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向孩子直述事情的本質原因

    兒子一點點地長大,現在已經兩歲十個月,我發現他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了,與他交流,或給他講道理,他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讓我又驚又喜,喜的是他在不斷地成長,自主思考能力明顯強了,上幼兒園後,越來越講道理,尤其是我講的道理,他好像最容易接受哦;驚的是與他交流要越來越講究方式方法了。


    通過學習一些幼兒教育專家的書和資料,瞭解到成人一些不好的習慣和操守,感覺這些都是與小時不當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結合自己與兒子交流的經驗,發現家長們在與孩子交流時常有一些錯誤的方式。
    1. 採用交換的方法與孩子交流:例如孩子幹什麼了,家長就給什麼?將孩子本身幹這件事的原因給拋棄掉,這種方式很不可取。這樣可能造成的結果:將來他會把他必須乾的事情,拿出來與你交換,這時家長就必須完成某件不願意或沒計劃過的事情,長此以往,他會把這種思維帶到與同學的交往中去,忽略了有些必須做的事情的責任。孩子的責任性從小就沒有培養好,成人後責任性肯定就差一點。

    2. 用欺騙的方法,督促孩子完成一件事,這種方法更不可取。編織一個謊言,來允諾/督促孩子完成一件難度較大的事。謊言總有戳破的一天,當這一天來臨時,家長們又沒有適時向孩子道歉,孩子就會家長的信任打了折扣。如果家長的謊言次數多了後,這種欺騙會帶來孩子對家長較強的不信任感,同樣不利於他/她自身人格的良性建立和發展。

    3. 用嚇唬的方法也不可取。我清楚記得,自己小時姥姥用“鬍子來了”來嚇唬我們,讓我們早睡,嚇得我好長時間晚上不敢一人去上廁所(小時老家的廁所不在室內),感覺自己的膽子一下子小多了。因此,嚇唬會導致孩子變的不夠勇敢,膽小怕事;時間長了,甚至導致孩子由於膽小,不願意嘗試新事物,開始新的交往等。


    其實,這些做法忽略了最根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向孩子直抒事情的本質原委。當然,我相信這個道理,天下的父母都懂,都是經過多次嘗試後,達不到效果,才採用上面幾種方法了,呵呵。因此,與孩子交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策略其實很關鍵。

    通過觀察兒子,雖然他纔不到三歲,但理解能力已經很強了,因此,家長要相信孩子,很多事情說清楚了,他都能理解,只需家長多點耐心,多一點智慧,用孩子理解的語言來描述。舉個例子,洗手,經常會聽見家長說幼兒“看你手多髒啊,多少細菌,趕緊洗洗”,這種說法2~3歲的孩子理解起來就會有難度,細菌對他們來說太抽象了。人類在19世紀後半葉,才由巴斯德先生給出了正確的定義,要求幼兒理解,太急了點吧,呵呵。但是,換種說法“看你手多髒啊,用髒手吃東西,會把髒東西吃到嘴裏,可能會肚肚疼哦,趕緊洗洗”,髒東西和肚肚疼,他都能很準確地理解,肯定會比較痛快地去洗手,因爲肚肚疼的感覺他/她肯定有深刻的體會和記憶,呵呵。

    讓他/她知道做某項事情的真正原因,可以培養他/她誠實的態度,他會按照事情本質的原因去思考和理解,而不會想法去逃避。兒子春節期間肺炎,打過一段時間點滴後,家人強烈發對再去打針,而採用中醫療法,但草藥湯難喝,就連成人都有些鄒眉頭,別說不到三歲的孩子。因此,喝中藥時,家人都比較犯愁。兒子對端過來的藥,聞一下後,就堅決不喝,只好耐着性子給他說道理,要可以幫他減輕咳嗽,他很勇敢,上次就喝了,並承諾讓幼兒園的老師表揚他(我們計劃將來找老師兌現這個承諾)等,當他點頭願意喝時,我們已有點口乾舌燥了,藥已熱了3次以上了,但喝了一口後,他會堅持把藥喝完,再不用家長勸了。其實,孩子也知道藥對他有幫助,因爲他深有體會,咳嗽少了,沒那麼難受了,但他也需要家長鼓勵他,去下決心,把苦苦的藥喝下去。因此,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只有在一旁鼓勵,引導他,去直面他的困難。


    說到這,我又想到直抒事情的原委,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建立面對困難的勇氣,孩子不願意做一些事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畏難情緒,這是很正常的,也是人類數百萬年進化保護自己發展的技能,呵呵。但是,家長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勵他,勇敢一些,自己去承擔和麪對,而不是找替代辦法。如兒子打針,小時扎腦袋時,就鄒鄒眉頭,撇撇嘴,不怎麼哭;大一點,在手上扎,就只哭一兩聲,很快就不哭,因爲他知道,哭沒有用,這個陣沒法扎到爸爸媽媽身上,是別人替代不了的。

    另外,我一直避免誇孩子聽話,雖然偶爾還會蹦出這種說法,需要加強,呵呵。我會誇他完成什麼事情,做的多好、多認真、多勇敢、多好客等,即我不會刻意培養孩子爲了聽話,而屈從做事情,他會做,僅僅因爲他同意和理解別人的道理和要求,即做這件事真正地道理和原因是什麼。因爲我們中國人從小聽父母的話,上學聽老師的話,工作後聽領導的話,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抵消點這種聽話氛圍的副作用。

    可能還需要加油哦,呵呵。

    這又讓我聯想起員工管理了。我們中國人從老祖宗那裏繼承的不好習慣就是說話拐彎抹角。其實,員工溝通時直接溝通和交流最高效,大家不妨試試。

轉載聯繫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