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島鏈大國戰略

琉球 島鏈 大國戰略

從歷史上說,琉球在中國隋朝時被稱爲“流虯”。明代,琉球正式成爲中國的藩屬。明洪武5年(1372年),明王朝派楊戴出使分封中山、北山和山南三國。三國政府明確表示嚮明朝稱臣。後中山國統一三國成爲琉球王國,被冊封爲琉球王。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仍然冊封琉球國王,此後百餘年琉球國王不斷遣使進貢。
  1871年,由於颱風而漂流到臺灣的琉球漁民被當地高山族人殺死。這本來是中國屬地上發生的第一樁普通刑事案件,卻深刻的改變了中國的地緣政治生態。當時的清政府在內憂外困之際,根本無暇顧及這些“化外之事”。日本當時也沒有得知此事,派遣到中國的日本特務卻從清政府的邸報上瞭解到了這起案件。一心要吞併臺灣和琉球的日本以保護屬國琉球居民爲藉口,***臺灣,爲吞併琉球埋下了伏筆。從1871年到1879 年,日本不斷得寸進尺,最終以武力吞併了琉球。

面對咄咄逼人的日本,清政府的戰略抉擇可悲可嘆。對於琉球的戰略地位,特別是其對中國東海方向戰略安全的影響,當時的駐日公使何如璋十分清楚。他曾四處奔走,希望中國政府在流球問題上能以強硬的姿態,抑制住日本的侵略野心。但這時的“天朝上國”早已千瘡百孔:法國在廣西、俄國在新疆、日本在福建都頻頻製造事端,對清政府而言,生存還是毀滅,纔是最大的戰略問題。李鴻章甚至表示,即使琉球不向中國朝貢,也無關輕重。
  清政府在琉球王國被吞併的前後,同日本多次交涉,簡述中國與琉球的宗藩關係,抗議日本隊琉球的侵略。日本自知理虧,想要通過與中國瓜分琉求來解決困境。1880年10月21日,中日雙方議定了《琉球條約擬稿》,規定琉球羣島的北部和中部島嶼,屬日本管理;流球羣島的南部諸島,歸清政府管轄。李鴻章的意見則是:儘管清政府希望琉球復國,但力有不逮。但是若完全放棄琉球,中國的東海戰略方向又會面臨極大壓力。因此,李鴻章的戰略選擇仍然是一個“拖”字,不簽訂該條約。一方面,通過拖延來等待最佳時機,爲日後解決留下契機。然後拖的結果是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的徹底失敗,不但琉球復國無望,就連臺灣也搭了進去。

