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岛链大国战略

琉球 岛链 大国战略

从历史上说,琉球在中国隋朝时被称为“流虬”。明代,琉球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明洪武5年(1372年),明王朝派杨戴出使分封中山、北山和山南三国。三国政府明确表示向明朝称臣。后中山国统一三国成为琉球王国,被册封为琉球王。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仍然册封琉球国王,此后百余年琉球国王不断遣使进贡。
  1871年,由于台风而漂流到台湾的琉球渔民被当地高山族人杀死。这本来是中国属地上发生的第一桩普通刑事案件,却深刻的改变了中国的地缘政治生态。当时的清政府在内忧外困之际,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化外之事”。日本当时也没有得知此事,派遣到中国的日本特务却从清政府的邸报上了解到了这起案件。一心要吞并台湾和琉球的日本以保护属国琉球居民为借口,***台湾,为吞并琉球埋下了伏笔。从1871年到1879 年,日本不断得寸进尺,最终以武力吞并了琉球。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清政府的战略抉择可悲可叹。对于琉球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其对中国东海方向战略安全的影响,当时的驻日公使何如璋十分清楚。他曾四处奔走,希望中国政府在流球问题上能以强硬的姿态,抑制住日本的侵略野心。但这时的“天朝上国”早已千疮百孔:法国在广西、俄国在新疆、日本在福建都频频制造事端,对清政府而言,生存还是毁灭,才是最大的战略问题。李鸿章甚至表示,即使琉球不向中国朝贡,也无关轻重。
  清政府在琉球王国被吞并的前后,同日本多次交涉,简述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抗议日本队琉球的侵略。日本自知理亏,想要通过与中国瓜分琉求来解决困境。1880年10月21日,中日双方议定了《琉球条约拟稿》,规定琉球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岛屿,属日本管理;流球群岛的南部诸岛,归清政府管辖。李鸿章的意见则是:尽管清政府希望琉球复国,但力有不逮。但是若完全放弃琉球,中国的东海战略方向又会面临极大压力。因此,李鸿章的战略选择仍然是一个“拖”字,不签订该条约。一方面,通过拖延来等待最佳时机,为日后解决留下契机。然后拖的结果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彻底失败,不但琉球复国无望,就连台湾也搭了进去。

  对日本侵吞琉球的行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愤懑不平。可在当时一些中国人眼里,琉球仅是远在海外的偏远岛屿;而对于日本,琉球群岛是经略东亚,与中国一较长短的必争之地。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东海东缘,介于日本九州岛至中国台湾岛之间,由东北向西南成弧形分布,南北长约1250公里。琉球群岛最北端距日本九州岛仅为90多公里,最南端距台湾为80多公里。琉球群岛共有大小473个岛屿,总面积约4800余平方公里。其中以冲绳岛最大。冲岛绳距离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为820公里,距离台湾的基隆为630公里,距离日本的九州岛为600余公里。
  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著名军事学家林子平,在 1768年所著的《三国通览图说》中主张日本以攻为守,向海外扩张:“为了(防备俄国南下)保卫日本,必须确保虾夷(今北海道)、朝鲜和琉球”。事实上,日本对外贸的海上运输,就是沿着日本—琉球—台湾这条西南航线,延伸到南太平洋各国。早在1609年,日本的萨摩藩武装就***琉球,双方还确立了强迫性的所谓“藩属关系”,实际的表现就是日本利用琉球同中国进行贸易,从中渔利。   17世纪英国和荷兰的海上战争,证明了完全依赖于外国资源立足于世的国家是极为虚弱的。这种末世的恐怖深深的影响着日本这样的岛屿国家。保卫海上运输进而向大陆扩张,是日本必须面对的首要战略问题。自从吞并琉球群岛后,日本一直将此事作为侵略台湾和中国的大陆的跳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琉球同样是日本南下侵略东南亚各国的基地。直到二战末期,日本仍然拼尽全力,试图以琉球群岛为依托,阻止美军的战略企图。
  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利用琉球民众要求自决的强大呼声和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窘困态势,牺牲了经济上的重大利益(限制日本纺织品对美出口、允许外资自由进入日本),是美国于1972年将琉球群岛“归还”日本。现如今,尽管美国在琉球群岛仍有驻军,但这里已被日本纳入其“西南门户”。他即使日本窥制东亚大陆的锁钥屏障、插手东亚事务的前进场所,也是日本“保护海上生命线”和行使“1000海里外保护权”的出发基地。
