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讀書沙龍:吳軍楊早數學之美-文明之光

第一次認識吳軍、楊早兩位老師,是在Openparty上,當時兩位老師的談吐、見識、見解給了我很大啓發,因此當我得知這兩位老師又一次聚首,在文津讀書沙龍來分享的時候,我帶上吳軍老師剛出版不久《浪潮之巔第二版》參加了這次沙龍,這裏也期待楊早老師的《話題2013》早點面世。
這次沙龍主要是吳軍和楊早兩位老師進行對話,楊早老師主持沙龍內容,吳軍老師分享他寫《數學之美》以及即將出版的《文明之光》的一些內容。
開篇吳軍老師分享的三個小故事,通過講述古代天文學家、數學家發表的言論、著作、影響反映人類是如何通過實際的生活,推算或者說建立出數學模型,這個模型一定不完美,需要隨着使用的時間增加、人類的實際經驗增長、事實的不斷髮現讓數學模型組建完善起來。而好的數學模型,應該是簡單、易懂的。
楊早老師對於吳軍老師的《數學之美》時,有一個很大的啓發,就是在講解全球GPS原理那個章節裏,有兩大功能,一是精準定位,二是將一個長路程通過算法分析分解成小的路段,往往很近的路程可選擇的路線不多,而距離越遠,可選擇的路也就越多。
楊早老師通過讀《數學之美》提到了兩個他想到的場景,第一個清末武昌起義,起義之後其周邊長江沿線、江南地區,迅速得到響應武昌起義,沒有經過太多流血事件就完成了‘革命’,而隨着起義向北發展,受到越發強勢的阻力,甚至在清帝宣佈退位之後,甘肅的地方政府仍舊與革命軍對抗;第二個場景是關於謠言,楊早老師今天又受到了日本3D電影貞子即將在某抗日戰爭或屠殺紀念日在中國上映的信息,而這個留言在7、8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現在卻還在進行推廣和影響,這裏楊早老師也發現凡是在天災或是人禍之後,總會有些流言在社會中蔓延,而這些流言有着明顯的模式、模型,要是有一種算法建立某種模型,讓人能夠對某以信息進行查閱是否是模型,是一件造福社會,功能無量的事。
楊早老師通過讀《數學之美》的拼音輸入法那篇,在拼音輸入法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有了一些問題。拿他的老師爲例,楊早的老師在一起和他的交流中,提到他現在已經提筆忘字了,而這是和拼音輸入法帶給人們便捷、高效輸入文字帶來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那麼隨着拼音的興盛,形碼的衰敗,是否會破話漢字的傳承。
吳軍認爲在任何文明社會中,方便性和保真性一直是在相互權衡的。這裏我認爲,文明的認同和任何問題一樣,最終的使用者都是人,不論工具、方法、乃至文明都是爲當前社會生活的人所服務的,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歷史和文明,因爲那是我們的鏡子,我們可以從前人的實踐與智慧中減少我走彎路,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到底什麼是中華文明所需要的,還給看真正使用的老百姓是否認同。
明天會更好,在工業革命之後,打破了以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怪圈,讓人類對未來充滿的自信。
今天會更好,文藝復興、《十日談》中提到,也更關注當下的生活;在戰爭期間,人們應該去關心政治和軍事,戰後重建期間,人們應該去關注數學和工程,而在原理戰爭期間,人們應該關注藝術和哲學。
如果當下社會的每個人都有自身責任感,每個人都能夠堅守一個原則底線,那麼所處當下的社會會更好。
看待一個人是否有文化,去看他了解多少自己國家的文明和歷史,去看他認知多少好似無用之物卻又很重要的知識。
西方的學院是一個學生、未婚教師的大社區,在這個公關的社區裏,其實這幫年輕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一羣想要去學習的人在一起,纔有求學的動力;當然,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有些是有用的,大多是無用的,但是你之後一生學習的理念、方法的基礎,都是在學院裏奠定,在之後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幫助自己前進,就算是喬布斯、比爾蓋茨這些輟學的人也是如此。
大學的生活是爲自己的人生打基礎,社會和科技每天都在發展改變,大學學到的技能可能很快就沒用了。從人生來看,前100米(大學畢業)就算你遙遙領先,如果不在今後的生活中充實自己,去學習掌握最新的技能,那麼你就算開始跑的再快,在人生這漫長的競走比賽中,你終究是要被別人追上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