  對日本侵吞琉球的行爲,每一箇中國人都憤懣不平。可在當時一些中國人眼裏,琉球僅是遠在海外的偏遠島嶼;而對於日本,琉球羣島是經略東亞,與中國一較長短的必爭之地。
   琉球羣島位於中國東海東緣,介於日本九州島至中國臺灣島之間,由東北向西南成弧形分佈,南北長約1250公里。琉球羣島最北端距日本九州島僅爲90多公里,最南端距臺灣爲80多公里。琉球羣島共有大小473個島嶼,總面積約4800餘平方公里。其中以沖繩島最大。衝島繩距離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爲820公里,距離臺灣的基隆爲630公里,距離日本的九州島爲600餘公里。
  在德川幕府時期,日本著名軍事學家林子平,在 1768年所著的《三國通覽圖說》中主張日本以攻爲守,向海外擴張:“爲了(防備俄國南下)保衛日本,必須確保蝦夷(今北海道)、朝鮮和琉球”。事實上,日本對外貿的海上運輸,就是沿着日本—琉球—臺灣這條西南航線,延伸到南太平洋各國。早在1609年,日本的薩摩藩武裝就***琉球,雙方還確立了強迫性的所謂“藩屬關係”,實際的表現就是日本利用琉球同中國進行貿易,從中漁利。   17世紀英國和荷蘭的海上戰爭,證明了完全依賴於外國資源立足於世的國家是極爲虛弱的。這種末世的恐怖深深的影響着日本這樣的島嶼國家。保衛海上運輸進而向大陸擴張,是日本必須面對的首要戰略問題。自從吞併琉球羣島後,日本一直將此事作爲侵略臺灣和中國的大陸的跳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琉球同樣是日本南下侵略東南亞各國的基地。直到二戰末期,日本仍然拼盡全力,試圖以琉球羣島爲依託,阻止美軍的戰略企圖。
  20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利用琉球民衆要求自決的強大呼聲和美國全球戰略收縮的窘困態勢,犧牲了經濟上的重大利益(限制日本紡織品對美出口、允許外資自由進入日本),是美國於1972年將琉球羣島“歸還”日本。現如今,儘管美國在琉球羣島仍有駐軍,但這裏已被日本納入其“西南門戶”。他即使日本窺制東亞大陸的鎖鑰屏障、插手東亞事務的前進場所,也是日本“保護海上生命線”和行使“1000海里外保護權”的出發基地。
   在海洋國家的爭霸歷史上,一直貫穿着殘酷的叢林法則。強者打敗弱者,然後強者被更強者征服。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擴張不可避免地要和美國作正面碰撞。二戰一系列重大海上戰役之後,美國憑藉更強的國力把日本近百年苦心攫取的西太平洋霸權打回原形。1945年,美軍斷然放棄了臺灣登陸的計劃,將進攻矛頭指向琉球羣島的第一大島---沖繩。在越島作戰思想的指導下,美軍清醒地判斷出,只要佔領琉球,切斷臺灣和日本本土的聯繫,臺灣早晚爲囊中之物。而日本大本營在美軍進攻前卻愚蠢的把原本增援沖繩島的精銳第九師團調往臺灣,許多作戰參謀當時將這一命令稱爲“參謀本部這輩子最白癡的行爲”。在作戰棋盤上,日本這次碰上的不是昏聵的清政府,而是棋高一着的美國。
   戰後,美軍佔領琉球羣島,建立了一系列海空軍事基地。相比日本的“西南生命線”,美國的“新月形防禦地帶”體現的是美國對全球海洋戰略的規劃。所謂的“新月形防禦戰略”包括流球羣島---臺灣---菲律賓羣島---文萊---印尼---新加坡(馬六甲海峽)。後來隨着形勢的變化,美軍又建立了日本南方羣島 ---馬里亞羣島-----關島----加羅林羣島的第二島鏈,由此將前面的“新月形防禦戰略”成爲第一島鏈。
   美軍雖然將沖繩“歸還”了日本,但是始終沒有放棄它的軍事存在。以駐紮美軍最多的沖繩島爲例,它僅佔日本全國面積的0.6%,卻集中了美軍在日本基地設施的75% ,駐軍人數60%以上,可見其重要性。
   美國在沖繩的軍事存在,爲的是對西太平洋的絕對控制。沖繩位處於日本本土、中國大陸與東南亞之間的“津樑”地位。對中國大陸方向,琉球諸島是美國未來“西進戰略”的前沿的和干預臺灣事務的依託。以沖繩島上的那霸基地爲中心,1000公里半徑內包括中國的上海、杭州、廈們等地;若以2000公里導彈射程,可抵中國的北京、重慶、三亞等地;嚴格把守大隅海峽、宮古海峽則可以有效阻攔和封鎖中國進入太平洋。對朝鮮半島方向,琉球諸島可以成爲美國干預朝鮮的有力依託。對日本方向,琉球的美國駐軍既可以日本綁上自己的戰車,又可以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時時提醒日本不要輕舉妄動,不要忘了“尊卑有別”,畢竟琉球羣島距離日本本土僅咫尺之遙。而對臺灣方向,美國通過經營琉球羣島西南端靠近臺灣的下地島,將戰機飛抵臺灣地區的時間縮短了一半,強化了對臺灣局勢的監控和干預能力。在美國得東南亞戰略中,整個東亞地區被編織成一個巨大的籠子,中國大陸、臺灣、日本乃至韓國都在其中,而美國人所做的就是拿過去一條鏈子,把門鎖得緊緊的,這條鏈子就是琉球羣島。不愧是英國人的學生,山姆大叔算是把海洋戰略玩到家了。
  臺灣與琉球關係之密切,幾乎可用脣亡齒寒來形容。就地理、民族的關係而言,琉球可說是臺灣的延長。臺灣原名“琉球”,由隋唐到兩宋,“琉求”均指臺灣,而今琉球之得名,則如上文所講始於明代初期。即使琉球羣島的名稱確立以後,在臺灣本島附近,仍然還保存由一個小琉球嶼的名稱,可見琉球之名是由臺灣移動到現在琉球羣島的。地名的變遷,往往代表人口的移動,臺琉關係的密切可見一斑。從秦末到三國,當時歷史記載似的所謂“夷洲”,很可能就是代表臺灣何琉球,而夷洲的居民,則是來自於中國大陸。可見大陸——臺灣——琉球三者的密切關係。
琉球與臺灣的戰略作用是互相依存的。在西太平洋,如果同時擁有臺灣和琉球,就意味着在這一地區擁有戰略先機,譬如二戰爆發前的日本和二戰後20世紀70 年代之前的美國。如果一方只擁有臺灣或琉球,那麼則是兩強爭霸的態勢,譬如甲午戰爭前的中國和日本。而現在的形勢卻與歷史不同,十分的複雜微妙。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卻與中國大陸長期分離。琉球在行政上歸日本管理,但美國卻在上面部署大量的軍事力量。美國和日本利用琉球羣島監視臺灣局勢,“臺獨勢力”也在借用琉球羣島吸引外援。陳水扁甚至在兩岸春節包機的問題上,拋出了繞道琉球羣島單位“國際航線”,此舉當然遭到了大陸的斷然拒絕。
  臺灣和琉球是美國封鎖中國大陸鏈條的關鍵環節,臺灣想儘可能地強化“鎖鏈”的緊密程度,但臺灣依然是中國的領土,美日的軍事力量只能在琉球羣島與臺灣“守望相助”。一旦臺灣回到中國,琉球羣島的戰略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爲無論是沖繩島,還是下地島,都無法、與臺灣相提並論。臺灣迴歸大陸,象徵着封鎖中國的第一島鏈徹底崩潰。無論琉球羣島是否還駐有軍事力量,美國退守第二島鏈將僅僅是個時間問題。臺灣與琉球,就是門和鎖的關係,如果門都沒有了,一把鎖還有何用?
  美國看來,琉球羣島就是徹頭徹尾的戰略工具,是赤裸裸的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1000個美國人也不見得有幾個能知道這羣小島到底在地球的哪個角落。除了騷擾當地的女學生,駐在那裏的美國兵也談不上對它有多大興趣。但這並不防礙美國製定國家戰略的精英對琉球羣島的青睞。因爲它以不到5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卻控制監視了上百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和海洋,這其中包括了日益崛起的中國、不甘人後的日本、危機四伏的朝鮮半島和製造麻煩的臺灣。
  據說在開羅會議進行期間,羅斯福曾向蔣介石提出歸還琉球羣島,但是蔣介石沒有接受。有人將此視爲蔣介石的重大戰略失誤。事實上美國人絕不是慷慨大方。它的如意算盤是,即使琉球羣島交還中國,美國照樣會駐紮軍隊。一旦中國政權發生更迭,美國甚至可能以聯合國的名義託管琉球,進而推動琉球獨立。美國政府對將琉球歸還中國持積極態度,認爲歸還琉球羣島可以“成爲對日本的一種推動力,使它在亞洲的穩定和防務上負起更大的責任”。這實際就是在利用日本實現“以亞制亞”的目標。對於琉球羣島,美國就使要把它獨特的戰略價值發揮到極致。
  日本看琉球羣島的感情更加複雜。因爲琉球羣島象徵日本走向強國,走向世界霸權的第一步。琉球羣島寄託着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幾代精英對國家發展戰略的規劃。現在看來,當初日本對中國採用了分進合擊的鉗形攻勢。北方就是朝鮮半島方向,而南方就是琉球羣島方向。而日本經過與明朝的戰爭清楚的認識到,***琉球羣島遠比朝鮮半島容易,因爲後者會很容易驚動中國敏感的“國土防衛”神經。這種鉗形攻勢無疑是成功的,其結果就是中國險些遭受亡國滅種之災。
  日本雖然輸掉了戰爭,但隨着冷戰的開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它又一次抓住了機遇。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開始了史無前例的長達19年之久的高增長。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日本一直將歸還琉球羣島作爲對美外交的一項主要議題,也是美日爭執的焦點。儘管美方最終歸還了琉球羣島,將“施政權”交給了日本,美國仍然可以依照《美日安保條約》在日駐軍。
 