   在海洋国家的争霸历史上,一直贯穿着残酷的丛林法则。强者打败弱者,然后强者被更强者征服。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扩张不可避免地要和美国作正面碰撞。二战一系列重大海上战役之后,美国凭借更强的国力把日本近百年苦心攫取的西太平洋霸权打回原形。1945年,美军断然放弃了台湾登陆的计划,将进攻矛头指向琉球群岛的第一大岛---冲绳。在越岛作战思想的指导下,美军清醒地判断出,只要占领琉球,切断台湾和日本本土的联系,台湾早晚为囊中之物。而日本大本营在美军进攻前却愚蠢的把原本增援冲绳岛的精锐第九师团调往台湾,许多作战参谋当时将这一命令称为“参谋本部这辈子最白痴的行为”。在作战棋盘上,日本这次碰上的不是昏聩的清政府,而是棋高一着的美国。
   战后,美军占领琉球群岛,建立了一系列海空军事基地。相比日本的“西南生命线”,美国的“新月形防御地带”体现的是美国对全球海洋战略的规划。所谓的“新月形防御战略”包括流球群岛---台湾---菲律宾群岛---文莱---印尼---新加坡(马六甲海峡)。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美军又建立了日本南方群岛 ---马里亚群岛-----关岛----加罗林群岛的第二岛链,由此将前面的“新月形防御战略”成为第一岛链。
   美军虽然将冲绳“归还”了日本,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它的军事存在。以驻扎美军最多的冲绳岛为例,它仅占日本全国面积的0.6%,却集中了美军在日本基地设施的75% ,驻军人数60%以上,可见其重要性。
   美国在冲绳的军事存在,为的是对西太平洋的绝对控制。冲绳位处于日本本土、中国大陆与东南亚之间的“津梁”地位。对中国大陆方向,琉球诸岛是美国未来“西进战略”的前沿的和干预台湾事务的依托。以冲绳岛上的那霸基地为中心,1000公里半径内包括中国的上海、杭州、厦们等地;若以2000公里导弹射程,可抵中国的北京、重庆、三亚等地;严格把守大隅海峡、宫古海峡则可以有效阻拦和封锁中国进入太平洋。对朝鲜半岛方向,琉球诸岛可以成为美国干预朝鲜的有力依托。对日本方向,琉球的美国驻军既可以日本绑上自己的战车,又可以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时时提醒日本不要轻举妄动,不要忘了“尊卑有别”,毕竟琉球群岛距离日本本土仅咫尺之遥。而对台湾方向,美国通过经营琉球群岛西南端靠近台湾的下地岛,将战机飞抵台湾地区的时间缩短了一半,强化了对台湾局势的监控和干预能力。在美国得东南亚战略中,整个东亚地区被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笼子,中国大陆、台湾、日本乃至韩国都在其中,而美国人所做的就是拿过去一条链子,把门锁得紧紧的,这条链子就是琉球群岛。不愧是英国人的学生,山姆大叔算是把海洋战略玩到家了。
  台湾与琉球关系之密切,几乎可用唇亡齿寒来形容。就地理、民族的关系而言,琉球可说是台湾的延长。台湾原名“琉球”,由隋唐到两宋,“琉求”均指台湾,而今琉球之得名,则如上文所讲始于明代初期。即使琉球群岛的名称确立以后,在台湾本岛附近,仍然还保存由一个小琉球屿的名称,可见琉球之名是由台湾移动到现在琉球群岛的。地名的变迁,往往代表人口的移动,台琉关系的密切可见一斑。从秦末到三国,当时历史记载似的所谓“夷洲”,很可能就是代表台湾何琉球,而夷洲的居民,则是来自于中国大陆。可见大陆——台湾——琉球三者的密切关系。
琉球与台湾的战略作用是互相依存的。在西太平洋,如果同时拥有台湾和琉球,就意味着在这一地区拥有战略先机,譬如二战爆发前的日本和二战后20世纪70 年代之前的美国。如果一方只拥有台湾或琉球,那么则是两强争霸的态势,譬如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和日本。而现在的形势却与历史不同,十分的复杂微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却与中国大陆长期分离。琉球在行政上归日本管理,但美国却在上面部署大量的军事力量。美国和日本利用琉球群岛监视台湾局势,“台独势力”也在借用琉球群岛吸引外援。陈水扁甚至在两岸春节包机的问题上,抛出了绕道琉球群岛单位“国际航线”,此举当然遭到了大陆的断然拒绝。
  台湾和琉球是美国封锁中国大陆链条的关键环节,台湾想尽可能地强化“锁链”的紧密程度,但台湾依然是中国的领土,美日的军事力量只能在琉球群岛与台湾“守望相助”。一旦台湾回到中国,琉球群岛的战略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无论是冲绳岛,还是下地岛,都无法、与台湾相提并论。台湾回归大陆,象征着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彻底崩溃。无论琉球群岛是否还驻有军事力量,美国退守第二岛链将仅仅是个时间问题。台湾与琉球,就是门和锁的关系,如果门都没有了,一把锁还有何用?
