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磁盤存儲管理

一.磁盤管理的基本概念

1.表示方法:兩種方案

方案一:主設備號+次設備號+磁盤分區編號

對於IDE硬盤:hd[a-z]x

對於SCSI硬盤:sd[a-z]x

方案二:(主設備號+[0-n],y)

對於IDE硬盤:(hd[0-n],y)

對於SCSI硬盤:(sd[0-n],y)

說明:主設備號代表設備類型,可以唯一的確定設備的驅動程序和界面。如hd表示IDE硬盤,sd表示SCSI硬盤。

次設備號代表同類設備中的序號,“a-z”就表示設備序號。如/dev/hdb表示第二塊IDE硬盤。

硬盤分區編號:用'x' 表示。每塊硬盤可能會劃分一定的分區,類似於windows下的c盤/d盤概念。如/dev/hdax表示第一塊IDE硬盤的第x個分區。

2.設備掛載與使用

linux下沒有盤符的概念,對應 的是磁盤分區,對任何設備的使用都需要通過mount方式實現。要完成掛載,需滿足3個條件:

  • 掛載磁盤分區的文件系統類型;文件系統最常用的爲ext2/ext3/ext4

  • 掛載分區對應的設備文件;

  • 已經建立 的一個目錄作爲掛載點;

3.硬盤分區的劃分標準

  • 通過fdisk -l顯示當前系統分區的所有信息

  • 磁盤分區由主分區/擴展分區/邏輯分區組成。一塊硬盤上,主分區的最大個數是4(擴展分區也算一個主分區)。

  • 擴展分區下可以建立很多邏輯分區。邏輯分區從5開始。linux規定邏輯分區必須建立在擴展分區上。

  • 主分區的作用是啓動操作系統,主要存放操作系統的啓動或引導 程序。

  • 擴展分區只不過是邏輯分區的“容器”,只有主分區和邏輯分區是用來存儲數據的,linux對主分區的大小也有限制,因此,大量數據一定要存儲在邏輯分區中。

  • 合理的分區方式:主分區在前,擴展分區在後,然後在擴展分區中劃分邏輯分區;主分區加上擴展分區的個數控制在4個以內。

4.利用fdisk工具劃分磁盤分區

  • 語法格式:fdisk [-l] [-b SSZ] [-u] device

    • -l:查詢指定設備的分區情況,如 fdisk -l /dev/sda.如果不加設備名稱,則顯示所有設備的分區情況;

    • -b SSZ:一般與-l 配合使用,顯示結果將用扇區數目取代柱面數目,用來表示每個分區的起始地址。

    • device:顯示或操作的設備名稱

  • 創建與顯示磁盤分區:

    • n:創建新的磁盤分區;

    • e:代表創建擴展分區 extended

    • p:代表創建主分區 p +1024M,表示創建一個1024M 的主分區

  • 修改磁盤分區類型:用交互參數“t”來指定

  • 刪除分區的fidsk參數是:d

  • 保存分區設置:w。如果不保存設置而退出,用q命令;

5.利用parted工具規劃磁盤分區

fdisk工具只能劃分小於2TB 的磁盤,如果要操作大於2TB的硬盤,需要利用parted來完成。

  • 安裝parted工具包:yum -y install parted

  • 交互模式下常用參數:

wKiom1lCqTGzlzBzAAJETsF4B8E280.png

  • 分區完成後,需要對分區進行格式化 mkfs.xfs  /dev/sdb1

  • 格式化後,切換到掛載目錄下,然後掛載設備:mkdir /data

    • mount /dev/sdb1 /data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