該帖子參加了“我突破”活動

 
 不下雨8882007-10-09 14:21:11[發紙條] [加好友] [個人資料]2 樓[回覆] [引用] [複製鏈接]
  今天,喪權辱國、軟弱無能………把一個個標籤都貼在清政府頭上,實則不然。清政府在當時已看到琉球羣島對於中國東海的重要作用,但由於惡劣的周邊形勢,清政府已無力迴天。琉球羣島的易手標誌着臺灣的陷落將很難避免。中國只要面臨陸上的安全威脅,琉球羣島等海上戰略利益就只能往後排。然而當中國要重新走向世界的時候,海洋安全的戰略問題就顯得日益突出。琉球羣島所在的第一島鏈,在戰時就有可能成爲遏制中國的繩索。
   歷史無法迴轉,解決海上島鏈問題對中國的戰略威脅,關鍵還在自身的發展。100年後的今天,中國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面臨新的挑戰。
  釣魚島列嶼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及三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約6. 5平方公里,位於中國臺灣基隆市東北約92海里處。無論從發現佔有權、還是從《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生效的《大陸架公約》、《海洋法公約》來看,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都是公認的和無可爭辯的。但是近年來,日本一再將鐵蹄踏入該島,無視我國主權,究其原因,日本不但是在積極努力的向政治大國邁進,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釣魚島其自身的軍事戰略意義。以下就從軍事地質學的有關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釣魚島周圍海域石油資源豐富。衆所周知,當今時代,隨着各國經濟發展的加快,對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而石油又在現代能源結構中佔主要地位,因此石油資源便成了“香餑餑”,可以說誰佔有了大量的石油資源,誰就佔有了發展的優先權。據1967年聯合國調查發現,釣魚島海域蘊藏着800億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氣,有人曾經斷定,釣魚島附近水域的石油資源使之“有可能成爲第二個中東”。而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面對這種誘惑不能不使之冒險。另外進入90年代,隨著《聯合國海洋公約》的簽訂,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的確立,日本海上擴張意識日益膨脹。而日本實現擴張的策略就是佔領島嶼從而獲取島嶼擁有的海洋區域,並且根據地質學的成礦理論,中國東部大陸架很有可能蘊藏着豐富的油氣資源,特別是經過大量的海底地質勘查,發現了春曉油氣田後,這一論斷得到了有力的證實。再根據1964年生效的《大陸架公約》和1982年通過的《海洋法公約》的有關條款看,釣魚島等島嶼與中國臺灣省屬於同一地質構造。釣魚島與中國臺灣、澎湖、舟山羣島同在一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面上,而與日本轄下的琉球羣島相隔着2000公尺深的海溝。按照國際公認的《大陸架公約》:“同在一個大陸架上之島嶼歸該國所有”的原則,我國對全部東海大陸架享有主權,自然也對坐落在大陸架上的釣魚島等島嶼享有領土主權。日本將大陸架視爲礦物資源的寶庫,所以要爭取獲得控制大陸架的權利。也就是說,只要日本擁有了釣魚島,便能與我國“共享”東海的油氣資源,這無疑又是對我國資源的又一掠奪。
  第二,釣魚島的地域戰略十分重要。從軍事地質學的角度來看,釣魚列島有着鮮爲人知的軍事價值。釣魚列島在我大陸國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陸外緣天然的屏障。在這一串島嶼的中段,我東海方向的正面,正好是琉球羣島和臺灣島,它們加上日本九州島使我東海海區與太平洋分隔。琉球國曾與我國有2000年的歷史淵緣和500年的藩屬關係。後者是廣泛存在於中國與周邊鄰國關係史上的一種特殊的國家形態,在19世紀80年代之前,琉球國一直向中國中央政府呈進貢品。但在1879年,一直企圖實現海上南下擴張政策的日本實現了它對琉球的覬覦已久的吞併野心。琉球一失,我臺、澎等島的安全即顯危象,完全暴露於日本南下擴張征途的正面。終於,在甲午之戰以後,臺、澎成爲了日本的殖民地。雖然二戰之後日本將臺灣歸還給了中國,並且無法突破戰爭罪責給其帶來的種種限制。但時至今日,日本國內的一些右翼勢力仍然叫嚷“臺灣歸屬未定”。如果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全面復活,日本再次成爲世界軍事大國,臺灣和我國大陸的東部必將首先受到威脅。這樣,處在臺灣東北90海里,介於琉球羣島和我大陸及臺灣省之間的小小釣魚島,其潛在的軍事價值必定會令世人瞠目。事實上,在今後釣魚島的軍事價值將會日益突出。在戰略意義上,該列島可以爲日本利用,作爲日本再次侵略臺灣的橋樑或前進基地;也可以成爲我保衛國家東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擴張勢力南下的前哨。   對日本來說,由於它是一個地形狹窄的島國,防禦縱深十分短淺,其內陸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過120公里。在戰爭爆發時極易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空中與海上的襲擊,故日本基本上屬於一個無縱深可資防守的國家。在二戰後期,日本就已吃過這種國土地形之苦,盟軍利用它給日本本土以沉重的打擊。因此,從一方面來說日本急欲擴大其軍事防禦的範圍,使其軍事力量前出四島建立前沿,纔可對其海上安全予以保證;從另一方面講,日本佔領和控制釣魚島可以將其所謂防衛範圍從沖繩向西推遠300多公里。