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架構師的平臺戰略範例(4)_大數據

未來架構師的平臺戰略範例(4) 

 

作者:高煥堂,[email protected]  

首頁:Back 

                                      

主題:決策愛上大數據

 

一、前言

  這是我(高煥堂)於北京的<2014 Spark亞太峯會>的演講內容。有鑑於許多人從全體行爲的預測(prediction)視解,觀其大數據與技術發展。本講座,將從更大的決策(decision)視野,來看大數據和技術的應用。闡述如何像股神巴菲特(Buffett)一樣思考決策,發揮技術威力,讓決策愛上大數據。


  大家都知道,<電腦+大數據>能大幅提升電腦的預測(prediction)和短期決策的能力。然而,許多人還不知道,<人腦+大數據>則能大幅提升人腦的長期預測(forecasting)和決策的能力。

二、認識<大數據>的意義

  大數據是電腦與電腦之間互相對話的語言,只有在這些電腦之間高速對話纔會產生大規模的大數據。電腦之間的對話通常是透過物聯網、雲平臺、寬帶網、移動終端等設施來傳遞,隨着信息科技的發展,大數據的規模愈來愈大,電腦也愈來愈智能化。

  大數據的價值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應用創新之結果,價值是由技術組合創新涌現出來的。例如,大數據與AI深度學習的技術組合、大數據與VR三維立體呈現技術的組合,讓大數據的應用場合不斷擴大,其商業價值也愈來愈大。 

三、電腦+大數據:創造智能化服務

  在傳統上,是人們來操作電腦,或者透過人手來把數據輸入電腦裏。這是人腦和電腦一起組合,共同使用大數據的情形。隨着信息科技的發展,電腦與電腦之間直接對話的情形愈多了,人腦的介入反而阻礙服務的效率。當大數據的規模愈來愈大,電腦也愈來愈智能化,更加排除掉人腦的參與,電腦將會取代許多人們的工作了,搶走了人們的工作機會。

  電腦把人腦排除在外的好處是:1)執行速度快,才能迅速處理海量的數據;2) 執行結果具有確定性的,可重複的工作能做得更快。除了運算快、確定性之外,最關鍵的是:大數據提升了電腦的預測(prediction)能力,也就是智能化的核心。電腦能夠迅速搜索海量數據,掌握整體的面貌,比過去的統計實驗途徑更迅速看到全體的變化趨勢。基於這種實時性和全體性,迅速分析出複雜數據之間的相關性(dependency),並依據相關性來進行短期的預測和決策。原來是人們(智能)專長的這種短期預測和決策能力,已經逐漸被電腦(+大數據)所超越了。 

四、人腦+大數據:提升長期決策能力

  剛纔談到了,電 腦的高速運算能力,加上大數據之後,如虎添翼,快速掌握複雜數據的相關性,超越了人們的短期預測和決策能力,可能會搶走許多人們的工作。那麼,<人腦+大數據>又有那些部分是可以發揮的呢? 當然有的,例如可有效發揮大數據的特性,提升目前決策的未來性,降低長期決策的風險。降低決策風險是決策者的責任,就如同軍事將領常說的:<不打沒把握的仗>。那麼,人們又如何提升對事物的把握度,來降低風險呢? 其途徑有二:

【1】基於現實優勢,以數據來嚴格<實證>和選擇符合預測性的途徑。就是所謂的:發揮優勢,穩定之中,(找機會)力求發展。

【2】基於未來機會,以數據來嚴格<否證>和刪除無現實基礎的各種途徑,去蕪存菁,選擇能從現實通往未來願景的途徑。就是所謂的:把握機會,創新途徑,實現願景。

  這兩種途徑都能有效提升對事物的把握度,來降低風險。其中,前者較爲關注於短期風險,大數據對於降低短期風險有加乘效果,但對降低長期風險幫助較小;而後者則較爲觀注於長期風險,大數據的短期預測性能有效降低短期風險,具有互補的作用。因之,就整體風險而言,後者是大數據下,企業的美好決策思考模式。

