本還需要通過成本價差還原過程來計算得到。SAP通過獨特的增強方式實現對產品的實際成本還原,其基本原理是:物料和物料流的計價可通過標準價格來進行,與此價格的任何差異都被存儲入此期間的成本還原數據模型中;當進行月底結賬時,通過成本還原增強的運行,本結算期的公司級產品實際成本就能被確定出來,從而實現企業對產品實際成本的核算與分析報告。
小結:
SAP爲企業提供的不僅是一個一體化的、集成的解決方案,真正實現了從採購、生產到銷售內部供應鏈全過程的詳細數據的自動集成與彙總;而且,SAP所提供的更是一套最科學、最先進的融匯了當代最先進成本管理理念的成本管理系統:
1、以成本促管理:建立基於企業自身的設備能力、人員技術水平、工藝路線、生產管理控制水平之下的產品標準成本;爲企業評價自身生產管理水平,比較同行業生產成本提供基準,找出差距,彌補自身的不足,促進企業生產管理水平提升、設備更新改造、工藝的改進、人員技能的培訓,據以降低成本;
2、變靜態成本覈算爲動態成本監控與分析,可以增強對各分廠成本管理、監控與分析準確性、明晰性及實效性。通過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差異的對比分析,找出成本波動的真正原因,制定相應對策,逐步優化與降低企業各分廠的成本構成,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度;成本會計人員將由以往的期末覈算成本而逐步轉變到每天關注SAP系統中成本實時發生的合理性,找出實際成本偏離標準成本的原因,分析生產成本差異的因素,爲生產過程的成本降低提供指導性、決策性建議;如下圖三所示,在SAP系統中通過抽樣對某一品種的某一個生產訂單的差異分析,根據差異的性質分析差異產生的真正原因,找到問題的根源,據以提出優化措施,從而降低企業內耗,削減產品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產品在成本方面的競爭力。

 

                                                                                  圖三:成本管理重在生產過程的分析與優化
3、考覈標準的建立,強化企業績效管理:SAP的標準成本管理體系將材料採購差異剝離出生產成本覈算過程,剔除了在生產環節中不可控的採購成本,對於各個分廠僅需控制在其能力範圍之內的製造成本與相關費用。這樣建立在標準工藝路線、工藝定額基礎上的標準成本可以做爲生產車間的考覈標杆,一方面使各個分廠真正能夠在責權利上相配比;另一方面從成本分析角度,有利於生產過程中成本的控制與優化改進。
4、快速響應客戶:通過SAP提供的成本估算模型,作爲企業財務人員可以最快的速度對當前企業最新產品標準成本進行估算。比如當原材料價格、輔助成本、人員工資發生比較大的波動時,可以將這些變化對最終產品成本的影響程度快速體系出來,一方面可支持銷售的快速定價或採取相應的調整措施來應對這種變化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5、支持計劃與預算管理體系:基於產品的標準成本,展開企業成本計劃與全面預算管理體系;並且可以提供基於多種數據基礎的不同版本標準成本測算,爲企業經營的預算編制提供模擬編制工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