這正符合日本一些人企圖推行海上擴張政策的政治意圖。以此日本軍隊可以對我國沿海地區和臺灣省的軍事防禦實施艦、機的抵進偵察與監視,從而使我方的防禦活動陷入被動。同時,正如日本著名軍事評論家小山內宏所指出的,釣魚島既適合建立電子警戒裝置,也可部署導彈。這意味著日本可在此建立一個本土以外的軍事基地,而這毫無疑問是針對中國,將造成對我國的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威脅的一種結局。可以說,日本方面正是認識到了上述軍事價值,所以早在70年代就將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劃入其警戒範圍,並將釣魚島列入了日本的軍事控制圈內。   對我國而言,釣魚列島處在臺灣島東北最遠端,直接與琉球諸島相對,在地理位置上,它正處於我國大陸與日本沖繩之中,東西各距200海里。其前沿位置不僅對臺灣島的軍事防禦意義重大,而且對我國東南沿海方向的安全也有重要影響。從國土防衛的角度上講,島嶼是大陸的前沿,在戰爭中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琉球羣島距離我東部沿海一般僅300-500海里,二戰後美國已將它建成美軍西太平洋軍事“島嶼鎖鏈”的中心環節,美海軍一直在沖繩中城灣基地駐紮着包括5個分隊的太平洋艦隊第一兩棲大隊。美國一直注視這裏是將它作爲戰爭期間進攻遠東地區的“橋頭堡”,這已經對我東部沿海地區的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如果釣魚島被日本永久霸佔,爲美日安保體制下迅速發展的日本軍事力量得以據此向西擴張,在可預見的將來,很難說其不對我國的安全構成潛在或現實的威脅。從國家利益的長遠發展看,大陸與臺灣一定會統一。臺灣迴歸祖國之後,臺灣海峽對我國國防建設所起的作用將會大大改觀,我軍將有可能利用臺灣島和臺灣海峽優越的地理位置,加強我國防實力,甚至將其作爲中國沿海實施作戰的依託,相反,如果日本依託距臺灣島僅120海里的釣魚島對海峽進行監視,甚至對我利用海峽進行軍事行動實施干擾,將嚴重削弱海峽軍事功能的發揮,也將大大不利於我國東南沿海的安全,同時也會對我跨出第一島鏈的未來海上發展產生更大的制約。就軍事戰略價值而言,如果日本佔領了釣魚島,日本的軍隊可以在島上設立其海空監控偵察設備以及導彈部署,很容易將我國的臺灣和大陸沿海重要港口及空中航道加以封鎖。如果日本在釣魚島設置雷達,可監控方圓500公里至600公里的海域和空域,其範圍可達臺灣大部,大陸沿岸的廈門、福州、溫州、寧波、上海等大片地區,我軍的一舉一動都將被日本及時掌握。同時,佔領釣魚島可使日本勢力範圍向西南延伸,並可對臺灣海峽附近海域的主要航道實行監控。這樣,釣魚島海域就成了日本賴以生存的中東石油能源供給線上最西南端的一個據點。如果日本在此建立軍事基地或部署重型武器,則無異於在我國的家門口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同時也鎖死了我國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就等於扼殺了我們的咽喉一樣!因此,釣魚島列島又被稱爲是我國的第一島鏈。從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釣魚島的戰略價值是重大的,它不僅在於島嶼本身7平方公里的主權標誌,更在於其潛在的經濟與軍事價值。
   釣魚島在地圖上是一個難以標出的小點,而日本非要對這塊遠離其本島、本屬於中國的小島垂涎三尺,無非是看中了其龐大海域以及此海域內包括海底石油、礦產等海洋資源和領海、領空的交通、運輸權以及未來潛在的戰略意義等。因此,爲了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更爲了維護我國的主權及保障以後的長足發展,我們必須要誓死捍衛釣魚島。
  美國曾考慮將琉球羣島交給中國 被蔣介石拒絕
蔣介石想借助開羅會議廢除不平等條約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始進入反攻階段,隨着意大利的無條件投降,納粹德國的覆滅已成爲時間問題,對日作戰開始成爲同盟國的作戰重心。爲此,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召開由美、英、中、蘇四國首腦參加的開羅會議,以加強反法西斯聯盟,協同對日作戰。
  由於蔣介石一向對蘇聯不友好,斯大林反對將中國列爲四大強國,加上又瞧不起蔣介石,不願與蔣會面,故對羅斯福的倡議遲遲未予答覆。斯大林的態度和想法,使羅斯福頗感意外。
  考慮到斯大林與蔣介石的矛盾,羅斯福決定將四巨頭會議分兩次開,即先在埃及開羅開中、美、英首腦會議,然後再在伊朗德黑蘭開美、英、蘇首腦會議。這一想法得到中、英兩國的贊同。
  1943年11月9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告知他在兩三天內去北非,請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與他在開羅會晤,希望蔣介石11月22日抵達開羅。蔣介石接到電報後,認爲這是一個廢除不平等條約,恢復中國國家利益的好機會,於是要求手下官員擬訂會談方案。其中涉及中國政治方面的方案包括:戰後將東北、臺灣及澎湖列島交還中國,並無償接收南滿鐵路與中東鐵路等。蔣介石對這個方案甚爲滿意。11月18日上午,蔣介石、宋美齡夫婦以及國防最高委員會祕書長王寵惠、美國在華軍事將領史迪威和陳納德等20餘人,從重慶白市驛軍用機場分乘兩架飛機飛往埃及。
  建議中美共管,蔣介石一拒琉球
  開羅會議於1943年11月22日—26日召開,其間蔣介石與羅斯福會談了4次。11月23日晚,蔣介石帶王寵惠與羅斯福單獨會談,在談到剝奪日本在太平洋侵佔的島嶼時,羅斯福想到了琉球羣島。他對蔣介石說:“琉球系許多島嶼組成的弧形羣島,日本當年是用不正當手段搶奪該羣島的,也應予以剝奪。我考慮琉球在地理位置上離貴國很近,歷史上與貴國有很緊密的關係,貴國如想得到琉球羣島,可以交給貴國管理。”
