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上了一堂BMC的雲計算課

BMC在IT運維領域確有獨到之處,所以即使明知它搞的這次雲計算管理研討會只是個翻炒冷飯性質的產品推介,我也願意去摸摸它山之玉,其實還有個目的是見見老同事們。


雲計算發現到現在,IaaS, PaaS, SaaS國內外都開始有落地的案例了,我也算是此行的從業者,參與過一個規模不大不小的企業IaaS雲的設計、開發、運維,IaaS的理論在我看來已經深入人心,不再是飄着的雲,而變得***了。公有云領域大大小小的廠商正打得火熱,而國內企業的私有云(混合雲)也已經在內因外因的作用下進入催化階段。今天聽到的幾個消息是,中國銀行聯手阿里,將在阿里雲上部開展部署互聯網金融業務;郵政儲蓄銀行選用浪潮K1服務器,邁出硬件國產化的一步;IBM把自己的Power平臺部分開源,與國內華勝天成等廠商共同開發生產Power服務器。這幾點雖然只是傳統IT大甲方的一點小動作,但我相信這有它標誌性意義。終有一天,IT系統,IT應用解決方案平臺變得不再神祕,壟斷被打破,廠商不是靠技術封閉的壁壘,而是靠越來越好的IT服務來體現競爭優勢。


而對於BMC提到的傳統IT向雲計算的轉變方式上,是完全顛覆性的革命,還是逐步重構的改良,BMC稱必然是選擇改良,因爲革命意味着之前的IT資產、投入都作廢了。我卻不完全認同。改良其實也可以由量變引發質變,達到革命的效果。而至於選擇改良還是革命,卻是市場業務需求來決定的。正如阿里淘寶的技術發展歷程,就是經歷了革命,改良,再革命的循環往復的過程。淘寶從LAMP平臺單機服務器開始,革命爲IOE的平臺,然後不斷地通過升級來改良,然而業務需求超越了IT廠商的能力,它要發展,只有通過自身的革命。在這過程中,阿里巴巴作爲一個以“讓世界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電商公司,之所以投入了巨大的資源進行IT革命,是因爲它毫不避諱地拋出了業務的需求,只有業務人員和IT人員結合在一起,纔有出路。


BMC作爲一家IT運維行業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只是提供雲計算的落地技術方案,軟件工具。而對一個企業而言,如何規劃自己未來的IT架構,是絕不能被廠商牽着走的,否則只是落入另一個IOE循環而已。而云計算最被廣泛宣傳的兩個優點:IT資源交付速度快,資源利用率高,其實這都還沒和業務有直接的聯繫。這也造成了雲計算在大型企業中只是侷限在IT運維方面,而未真正惠及各層次的業務運作。好在BMC這類公司不光是個賣軟件產品或者解決方案,還是個諮詢公司,它應該有意願也有能力深入企業的業務線,讓IT運維發揮更大的作用。


會場還送了一本書,《雲計算在大型企業中的應用》,BMC寫的,(當然署名是甲方中國電力子公司的總人,大家懂的),對統一開發平臺(PaaS)和軟硬件資源池(IaaS)都有很詳細的描述,從雲計算的概念入手,提出電力企業對雲計算的整體認識和落地實現的規劃,進而提出資源池的概念定義和成熟度模型。通過分析資源池的相關技術和電力企業資源池設計方案,介紹電力企業對資源池的理解和實現有關認識,而且因爲它直接取材於實際項目,很接地氣,值得一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