  美国看来,琉球群岛就是彻头彻尾的战略工具,是赤裸裸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1000个美国人也不见得有几个能知道这群小岛到底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除了骚扰当地的女学生,驻在那里的美国兵也谈不上对它有多大兴趣。但这并不防碍美国制定国家战略的精英对琉球群岛的青睐。因为它以不到5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却控制监视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海洋,这其中包括了日益崛起的中国、不甘人后的日本、危机四伏的朝鲜半岛和制造麻烦的台湾。
  据说在开罗会议进行期间,罗斯福曾向蒋介石提出归还琉球群岛,但是蒋介石没有接受。有人将此视为蒋介石的重大战略失误。事实上美国人绝不是慷慨大方。它的如意算盘是,即使琉球群岛交还中国,美国照样会驻扎军队。一旦中国政权发生更迭,美国甚至可能以联合国的名义托管琉球,进而推动琉球独立。美国政府对将琉球归还中国持积极态度,认为归还琉球群岛可以“成为对日本的一种推动力,使它在亚洲的稳定和防务上负起更大的责任”。这实际就是在利用日本实现“以亚制亚”的目标。对于琉球群岛,美国就使要把它独特的战略价值发挥到极致。
  日本看琉球群岛的感情更加复杂。因为琉球群岛象征日本走向强国,走向世界霸权的第一步。琉球群岛寄托着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几代精英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现在看来,当初日本对中国采用了分进合击的钳形攻势。北方就是朝鲜半岛方向,而南方就是琉球群岛方向。而日本经过与明朝的战争清楚的认识到,***琉球群岛远比朝鲜半岛容易,因为后者会很容易惊动中国敏感的“国土防卫”神经。这种钳形攻势无疑是成功的,其结果就是中国险些遭受亡国灭种之灾。
  日本虽然输掉了战争,但随着冷战的开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它又一次抓住了机遇。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长达19年之久的高增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日本一直将归还琉球群岛作为对美外交的一项主要议题,也是美日争执的焦点。尽管美方最终归还了琉球群岛,将“施政权”交给了日本,美国仍然可以依照《美日安保条约》在日驻军。
 
该帖子参加了“我突破”活动

 
 不下雨8882007-10-09 14:21:11[发纸条] [加好友] [个人资料]2 楼[回复] [引用] [复制链接]
  今天,丧权辱国、软弱无能………把一个个标签都贴在清政府头上,实则不然。清政府在当时已看到琉球群岛对于中国东海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恶劣的周边形势,清政府已无力回天。琉球群岛的易手标志着台湾的陷落将很难避免。中国只要面临陆上的安全威胁,琉球群岛等海上战略利益就只能往后排。然而当中国要重新走向世界的时候,海洋安全的战略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琉球群岛所在的第一岛链,在战时就有可能成为遏制中国的绳索。
   历史无法回转,解决海上岛链问题对中国的战略威胁,关键还在自身的发展。100年后的今天,中国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新的挑战。
  钓鱼岛列屿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三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6. 5平方公里,位于中国台湾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处。无论从发现占有权、还是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效的《大陆架公约》、《海洋法公约》来看,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都是公认的和无可争辩的。但是近年来,日本一再将铁蹄踏入该岛,无视我国主权,究其原因,日本不但是在积极努力的向政治大国迈进,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钓鱼岛其自身的军事战略意义。以下就从军事地质学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资源丰富。众所周知,当今时代,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加快,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而石油又在现代能源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因此石油资源便成了“香饽饽”,可以说谁占有了大量的石油资源,谁就占有了发展的优先权。