  羅斯福突然提出將琉球羣島交給中國,大大出乎蔣介石的意料,不知該如何回答。過了老半天,他纔對羅斯福說:“我覺得此羣島應由中美兩國佔領,然後國際託管給中美共同管理爲好。”蔣介石這麼一說,羅斯福覺得蔣介石不想要琉球羣島,故未再往下說。
  琉球羣島位於中國臺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包括先島諸島、沖繩諸島、奄美諸島、土噶喇列島、大隅諸島等島嶼,面積約4600平方公里。12世紀琉球羣島上出現了中山、山南、山北3個小王國,公元1372年開始向中國明朝進貢,國王分別受明朝冊封,官民與明朝往來十分頻繁。此後,該羣島又形成了統一的琉球王國,但仍向中國封建統治者朝貢。1609年,日本薩摩藩諸侯島津氏用武力征服琉球。此後,琉球王雖嚮明朝與薩摩藩同時進貢,但國王仍受中國冊封,而且一直延續到清朝。琉球國王一直受中國冊封,在交往中又偏重中國,日本統治者對此極其不滿,十分擔心琉球歸併於中國。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未與中國商量,強行廢琉球王國爲琉球藩。1879年,日本又強行吞併琉球藩設置沖繩縣。
  日本對琉球的強行侵佔,曾引起許多國家的不滿,琉球人民也曾用各種方式進行過反抗,但都失敗了。琉球羣島系中國的東大門,歷史上又與中國關係密切。羅斯福想把日本用武力侵佔的琉球羣島交給中國,自然有他的考慮,但由於蔣介石的猶豫態度,羅斯福第一次提出的這一建議沒有成功。
  懼怕日本,蔣介石二拒琉球
  11月 25日,蔣介石與羅斯福再次會談時,又談到了琉球羣島。羅斯福說:“我反覆考慮,琉球羣島在臺灣的東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們的東部屏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你們得到了臺灣,如不得到琉球,臺灣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島不能讓侵略成性的日本長期佔領。是不是與臺灣及澎湖列島一併交給你們管轄?”
  蔣介石見羅斯福又提到這個問題,想到琉球被日本佔領了多年,在國內草擬的談判方案又不含琉球問題,變得十分猶豫。羅斯福見蔣介石半天不作聲,以爲他沒有聽清楚,又補了一句:“貴國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戰爭結束了,就將琉球羣島交給貴國。”蔣介石猶豫再三,最後答覆道:“琉球的問題比較複雜,我還是那個意見,中美共同管理爲好。”羅斯福心裏明白了:蔣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羣島。蔣介石對琉球的態度,讓羅斯福感到不可思議。
  自此以後,羅斯福及美方的其他人員在蔣介石面前再也不提琉球的事了。
  蔣介石當時爲何不要琉球羣島呢?據後來跟隨蔣介石到開羅的國民黨官吏們分析,他去開羅,主要是爭東北、臺灣及澎湖列島,沒有爭琉球的方案,蔣介石認爲能將東北、臺灣及澎湖爭回來就足夠了。另一個原因是日本是亞洲強國,蔣介石怕中國得到琉球后,日本日後找中國扯皮,中日兩國再結新怨。
  由於蔣介石堅持不要琉球羣島,故《開羅宣言》在寫到日本應歸還中國的領土時,只提到“日本所竊取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隻字未提琉球羣島。
  蔣介石嚴防消息泄露
  開羅會議結束後,蔣介石纔回過味來,開始後悔沒有接收琉球羣島。蔣介石覺得這件事說出去有損他的形象,於是叮囑王寵惠說:“羅斯福要把琉球交給我們的問題,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再不要往外說了。如果有人問此事,就說我們沒有條約、根據,提不出理由。”儘管蔣介石對王寵惠千叮嚀萬囑咐,但王寵惠回到重慶後,還是向極少數關係密切的國民黨要員透露了羅斯福要將琉球羣島劃入中國的事。此事在國民黨高層傳開後,許多人跑去找王寵惠詢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王寵惠怕事情搞大了難以收場,再也不敢講出實情。此後,國民黨的文件、檔案、雜誌、圖書一提到琉球問題時,都說因無根據,故中國在開羅會議上未提琉球羣島的問題。
  1945年3月26日,美軍發起沖繩戰役,並在3個月後佔領了琉球羣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新中國的成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改變了對中日兩國的態度,開始扶植日本爲其亞洲戰略服務,美國在琉球羣島問題上的立場也發生了重大改變。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公開承認日本對琉球羣島的完全主權。1972年,美國將琉球諸島交給日本。隨後,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羣島。
  1962年3月19日,臺灣《聯合報》記者司馬桑敦得知美國政府馬上要公開承認日本對琉球羣島的主權時,心中很不舒服,他發表了一篇文章,指責國民黨政府在開羅會議上太馬虎,不提琉球問題,以致本該歸中國的琉球落入日本之手,使中國的東部海防被撕開一道大裂口。司馬桑敦和臺灣羣衆當時還不知道,不是蔣介石馬虎沒提琉球的問題,而是蔣介石執意不要琉球,而且連拒了兩次。
  司馬桑敦的文章引起了臺灣當局的注意,爲了使此事不至擴大,蔣介石親自出面辯解。他在一次國民黨的高層會議上說:“實際上,琉球與臺灣,在我國歷史上地位不同。我們當時(開羅會議)認爲琉球是我東海的屏障,軍事重要性較大。我們同意,應由中美兩國經過聯合國之委託程序,實行共管,又以爲此非當時緊急之事,故曾表示將來再說。”羅斯福兩送琉球羣島被他拒絕的事,他卻一字未提。
  蔣介石不要琉球羣島,日本深受其益,美國也獲得了大利。今天這一地區複雜的政治軍事態勢,以及各種資源的糾紛,都是在這次安排的大框架下產生的。
 
