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中國測試的尷尬

  在幾家外企的測試理念帶動下,軟件測試,一夜之間突然變成了個香餑餑。但在許多中國的軟件企業裏,測試工作,似乎仍遭遇着某些尷尬。
    我1997年畢業後在XX研究院測試中心工作了三年,2000年轉崗,至今仍不斷地關注着測試的發展。但冷眼觀潮,8年過去了,遺憾的是改進甚微。所謂的尷尬,我所言也難免偏頗,但卻是有過切膚之痛的親身體會。
 一、自卑的尷尬
    "國軟"測試門檻進入低,這不多舉例。
    既然門檻低,就暗示了你水平有限。所以,包括測試人員本身,在潛意識裏,也總覺得低研發一等。所以,測試人員或多或少都有一種自卑感。這種自卑感還源自於:工作的單調和枯燥乏味、缺少成就感、缺乏激情。有工作熱情的,有生活壓力的,只好拼命地找bug,用自殘式的苦中作樂來抵消這種尷尬;用對產品的高度負責和對工作的執著來掩飾內心的自卑。
    也因此,在同單位中,很少有主動從研發轉崗去做測試的,哪怕是可編碼的自動測試。
 二、職業發展的尷尬
    "國軟"研發投入成本不比"外軟",測試人手較少,有的研發測試人員比例能高達8:1甚至10:1,人手嚴重不足,卻經常性的一人同時負責多個項目。壓力大,工作緊張,經常性地加班加點,並不象某人的輕鬆一句--"2年都幹什麼了?除了工作就是玩嗎?"
    想學習?好呀,鼓勵!可惜只是口頭上的。測試,纔是你的本職工作!我就曾遭遇這樣的尷尬:工作之餘,翻開書看一看(那時互聯網還很弱),或許被打了小報告,老闆立馬過來警告:"XXX啊,你不能這樣啊!大家都在看着你呢。"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可惜的三年吶,荒廢了三年!
     我所目睹測試人員的發展,也很尷尬。
    有想法的,找機會脫離技術去做管理;有的借測試和品質保證過程管理千絲萬縷的關係,專職去做質量經理;有技術根基且不願被埋沒的選擇去做研發;還有的去做了技術服務(總比測試多拿些出差補助);口才好、善交際的去做了產品經理......而一直通過測試技術獲得發展的,有,但屈指可數。令人欣喜的是,有過測試經驗的人員轉崗到其他技術崗位後,由於受測試思維影響,還是很容易做出成績的。
 三、自動測試的尷尬
    XX公司在1998年就引進了自動化測試理念,並豪氣萬丈地想在2000年覆蓋所有產品大部分模塊,結局是慘敗。曾以雙倍於普通測試人員的薪水招聘專職來做自動化研究,然而寄予的希望太大,收穫的失望也太大。研究的結果,僅是選擇了幾種可以錄製、回放的測試工具而已。公用測試工具的侷限性大,效果也有限。而自主開發的測試工具,沒有。
    這就是自動測試的尷尬:
    一方面,在低成本運作模式下,時間、人力、物力非常有限,研發人手都緊張,哪有資源來開發自動框架?
    另一方面,則是對測試目的的認知問題:是以找bug爲主?還是以驗證功能爲主?自動測試可代替人力做很多重複性的驗證工作,卻不能找到太多bug。而很多情況下對測試工作的認可,就如同對殺毒軟件的認可一樣:光掃描到系統正常不好,非要殺出個病毒來才覺得它有效。否則,就會想:爲什麼要花高代價去做業績有限的活?
    XX研究院在2000年被拆分到各事業部,測試中心也隨之分解爲若干小組,對應到各研發部門的各研發組。分解以後,大公司小作坊式的管理方式更爲突出,由於沒有了測試中心的統一管理指導、協調調度,導致測試方法和測試理念也一度原地踏步停滯不前,仍以黑盒、手動爲測試主導。業內頗有影響的XX公司都是如此,何況小的"國軟"企業呢?
 四、公司地位的尷尬
    一人之見:"國軟"企業對測試的重視僅停留在口頭上。
    一方面,很多單位都賦予測試很大的約束性權力,測試中心曾一度以品質保證,過程管理,ISO、CMM多種角色出現,看似約束權力很大,實質上都是虛的。這也正是導致研發和測試形成對立觀念的原因之一。研發人員雖然面對着黑紙白字紅印章的條條款款口口稱是,心裏卻罵着"拿着雞毛當令箭"。內心不服,權力有時也就成了形同虛設,很多被對策掉了。而同時,測試方面若有過多的溝通,又容易被管理者理解爲妥協。
     測試人員待遇較低,且很容易成爲重大獎勵性政策的忽略對象,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從側面真實反映了公司對待測試的重視程度。第二任XX研究院院長XXX先生曾說過一句話,"好的軟件是寫出來的,不是測出來的"。最初,我曾駁斥過,但後來論證這句話確實是正確的。這其實也暗示了"國軟"測試人員的尷尬命運,即潛意識裏,已成爲研發的附庸。
     很多"國軟"企業的測試,離完全自動化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所以,只要企業還在開發產品,那麼就需要有手動測試,也離不開手動測試。雖然成爲一名高級的手動測試專家並非易事,但面對尷尬也是無可奈何。要麼自己多用些心,要麼退步抽身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