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有意義的不僅是鄧巴數

移動社交給了更多的聯繫方式,卻未必給我們更高交流;拉近了距離,卻未必增加我們的親密;激發了社交的天性,卻可能磨平了我們溝通的能力。社交的幸福感來自社交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來自於溝通的深度而不是頻率。
一直希望探索到移動社交的內在規律,但自己只是一個工匠,只能梳理一下瞭解到的一些數字了,在移動社交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數數字,尤其是鄧巴數。

1

就UGC 而言,一般只有百分之一的用戶會產生內容,而99% 的用戶都是消費者。

2

-

關係被粗略地分爲兩種: 強關係和弱關係。兩個人建立聯繫,如果是不對等的,就好像剃頭挑子一頭熱,活躍一般維持到2周,而後會歸於沉寂。如果兩個人是對等的,彼此欣賞,之間的活躍交互就會遠超於2周。社交媒體之所以強大,是因爲能夠放大弱關係,且弱關係的維繫是零成本的。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1954年,社會學家們提出了同質性的兩種類型:身份同質性和價值同質性。其區別在於可塑性,身份同質性改變緩慢,價值同質性則以互聯網的速度變化着。
好奇心於大腦中的D1多巴胺受體的數量有關,使得形成連接的可能性呈現雙峯形狀。

3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對組織的歸屬感,無論是正式組織還是非正式組織,3元組都是最穩定的,因此,好友之間聯繫的越活躍、越親密,這個羣體的人數越少、越穩定。連接強度爲0.3 弱關係非常穩定,強關係較少見,需要完全的共識,當然血緣關係是內置的強關係了。

7

最強關係是直系親屬和至交好友,是最親密可信的人。這個親密羣體的大小平均是7,和人類工作記憶的容量大小相同。一般的,移動社交網絡的突變臨界點是7%,及網絡密度爲7%時,移動社交網絡的增長由線性變爲指數。當年,facebook 爆發時的臨界點是6%。如果移動社交網絡未能在一定的時間裏到達臨界質量,它的採納率開始下降並最終消亡。

21

還有一類強關係,就是旁系親屬和朋友,這個羣體的平均數是21,莫逆之交之外的好友歸於此類。

35

夥伴的平均值是35,包括同事,社會上交往的朋友和陌生人圈子,遠親。

60

其他認識的人平均值大約是60,很多基於陌生人的移動社交產品將用戶定位於此。

150

這個就是鄧巴數,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人的大腦皮層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關係,這一數字是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關係的朋友數量。也就是說,人們可能擁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網站的“好友”,但只維持與現實生活中大約150個人的“內部圈子”。而“內部圈子”好友在此理論中指一年至少聯繫一次的人。

還有多少數字我們不知道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