 不下雨8882007-10-09 14:22:30[發紙條] [加好友] [個人資料]3 樓[回覆] [引用] [複製鏈接]
  今天,喪權辱國、軟弱無能………把一個個標籤都貼在清政府頭上,實則不然。清政府在當時已看到琉球羣島對於中國東海的重要作用,但由於惡劣的周邊形勢,清政府已無力迴天。琉球羣島的易手標誌着臺灣的陷落將很難避免。中國只要面臨陸上的安全威脅,琉球羣島等海上戰略利益就只能往後排。然而當中國要重新走向世界的時候,海洋安全的戰略問題就顯得日益突出。琉球羣島所在的第一島鏈,在戰時就有可能成爲遏制中國的繩索。
   歷史無法迴轉,解決海上島鏈問題對中國的戰略威脅,關鍵還在自身的發展。100年後的今天,中國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面臨新的挑戰。
  釣魚島列嶼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及三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約6. 5平方公里,位於中國臺灣基隆市東北約92海里處。無論從發現佔有權、還是從《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生效的《大陸架公約》、《海洋法公約》來看,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都是公認的和無可爭辯的。但是近年來,日本一再將鐵蹄踏入該島,無視我國主權,究其原因,日本不但是在積極努力的向政治大國邁進,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釣魚島其自身的軍事戰略意義。以下就從軍事地質學的有關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釣魚島周圍海域石油資源豐富。衆所周知,當今時代,隨着各國經濟發展的加快,對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而石油又在現代能源結構中佔主要地位,因此石油資源便成了“香餑餑”,可以說誰佔有了大量的石油資源,誰就佔有了發展的優先權。據1967年聯合國調查發現,釣魚島海域蘊藏着800億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氣,有人曾經斷定,釣魚島附近水域的石油資源使之“有可能成爲第二個中東”。而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面對這種誘惑不能不使之冒險。另外進入90年代,隨著《聯合國海洋公約》的簽訂,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的確立,日本海上擴張意識日益膨脹。而日本實現擴張的策略就是佔領島嶼從而獲取島嶼擁有的海洋區域,並且根據地質學的成礦理論,中國東部大陸架很有可能蘊藏着豐富的油氣資源,特別是經過大量的海底地質勘查,發現了春曉油氣田後,這一論斷得到了有力的證實。再根據1964年生效的《大陸架公約》和1982年通過的《海洋法公約》的有關條款看,釣魚島等島嶼與中國臺灣省屬於同一地質構造。釣魚島與中國臺灣、澎湖、舟山羣島同在一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面上,而與日本轄下的琉球羣島相隔着2000公尺深的海溝。按照國際公認的《大陸架公約》:“同在一個大陸架上之島嶼歸該國所有”的原則,我國對全部東海大陸架享有主權,自然也對坐落在大陸架上的釣魚島等島嶼享有領土主權。日本將大陸架視爲礦物資源的寶庫,所以要爭取獲得控制大陸架的權利。也就是說,只要日本擁有了釣魚島,便能與我國“共享”東海的油氣資源,這無疑又是對我國資源的又一掠奪。
  第二,釣魚島的地域戰略十分重要。從軍事地質學的角度來看,釣魚列島有着鮮爲人知的軍事價值。釣魚列島在我大陸國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陸外緣天然的屏障。在這一串島嶼的中段,我東海方向的正面,正好是琉球羣島和臺灣島,它們加上日本九州島使我東海海區與太平洋分隔。琉球國曾與我國有2000年的歷史淵緣和500年的藩屬關係。後者是廣泛存在於中國與周邊鄰國關係史上的一種特殊的國家形態,在19世紀80年代之前,琉球國一直向中國中央政府呈進貢品。但在1879年,一直企圖實現海上南下擴張政策的日本實現了它對琉球的覬覦已久的吞併野心。琉球一失,我臺、澎等島的安全即顯危象,完全暴露於日本南下擴張征途的正面。終於,在甲午之戰以後,臺、澎成爲了日本的殖民地。雖然二戰之後日本將臺灣歸還給了中國,並且無法突破戰爭罪責給其帶來的種種限制。但時至今日,日本國內的一些右翼勢力仍然叫嚷“臺灣歸屬未定”。如果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全面復活,日本再次成爲世界軍事大國,臺灣和我國大陸的東部必將首先受到威脅。這樣,處在臺灣東北90海里,介於琉球羣島和我大陸及臺灣省之間的小小釣魚島,其潛在的軍事價值必定會令世人瞠目。事實上,在今後釣魚島的軍事價值將會日益突出。在戰略意義上,該列島可以爲日本利用,作爲日本再次侵略臺灣的橋樑或前進基地;也可以成爲我保衛國家東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擴張勢力南下的前哨。   對日本來說,由於它是一個地形狹窄的島國,防禦縱深十分短淺,其內陸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過120公里。在戰爭爆發時極易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空中與海上的襲擊,故日本基本上屬於一個無縱深可資防守的國家。在二戰後期,日本就已吃過這種國土地形之苦,盟軍利用它給日本本土以沉重的打擊。因此,從一方面來說日本急欲擴大其軍事防禦的範圍,使其軍事力量前出四島建立前沿,纔可對其海上安全予以保證;從另一方面講,日本佔領和控制釣魚島可以將其所謂防衛範圍從沖繩向西推遠300多公里。這正符合日本一些人企圖推行海上擴張政策的政治意圖。以此日本軍隊可以對我國沿海地區和臺灣省的軍事防禦實施艦、機的抵進偵察與監視,從而使我方的防禦活動陷入被動。同時,正如日本著名軍事評論家小山內宏所指出的,釣魚島既適合建立電子警戒裝置,也可部署導彈。這意味著日本可在此建立一個本土以外的軍事基地,而這毫無疑問是針對中國,將造成對我國的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威脅的一種結局。可以說,日本方面正是認識到了上述軍事價值,所以早在70年代就將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劃入其警戒範圍,並將釣魚島列入了日本的軍事控制圈內。   對我國而言,釣魚列島處在臺灣島東北最遠端,直接與琉球諸島相對,在地理位置上,它正處於我國大陸與日本沖繩之中,東西各距200海里。其前沿位置不僅對臺灣島的軍事防禦意義重大,而且對我國東南沿海方向的安全也有重要影響。從國土防衛的角度上講,島嶼是大陸的前沿,在戰爭中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琉球羣島距離我東部沿海一般僅300-500海里,二戰後美國已將它建成美軍西太平洋軍事“島嶼鎖鏈”的中心環節,美海軍一直在沖繩中城灣基地駐紮着包括5個分隊的太平洋艦隊第一兩棲大隊。美國一直注視這裏是將它作爲戰爭期間進攻遠東地區的“橋頭堡”,這已經對我東部沿海地區的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如果釣魚島被日本永久霸佔,爲美日安保體制下迅速發展的日本軍事力量得以據此向西擴張,在可預見的將來,很難說其不對我國的安全構成潛在或現實的威脅。從國家利益的長遠發展看,大陸與臺灣一定會統一。臺灣迴歸祖國之後,臺灣海峽對我國國防建設所起的作用將會大大改觀,我軍將有可能利用臺灣島和臺灣海峽優越的地理位置,加強我國防實力,甚至將其作爲中國沿海實施作戰的依託,相反,如果日本依託距臺灣島僅120海里的釣魚島對海峽進行監視,甚至對我利用海峽進行軍事行動實施干擾,將嚴重削弱海峽軍事功能的發揮,也將大大不利於我國東南沿海的安全,同時也會對我跨出第一島鏈的未來海上發展產生更大的制約。就軍事戰略價值而言,如果日本佔領了釣魚島,日本的軍隊可以在島上設立其海空監控偵察設備以及導彈部署,很容易將我國的臺灣和大陸沿海重要港口及空中航道加以封鎖。如果日本在釣魚島設置雷達,可監控方圓500公里至600公里的海域和空域,其範圍可達臺灣大部,大陸沿岸的廈門、福州、溫州、寧波、上海等大片地區,我軍的一舉一動都將被日本及時掌握。同時,佔領釣魚島可使日本勢力範圍向西南延伸,並可對臺灣海峽附近海域的主要航道實行監控。這樣,釣魚島海域就成了日本賴以生存的中東石油能源供給線上最西南端的一個據點。如果日本在此建立軍事基地或部署重型武器,則無異於在我國的家門口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同時也鎖死了我國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就等於扼殺了我們的咽喉一樣!因此,釣魚島列島又被稱爲是我國的第一島鏈。從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釣魚島的戰略價值是重大的,它不僅在於島嶼本身7平方公里的主權標誌,更在於其潛在的經濟與軍事價值。