  君不見,股市投資之神 巴菲特在進行投資評估時,基於詳盡的數據分析,刪除高風險的方案,實踐他<不打沒把握的仗>的原則,大幅降低長期投資風險。這是以數據分析來檢驗長期決策的模式,有效補捉未來機會,降低風險。

五、從複雜設計出簡單框架

  物的簡單,來自其元素不多(最好不超過4個),元素關係明確。例如,道爾頓(Dalton)的原子(atom)模型,只有3個元素: 質子、中子、電子。足夠簡單,人類可無中生有許多how-to來操作它,並藉之駕馭複雜多變的人們週遭事物。我也從知識3.0的複雜中設計出簡單結構,就如同道爾頓的原子(atom),我的簡單含有4個元素: 決策(decision)、願景(vision)、假設(assumption)和事實(reality)。

  這是我從複雜而設計出來的簡單框架。在知識3.0裏,像上述的的簡單思維框架,並不是唯一的,而是人人都可以設計出自己的簡單框架,並基於自己的簡單框架,而找到許多how-to來操作這些框架。如此,即可設計出最佳方案、解決問題、駕馭複雜。例如,針對大數據(big data)而言,身爲《未來架構師》,就是架構未來的人,自然會重視關於眼前(長期)決策的未來性。於是,我針對商業平臺,而設計出一個簡單的思維框架,其包含4項元素: 決策(decision)、願景(vision)、假設(assumption)和大數據(big data)。

  以上只是一個思維框架,展現了《未來架構師》如何思考長期決策,然後基於這項簡單設計,以創新的how-to來操作它,藉之駕馭複雜,創造長期決策的未來性,大幅降低長期決策的風險。 

六、流程演練:決策愛上大數據       

A) 大數據如何提升電腦做<短期決策>

Step-A1. 大數據表現最亮麗的部分是:短期的預測與決策。如下圖:

     

Step-A2. 對大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非常有助於提升短期決策,如下圖: 

Step-A3. 基於相關性分析,可以提供有效的預測,並提供實證資料來指引企業經理們迅速採取業務操作(operations)面的決策。隨着大數據和AI(人工智能)的結合,愈來愈多的電 腦袋替人們(經理們)來做這些決策。表示如下:

Step-A4. 因此,當大數據的規模愈來愈大,電 腦也愈來愈智能化,更加排除掉人腦的參與,電 腦將會取代許多人們的工作了,搶走了人們的工作機會,表示如下:

 

B) 大數據如何提升人腦做<長期決策>

Step-B1. 如何基於大數據來支持人們的長期決策呢? 例如,企業總裁的長期決策。表示如下:

   

Step-B2. 由於長期決策,未來環境瞬息萬變,愈長期的決策,其面對的不確定性就愈高。表示如下:

Step-B3. 願景就像北極星,指引人們發現更多可通往願景之路徑。表示如下:

Step-B4. 但是這些可通往願景之路徑,人們還未確知在未來的路程中,是否可獲得能夠現實條件的支持,所以決策者內心會有許多對未來可能資源和變化,做出很多<假設>。表示如下:

Step-B5. 這種對未來演變趨勢的假設性預估,就稱爲:預測或預估(forecasting)。表示如下:

Step-B6. 假設性的估計,需要事實來檢驗(否證)。這時,大數據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強有力地否證決策者的內新的假設。表示如下:

 

Step-B7. 人腦擅長做假設,電 腦擅長於大數據分析,於是<人腦+假設>+<電 腦+大數據>成爲最棒的長期決策的合作模式。這個模式簡稱爲:<人腦+大數據>模式。表示如下:

Step-B8. <人腦+假設>+<電 腦+大數據> == <人腦+大數據>模式能對各項假設,進行<去蕪存菁>的作用,也就能大幅降低決策的風險,表示如下:

  

七、<人腦+大數據>的原理

決策者與大數據

  目前的大數據領域的主軸在於:搜尋、分析和圖形表現技術上。大幅擴大人類的歸納邏輯推理能力。這如同20多年前,Microsoft公司時代的Execl電子表格,發揮了科學性的統計分析能力。它讓我們知道「爲何如此」,更知道「正是如此(“現在”)」。我們“過去”留下的數據軌跡,將成爲我們認識“未來”世界的最好起點。大數據只給個人或企業的未來起點(現在),在這部分,<電 腦+大數據>將表現得愈來愈亮麗了。

