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之戰

 2011年最熱的關鍵詞恐怕非平臺莫屬。原因很簡單,一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幾乎都與平臺息息相關。

在芯片層,ARM架構已經佔據移動設備的大部分份額,對曾經無可爭議的霸主Intel造成極大壓力。其中Nvidia的成功轉型尤爲典型,它藉助基於ARM的Tegra打了場漂亮的翻身仗,2011年11月發佈4核移動芯片,鞏固了自己與高通、TI、三星等一道作爲一線ARM廠商的地位。而Tilera等衆核芯片、GPGPU等異構計算架構在雲計算環境下也具有很大潛力。

在操作系統層,Windows 8和Mac OS X Lion兩個新版本的用戶界面已經不約而同地受到移動設備的強烈影響。

而iOS和Android兩大移動平臺迅速崛起,不僅大幅搶佔了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MeeGo、webOS、Symbian、BlackBerry的市場份額和生存空間,不動聲色地將PC降低爲普通設備,更使Google和Apple兩大平臺公司如虎添翼,HTC、三星、華爲、中興一干新銳野蠻成長,同時卻讓微軟、Intel、惠普、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黑莓等巨頭都紛紛進入多事之秋,換帥的換帥,收購的收購,裁員的裁員。

什麼是平臺?

我們最熟悉的是技術平臺(或稱開發平臺、計算平臺),指軟件應用能夠在其上運行的軟件和硬件環境,硬件體系結構、操作系統、API、運行庫、編程框架等都是常見的平臺。隨着Web的普及,瀏覽器及其插件如Flash和Silverlight也都成爲平臺。企業軟件開發中,又有WebSphere、JBoss等中間件和各種面向領域的業務平臺,也都是平臺。

Web 2.0、雲計算發展起來後,爲了共享數據,提供更無縫的體驗和增值,很多互聯網網站和服務開始提供開放API,第三方開發者可以在其上開發軟件應用,訪問平臺的數據或其他功能。這就是我們已經聽得耳朵起繭子的開放平臺。

這些當然都是重要的平臺。但是,從整個行業來看,平臺還有一層更重要的含義。

2011年2月,諾基亞新任CEO Stephen Elop一份語氣非常罕見的內部備忘錄曝光。

Engadget評論這是有史以來最激動人心和有趣的CEO備忘錄之一。其中他向芬蘭的同事們宣佈,已經決定與微軟戰略結盟,並同時將Symbian、MeeGo和Qt三大擁躉頗衆的平臺打成遺留系統。還記得他是怎麼說的嗎?

“設備之間的競爭已經演變爲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我們的競爭對手並非通過設備搶佔市場份額,而是通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這意味着,我們將不得不決定建立、促成或加入一個生態系統……

“諾基亞,我們的平臺着火了。”

雖然外界對Elop一直爭議不斷,而且將近一年之後的今天,他還沒有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但他卻說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觀點:平臺就是生態系統。他還這樣明確地給出了生態系統的定義:“不僅包括設備的軟硬件,還包括開發人員、應用、電子商務、廣告、搜索、社交應用、地理位置服務、統一通信及其他許多內容。”

Elop很可能是看到了未來競爭的殘酷性和諾基亞的戰鬥力不足,才最終選擇了結盟,加入一個現成的生態系統。

平臺之戰

全球範圍內,有實力成爲全局性平臺級生態系統的公司,其實並不多。2011年5月Google董事長Eric Schmidt在AllThingsD D9會議上提出了“四駕馬車論”,稱未來十年驅動創新的主要力量將是Google、Apple、Amazon和Facebook四家公司,它們將史無前例地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競爭。除了這四大之外,他還提到PayPal和Twitter作爲候補,卻明確將微軟排除在外。

這種說法雖然是一家之言,但得到了廣泛認可。2011年11月《Wired》的採訪中,Amazon CEO Jeff Bezos基本同意這一說法,只是認爲微軟應該在列。他隨後還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一個公司不應該沉迷於暫時的輝煌(shiny),因爲不可持續。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服務對客戶有價值。一些公司還沒有經歷困難時期,沒有得到真正的考驗。”乍看shiny一詞還以爲他在說Apple,但最後一句又似乎是在說Facebook和Google。

《Fast Company》雜誌2011年11月刊登了“The Great Tech War Of 2012”長文,講述的也正是這四家之間的大戰。

四駕馬車的確是全球性平臺級生態系統的最有力競爭者。它們都是消費互聯網公司的代表,可以作爲Marc Andreessen所說的互聯網正在吞噬世界的絕佳註腳。雖然各家目前的主營業務並不特別重合,但是大勢所趨,競爭所迫,這些千億美元級別的公司都會不斷擴充業務,延攬盟軍,成爲全能戰士,變得越來越像。2011年,這一趨勢已經非常明顯:Amazon發佈Kindle Fire直接成爲iPad的勁敵,Google除了在社會化產品上與Facebook針鋒相對之外,又收購摩托羅拉,加強與Apple的對抗能力。圖書、雜誌、音樂和影視、遊戲、軟件等內容的銷售分成是兵家必爭之地,四家都已經加入戰團,虎視眈眈。在統一通信方面,則除了Amazon之外,其他三家都已經重兵佈局。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都不會設定自己的經營邊界,而且對遠景的看法有諸多相似:都相信自己能夠大大改善而非僅僅取代現有的各種產品和服務。

2012年,平臺之戰已經一觸即發。

我在2011年4月撰寫的“雲計算:史無前例的大變革纔剛剛開始”一文中寫到:

“雲計算將極大地改變原有的信息產業格局。計算機軟硬件、通信、互聯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行業中的大型平臺性廠商將最早受到影響,它們之間將發生劇烈的競爭和整合。……

“由於互聯網天然具有無邊界服務的特性,這種競爭是全球性的,如果沒有主權、國家體制等限制,理論上全世界只需要幾家大型的雲計算運營商和幾家大型的設備提供商。這意味着,現有的幾十家市值數百億以上美元的技術公司,最後只會剩下幾家。”

這裏面有一個關鍵詞:雲計算運營商,也可以稱之爲信息運營商或計算運營商。與同義詞平臺或者生態系統不同的地方是,這個說法主要針對最終用戶而言。

顧名思義,所謂信息運營商,就是爲付費的訂閱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公司,它們與用戶的關係與今天的電信運營商提供電信服務類似,而不同的是,它們經營的是全面整合的信息獲取、推薦和處理等服務。簡單說,下一步你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任何屏幕、任何設備,獲取你所需要的信息,並進行相應處理,系統是非常智能化的,可以做各種推薦(廣告變成了有用的信息),就像現實生活中對你知根知底的小祕一樣。而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要有統一的ID登錄系統和足夠多具有黏性的用戶。用戶只需要登錄,系統就可以根據以往用戶的行爲歷史,進行智能推薦(現實生活的商品、媒體內容……),從而實現無縫的用戶體驗。正如華爲高級副總徐直軍所說的:“計算、技術本身將最終被淡化、忽略掉,取而代之的是消費和體驗的過程。”

平臺之爭中開發者的地位至關重要。如果你能在收入上、用戶獲取和保留上、技術支持上、網絡效應推廣上真正地幫助開發者,建立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也就成功了一半。

最終,平臺/生態系統/信息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將是數據的競爭。“數據是雲計算時代的石油”,誰能擁有更多數據並能做各種深入分析、善於運用,支持平臺本身發展的決策,誰就將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競爭分析

在我看來,Google、Apple、Amazon和Facebook四家中,都有各自的軟肋,這場大戰的輸贏還很難預料。

Google的主營業務——搜索是四家中唯一一種無需用戶登錄就能使用的服務,對用戶的長期黏性最弱。從這個角度來看,Gmail是Google的戰略性資產,也難怪Google推Wave、Buzz和Google+都需要從這裏入手。但Gmail的用戶數大約是2.6億,還不如3.5億的Hotmail和3.1億的Yahoo Mail,而且郵箱用戶與其他三家的ID往往綁着信用卡或者支付手段相比,轉換性也差得多。這正是Google+只能成功不許失敗的原因。當然Android、YouTube和Chrome都是有數以億計用戶的終端,可以打的牌還很多。但Google現在內部的研發文化味道已經不對,反而是最大隱患。

Apple的問題在兩方面,一是它本身還不是典型的互聯網公司,雲端的技術儲備不夠,這一點從喬布斯演講時有些外行地宣揚自己的數據中心裏設備都很貴可見一斑。二是主要收入來自硬件銷售,內容銷售佔比太低,不符合長期趨勢。在信息運營商的背景下,硬件是傾向於補貼和免費的,這和今天電信運營商會補貼終端類似。Kindle Fire就是很好的例子。Amazon每賣一部要倒貼20美元,但他們肯定有把握從媒體內容的銷售中回收。一旦其他運營商將硬件免費贈送,而Apple又無對應之策(他們應該有),將有可能面臨毀滅性打擊。

Facebook目前最弱小,但路線最清晰,只要保持最大人羣和目前的用戶黏性,向各處發展似乎都不會太難。唯一但是致命的例外是它對移動終端毫無控制,喪失了重要的天王山。畢竟,你在iOS設備上是沒法繼續作爲平臺與應用分成的。Zynga一家獨大也是隱患。在增加收入的同時,還要保證用戶體驗,難度也不小。

至於Amazon,最大的挑戰是填補或者加強目前缺乏的各種必需服務(統一通信、社交、地圖、開發者社區),並從純粹的電子商務網站(大部分用戶過來基本上滿腦子想的是買東西)擴展爲更通用的平臺。以Bezos的長線思維,Amazon的想象空間還很大。

微軟呢,其實手裏有大量的好牌——Windows用戶數以十億計,Live Messenger、Hotmail、Skype、各版本IE也都有幾億的用戶。他們所缺的,是全面系統的戰略和Google+那樣的中樞應用,將零散在各處的用戶和體驗統一起來。Windows 8看來有這個趨勢,但新版本能***到什麼程度,要看產品的執行。

技術的影響

HTML5對各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局勢影響巨大。如果HTML5成爲主流,Apple將喪失對生態系統的大部分控制,App Store的輝煌也將成爲歷史。但移動互聯網恐怕不容易出現PC互聯網上IE一統天下之後,再在這一平臺上出現Yahoo、Google、Facebook等衆多新貴的景象。因爲那時候用戶已經被瓜分殆盡了。

Siri爲代表的自然用戶界面+開放平臺也是一種具有潛在爆炸力的技術。正如Robert Scoble在近兩年前Siri被Apple收購時撰文所指出的,Siri代表了繼1990年代“通過域名找頁面”、2000年代“通過頁面交互聚人”之後的第三代互聯網交互模式:“消除網頁,將API與人直接聯繫在一起”。如果能在技術上比較好地實現推薦引擎和前端自然語言理解,Siri真的可以成爲數字祕書的具體化,從而將Web變成遺留技術。

2012年,敬請觀賞平臺之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