  釣魚島在地圖上是一個難以標出的小點,而日本非要對這塊遠離其本島、本屬於中國的小島垂涎三尺,無非是看中了其龐大海域以及此海域內包括海底石油、礦產等海洋資源和領海、領空的交通、運輸權以及未來潛在的戰略意義等。因此,爲了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更爲了維護我國的主權及保障以後的長足發展,我們必須要誓死捍衛釣魚島。
  美國曾考慮將琉球羣島交給中國 被蔣介石拒絕
蔣介石想借助開羅會議廢除不平等條約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始進入反攻階段,隨着意大利的無條件投降,納粹德國的覆滅已成爲時間問題,對日作戰開始成爲同盟國的作戰重心。爲此,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召開由美、英、中、蘇四國首腦參加的開羅會議,以加強反法西斯聯盟,協同對日作戰。
  由於蔣介石一向對蘇聯不友好,斯大林反對將中國列爲四大強國,加上又瞧不起蔣介石,不願與蔣會面,故對羅斯福的倡議遲遲未予答覆。斯大林的態度和想法,使羅斯福頗感意外。
  考慮到斯大林與蔣介石的矛盾,羅斯福決定將四巨頭會議分兩次開,即先在埃及開羅開中、美、英首腦會議,然後再在伊朗德黑蘭開美、英、蘇首腦會議。這一想法得到中、英兩國的贊同。
  1943年11月9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告知他在兩三天內去北非,請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與他在開羅會晤,希望蔣介石11月22日抵達開羅。蔣介石接到電報後,認爲這是一個廢除不平等條約,恢復中國國家利益的好機會,於是要求手下官員擬訂會談方案。其中涉及中國政治方面的方案包括:戰後將東北、臺灣及澎湖列島交還中國,並無償接收南滿鐵路與中東鐵路等。蔣介石對這個方案甚爲滿意。11月18日上午,蔣介石、宋美齡夫婦以及國防最高委員會祕書長王寵惠、美國在華軍事將領史迪威和陳納德等20餘人,從重慶白市驛軍用機場分乘兩架飛機飛往埃及。
  建議中美共管,蔣介石一拒琉球
  開羅會議於1943年11月22日—26日召開,其間蔣介石與羅斯福會談了4次。11月23日晚,蔣介石帶王寵惠與羅斯福單獨會談,在談到剝奪日本在太平洋侵佔的島嶼時,羅斯福想到了琉球羣島。他對蔣介石說:“琉球系許多島嶼組成的弧形羣島,日本當年是用不正當手段搶奪該羣島的,也應予以剝奪。我考慮琉球在地理位置上離貴國很近,歷史上與貴國有很緊密的關係,貴國如想得到琉球羣島,可以交給貴國管理。”
  羅斯福突然提出將琉球羣島交給中國,大大出乎蔣介石的意料,不知該如何回答。過了老半天,他纔對羅斯福說:“我覺得此羣島應由中美兩國佔領,然後國際託管給中美共同管理爲好。”蔣介石這麼一說,羅斯福覺得蔣介石不想要琉球羣島,故未再往下說。
  琉球羣島位於中國臺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包括先島諸島、沖繩諸島、奄美諸島、土噶喇列島、大隅諸島等島嶼,面積約4600平方公里。12世紀琉球羣島上出現了中山、山南、山北3個小王國,公元1372年開始向中國明朝進貢,國王分別受明朝冊封,官民與明朝往來十分頻繁。此後,該羣島又形成了統一的琉球王國,但仍向中國封建統治者朝貢。1609年,日本薩摩藩諸侯島津氏用武力征服琉球。此後,琉球王雖嚮明朝與薩摩藩同時進貢,但國王仍受中國冊封,而且一直延續到清朝。琉球國王一直受中國冊封,在交往中又偏重中國,日本統治者對此極其不滿,十分擔心琉球歸併於中國。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未與中國商量,強行廢琉球王國爲琉球藩。1879年,日本又強行吞併琉球藩設置沖繩縣。  日本對琉球的強行侵佔,曾引起許多國家的不滿,琉球人民也曾用各種方式進行過反抗,但都失敗了。琉球羣島系中國的東大門,歷史上又與中國關係密切。羅斯福想把日本用武力侵佔的琉球羣島交給中國,自然有他的考慮,但由於蔣介石的猶豫態度,羅斯福第一次提出的這一建議沒有成功。
  懼怕日本,蔣介石二拒琉球
  11月 25日,蔣介石與羅斯福再次會談時,又談到了琉球羣島。羅斯福說:“我反覆考慮,琉球羣島在臺灣的東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們的東部屏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你們得到了臺灣,如不得到琉球,臺灣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島不能讓侵略成性的日本長期佔領。是不是與臺灣及澎湖列島一併交給你們管轄?”
  蔣介石見羅斯福又提到這個問題,想到琉球被日本佔領了多年,在國內草擬的談判方案又不含琉球問題,變得十分猶豫。羅斯福見蔣介石半天不作聲,以爲他沒有聽清楚,又補了一句:“貴國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戰爭結束了,就將琉球羣島交給貴國。”蔣介石猶豫再三,最後答覆道:“琉球的問題比較複雜,我還是那個意見,中美共同管理爲好。”羅斯福心裏明白了:蔣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羣島。蔣介石對琉球的態度,讓羅斯福感到不可思議。
  自此以後,羅斯福及美方的其他人員在蔣介石面前再也不提琉球的事了。
  蔣介石當時爲何不要琉球羣島呢?據後來跟隨蔣介石到開羅的國民黨官吏們分析,他去開羅,主要是爭東北、臺灣及澎湖列島,沒有爭琉球的方案,蔣介石認爲能將東北、臺灣及澎湖爭回來就足夠了。另一個原因是日本是亞洲強國,蔣介石怕中國得到琉球后,日本日後找中國扯皮,中日兩國再結新怨。
  由於蔣介石堅持不要琉球羣島,故《開羅宣言》在寫到日本應歸還中國的領土時,只提到“日本所竊取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隻字未提琉球羣島。
  蔣介石嚴防消息泄露
  開羅會議結束後,蔣介石纔回過味來,開始後悔沒有接收琉球羣島。蔣介石覺得這件事說出去有損他的形象,於是叮囑王寵惠說:“羅斯福要把琉球交給我們的問題,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再不要往外說了。如果有人問此事,就說我們沒有條約、根據,提不出理由。”儘管蔣介石對王寵惠千叮嚀萬囑咐,但王寵惠回到重慶後,還是向極少數關係密切的國民黨要員透露了羅斯福要將琉球羣島劃入中國的事。此事在國民黨高層傳開後,許多人跑去找王寵惠詢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王寵惠怕事情搞大了難以收場,再也不敢講出實情。此後,國民黨的文件、檔案、雜誌、圖書一提到琉球問題時,都說因無根據,故中國在開羅會議上未提琉球羣島的問題。
  1945年3月26日,美軍發起沖繩戰役,並在3個月後佔領了琉球羣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新中國的成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改變了對中日兩國的態度,開始扶植日本爲其亞洲戰略服務,美國在琉球羣島問題上的立場也發生了重大改變。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公開承認日本對琉球羣島的完全主權。1972年,美國將琉球諸島交給日本。隨後,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羣島。
  1962年3月19日,臺灣《聯合報》記者司馬桑敦得知美國政府馬上要公開承認日本對琉球羣島的主權時,心中很不舒服,他發表了一篇文章,指責國民黨政府在開羅會議上太馬虎,不提琉球問題,以致本該歸中國的琉球落入日本之手,使中國的東部海防被撕開一道大裂口。司馬桑敦和臺灣羣衆當時還不知道,不是蔣介石馬虎沒提琉球的問題,而是蔣介石執意不要琉球,而且連拒了兩次。
  司馬桑敦的文章引起了臺灣當局的注意,爲了使此事不至擴大,蔣介石親自出面辯解。他在一次國民黨的高層會議上說:“實際上,琉球與臺灣,在我國歷史上地位不同。我們當時(開羅會議)認爲琉球是我東海的屏障,軍事重要性較大。我們同意,應由中美兩國經過聯合國之委託程序,實行共管,又以爲此非當時緊急之事,故曾表示將來再說。”羅斯福兩送琉球羣島被他拒絕的事,他卻一字未提。
  蔣介石不要琉球羣島,日本深受其益,美國也獲得了大利。今天這一地區複雜的政治軍事態勢,以及各種資源的糾紛,都是在這次安排的大框架下產生的。
 
