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雜念集 之 關於雜念

 

大學雜念集 之 關於雜念

開學季多是浮躁時,這是我大一的經驗,或許爲新環境而興奮,或許是被各種活動晃花了眼,或許是爲心中的悸動,你無法保持平常心。你希望被人注意,你希望自己能有所改變,於是常常難以安靜下來做一件事。

 

大二,至少到目前爲止,我還保持着安靜,也許是因爲學弟學妹軍訓未歸,誰知道呢,趁着現在的安靜,寫篇文章給自己。

 

《球狀閃電》裏有這樣一句話:“理想主義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覺得對方很可憐,可他們實際都很幸運。”,還有一段主人公的父親死前對他說的一段話“其實,兒子,過一個美妙的人生並不難,聽爸爸教你:你選一個公認的世界難題,最好是隻用一張紙和一隻鉛筆的數學難題,比如歌德巴赫猜想或費爾馬大定理什麼的,或連紙筆都不要的純自然哲學難題,比如宇宙的本源之類,投入全部身心鑽研,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不知不覺的專注中,一輩子也就過去了。人們常說的寄託,也就是這麼回事。或是相反,把掙錢作爲惟一的目標,所有的時間都想着怎麼掙,也不問掙來幹什麼用,到死的時候像葛朗臺一樣抱者一堆金幣說:啊,真暖和啊……所以,美妙人生的關鍵在於你能迷上什麼東西。”

 

這段話很長,但我堅持複製過來,因爲實在是有參考意義。我們需要寄託,大學也是,或許是組織活動的成就感,或許是對知識的執着,或許是一個能談理想談未來的女友,我們終究需要一個寄託。

 

大學最怕的其實不是整天虛度光陰,而是覺得自己在虛度光陰。也就是迷茫,你會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心中會煩躁,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或者覺得所有人都在和你作對。這往往是因爲你太在乎別人眼中的自己。

 

人大概會在一兩歲產生“我識”,即意識到自己是自己。但人從小到大都在努力地希望別人眼中的自己能變得更好。或許你聽說過“活出自己”這樣的話,但問題是很多人沒有找到真正的本我,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這需要你能安安靜靜地思考一番,然後從此用自己的眼光評判自己。有人說這樣是隻爲自己,我想說:這不是爲[wèi] 自己,而是爲[wéi]自己。人生難得走一趟,何必太在意別人。

 

我並不是說你要老僧入定一樣去沉迷一件事,如你所見我也並沒有做到那種程度,否則我就不會在這水文章了。大學說到底是一個鍛鍊能力的平臺,能力是多方面的,但總有一項是你最擅長的,迷上他,或許會讓你的能力突飛猛進,而且你也會找到寄託,不再迷茫。

 

有人說:人生是5%的美好和5%的苦難,人們爲了5%的美好忍受5%的苦難,並在90%的平凡中走過一生。我覺得對於沒有信仰的人,90%的平凡或許比5%的苦難更難熬。沒錯,是信仰,什麼能支撐你忍受平凡,什麼就是你的信仰。

 

而在現在這個缺乏信仰的社會裏,你無法強求信仰,畢竟能支持你一生的活計並不多,於是內心強大才能幫助你在逆境中生存。我思故我在,從哲學上講,你唯一能確定的就是自己的存在,所以change your mind 比change others’ mind更有意義,而且也來得更爲方便。

 

找到自己,活出自己,that’s al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