  那麼,從現在到未來,就是<人腦+大數據>的美好舞臺了。人腦提供創新力,讓現在決策具有高度<未來性>,俗稱爲:創新決策。 這就如同10年前,蘋果公司的iPhone智能終端,讓科學分析與設計創意結合,抓住了決策者(如老闆、策劃經理、醫生和銷售人員)的心靈,而主宰整個產業。<人腦+大數據>可讓決策者完美髮揮大數據的科學分析和創新思考能力,有效支撐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策略。

人類決策的<直覺與偏見>

  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寫了一本書:《思考,快與慢》。在書裏,卡尼曼指出:人有兩個系統,其主宰着人的思考與決策。

 

  兩個系統哩,一個快思,另一個慢想。快的叫做<系統一>,專司直覺思考,包括知覺和記憶,非常的快,不費力。而慢的叫做<系統二>,這是需用到注意力去做費力的心智活動。通常在<系統一>感到無能爲力的時候,<系統二>纔會上場。卡尼曼這本書,就想要破除思考的盲點與迷思,希望人們不僅要會直覺地「快思」,也要能縝密的「慢想」,其決策的質量就會大大提高。

  卡尼曼指出,雖然一般人想到自己的時候,多半認爲自己是經過思考後才做出判斷,也就是認爲<系統二>在當家,但是因爲<系統一>可以提供毫不費力、自動產生的印象,所以<系統二>經常就「省事地」採納了系統一的建議來過日子。

 

  簡而言之,<系統一>代表着反射性的直覺思考,決策常常產生偏見。而<系統二>則代表着按部就班分析的理性思考,客觀地檢驗決策。

  因此,<人腦(系統一)+大數據>常常會在決策時找到更多證據來支持<系統一>的直覺,導致更嚴重的偏見。

  反之,如果是<人腦(系統二)+大數據>,則常常會在決策時找到更多證據來支持<系統二>的客觀檢驗,避免<系統一>的偏見。

八、<人腦(系統二)+大數據>:降低長期決策風險

巴菲特:先保本,後獲利

  在長期決策上,決策者以願景(vision)爲基礎,來進行設想(未來性)、思考推理和決策,然後拿分析結果來支持<系統二>,客觀地檢驗人們的直覺和決策。於是,大幅降低了長期決策的風險。

  君不見,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當今世界具有傳奇色彩的證券投資家,並大獲成功。巴菲特說:“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把風險降到最低 );第二條準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其意味着,透過大數據來<力圖否證>某些決策;以便去蕪存菁,逐漸浮現出大資料所支持(實證)的有效決策。例如,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原則是:公司的股本收益率應該不低於15%。依據資料分析來去蕪存菁(否證&刪除)。然後,像可口可樂的股本收益率超過30%、美國運通公司達到37%等纔是投資好對象。只偏愛那些能對競爭者構成巨大“經濟屏障”的公司。 

兵書:不打沒把握的仗

  巴菲特的決策思考,很符合《孫子兵法》的原則。例如:

  • 孫子兵法: “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善於用兵者,不打沒把握的仗,尋覓成功機會而出兵。不打沒把握的仗,在於自己不掉入陷阱(預見失敗)。尋覓成功機會在於探索外部戰略資源和機運。)

  • 孫子兵法: “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 (善於用兵者,能夠預見失敗,不給競爭者必勝之機。因之,成功在於自己努力探索,不斷提升信心和期待,卻無法強求百分之百打勝仗。)

  • 孫子兵法: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不打沒把握的仗,偏於否證;探索成功機會,偏於實證。從否證中找出陷阱;實證中提升信心。善於否證者,避開風險而養精蓄銳;以否證爲基礎而力求實證者,因而打無風險的有把握之仗。)