 

    琉球近可威懾中國,遠可控制日本,更是套在日本頭上的緊箍咒,可以制約未來日本叫板美國的可能性.
 
心靜而本體現,水清而月影明。

 
 “憤青”是社會不滿者,他(她)們看不慣社會的黑暗,要高呼。

“憤青”是社會的愛國者,他們會在社會的任何一場革命中挺身而出。

“憤青”是社會進步的初始推動力量,但不是主導力量。

“憤青”=“熱血青年”、“進步學生”。
   
中國如沒有“憤青”的“憤怒”,那就不會產生“五四”運動以及以後的種種運動。

現在世界上許多別有用心的國家以及想讓中國分裂的人,利用“憤青”的熱情,拼命污衊中國的建設,污衊中國的制度,拼命鼓吹他們所謂的“民主”,妄想使中國變成前蘇聯,使得中國分裂,這要引人深思,(臺獨就是他們用所謂的民主進攻我們的武器)。

看看美國未經聯合國的同意而***伊拉克,且以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民主”國家爲藉口,這就是西方所謂的“民主”、“人權”真相。
 
中國現在的確有許多讓“憤青”憤怒的地方,但別忘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只有30年,現在中國不是在逐漸進步嗎?中國的偉大成就不是讓世界各國都仰慕嗎?
 
看看臺灣的“民主”,不是讓臺灣人民相互對立、相互仇恨嗎?這難道是我們需要的“民主”?臺灣的“民主”是僞民主,但被臺獨分子包裝成“民主”,這好比一個美麗的盒子裏包裝一塊“臭肉”,難道我們需要這塊“臭肉”?
 
中華民族的振興,靠我們每個中國人,中國領土的完整,也靠我們每個中國人,(其中包括臺灣認爲自己是中華民族人種的中國人)。

我們應當把臺灣人民與鬧分裂的臺獨分子區分開。
 
中華民族需要“憤青”,但更需要理性的“憤青”。
                        (熱血男人765432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