  • 孫子兵法: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爲勝敗之政。” (如果從大數據的實證和短期預測,看出贏家機會,這樣的贏家是短視的。這種短利的贏家,不算最高明的。…. 而真正的贏家是,基於大數據來否證,避開長期風險而養精蓄銳;不貪圖短期成功而自豪,致力於捕捉長期成功機會。其不打沒把握的仗(長期決策),不打沒必要的仗(短期決策);因此,用兵高手是善於<假設-否證>,主宰了長期決策的勝敗。) 

  • 知識3.0的思維是與生俱來的,只是沒有喚醒而已,向孔明、孫子等人具有高度的聯想力和創造力,通常都會有活躍的知識3.0的假設/否證思維。只是孔明、孫子等人並沒有以明顯的文字表達出來。導致後人常常用知識1.0的思維去理解他們的文章。我們可以運用知識3.0思維來詮釋,更容易從其文章裏學到許多隱藏於幕後的珍貴知識。例如:孫子兵法: “

      l   可勝:實戰()也。

l   不可勝:不實證()也。

l  不能使敵之必可勝:不能讓對方有把握實證(實戰)也。

l  勝可知,而不可爲:勝負不必實戰(),即可(從否證)而知曉。

l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不實戰()也,防守。實戰,進攻。

l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防守,隱藏弱點,讓敵方不足以有把握實戰()也。進攻,擴大聲勢,讓敵方知道我必得勝(而敵自敗)

l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防守時,深藏弱點。進攻時,虛張聲勢。敵方不敢攻而不敗,不戰而屈人之兵,完聖也。

l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實戰而勝,非上上之策也。

l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敵方不敢實戰,而不錯失讓敵自敗也。

l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爲勝敗之政:勝者在於,否證敵方,立於不敗,才實戰取勝。敗者,出兵實戰,才尋找機會勝出。

九、結語

  大數據是現實(fact)的抽象數據,其抽象思維過程的幕後假設(assumption),對於所呈現出來的數據影響很大。例如,科舉中狀元,表示人品優秀。大學考試分數高,表示學生優秀。評選狀元和計算分數的幕後準則(Criteria)及其權重(Weight)高低往往基於專家的直覺和推論假設。這些假設,會影響數據顯示的因果關係;因爲這些假設已經預設了某些因子對於結果影響力的高低了。因此,大數據分析師的幕後思維中的推論假設,大大影響了大數據的呈現。

  大數據凸顯特定角度(特定假設)的全面性(大數據的完整性)趨勢變化,能有效弭補專家邏輯思維(完整性、實時性)的不足。大數據在彌補專家思維廣度(實時性、完整性)的不足,是非常有幫助的。

  然而,如果過於依賴大數據來找出影響因子,並據之擬定業務執行策略,則常常是短利而長空。萬一幕後的推論假設,因環境而變化了,主要影響因子改變了,所有基於舊有影響因子的投入與設施,可能一夕之間就失靈了。俗語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大數據會說話,也會騙人(也被人的假設所騙)。深思大數據幕後的抽象視角、推論假設和評估準則,有助於善用大數據,又能避免掉入”數據會騙人”的陷阱裏。也能強化<理性>而避免過度的<適用主義>、強化<治本>而避免過度<治標>的近利偏執。

  如果專家們(或決策者)更善於運用大數據,則專家直覺的思維深度,與大數據的取樣廣度(實時而完整),做了完美結合,將大幅提升決策的現實性。更進一步,如果專家能有效探索大數據的真實性(有效從真實中抽象出數據),避免數據騙人的話,就能確保決策的有效性了。胡適曾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當我們把大數據角色定位爲小心求證的<減法>機制時,專家們(或決策者)便敢大膽地運用其專家直覺而進行<加法>創新(即假設、思考和推理)了。

~ End ~

                                      

著作:《思考軟件、創新設計:A段架構師的思考技術》

演講:創新思維框架(2016 Tid大會/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未來架構師》

 《未來架構師》的平臺戰略範例(1):VISA信用卡

 《未來架構師》的平臺戰略範例(2):集裝箱的序中有亂

 《未來架構師》的平臺戰略範例(3):Docker雲平臺

 《未來架構師》的平臺戰略範例(4):決策愛上大數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