据1967年联合国调查发现,钓鱼岛海域蕴藏着800亿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气,有人曾经断定,钓鱼岛附近水域的石油资源使之“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而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面对这种诱惑不能不使之冒险。另外进入90年代,随著《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订,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确立,日本海上扩张意识日益膨胀。而日本实现扩张的策略就是占领岛屿从而获取岛屿拥有的海洋区域,并且根据地质学的成矿理论,中国东部大陆架很有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特别是经过大量的海底地质勘查,发现了春晓油气田后,这一论断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再根据1964年生效的《大陆架公约》和1982年通过的《海洋法公约》的有关条款看,钓鱼岛等岛屿与中国台湾省属于同一地质构造。钓鱼岛与中国台湾、澎湖、舟山群岛同在一个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面上,而与日本辖下的琉球群岛相隔着2000公尺深的海沟。按照国际公认的《大陆架公约》:“同在一个大陆架上之岛屿归该国所有”的原则,我国对全部东海大陆架享有主权,自然也对坐落在大陆架上的钓鱼岛等岛屿享有领土主权。日本将大陆架视为矿物资源的宝库,所以要争取获得控制大陆架的权利。也就是说,只要日本拥有了钓鱼岛,便能与我国“共享”东海的油气资源,这无疑又是对我国资源的又一掠夺。
  第二,钓鱼岛的地域战略十分重要。从军事地质学的角度来看,钓鱼列岛有着鲜为人知的军事价值。钓鱼列岛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在这一串岛屿的中段,我东海方向的正面,正好是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它们加上日本九州岛使我东海海区与太平洋分隔。琉球国曾与我国有2000年的历史渊缘和500年的藩属关系。后者是广泛存在于中国与周边邻国关系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国家形态,在19世纪80年代之前,琉球国一直向中国中央政府呈进贡品。但在1879年,一直企图实现海上南下扩张政策的日本实现了它对琉球的觊觎已久的吞并野心。琉球一失,我台、澎等岛的安全即显危象,完全暴露于日本南下扩张征途的正面。终于,在甲午之战以后,台、澎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虽然二战之后日本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并且无法突破战争罪责给其带来的种种限制。但时至今日,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势力仍然叫嚷“台湾归属未定”。如果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全面复活,日本再次成为世界军事大国,台湾和我国大陆的东部必将首先受到威胁。这样,处在台湾东北90海里,介于琉球群岛和我大陆及台湾省之间的小小钓鱼岛,其潜在的军事价值必定会令世人瞠目。事实上,在今后钓鱼岛的军事价值将会日益突出。在战略意义上,该列岛可以为日本利用,作为日本再次侵略台湾的桥梁或前进基地;也可以成为我保卫国家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   对日本来说,由于它是一个地形狭窄的岛国,防御纵深十分短浅,其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在战争爆发时极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空中与海上的袭击,故日本基本上属于一个无纵深可资防守的国家。在二战后期,日本就已吃过这种国土地形之苦,盟军利用它给日本本土以沉重的打击。因此,从一方面来说日本急欲扩大其军事防御的范围,使其军事力量前出四岛建立前沿,才可对其海上安全予以保证;从另一方面讲,日本占领和控制钓鱼岛可以将其所谓防卫范围从冲绳向西推远300多公里。这正符合日本一些人企图推行海上扩张政策的政治意图。以此日本军队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和台湾省的军事防御实施舰、机的抵进侦察与监视,从而使我方的防御活动陷入被动。同时,正如日本著名军事评论家小山内宏所指出的,钓鱼岛既适合建立电子警戒装置,也可部署导弹。这意味著日本可在此建立一个本土以外的军事基地,而这毫无疑问是针对中国,将造成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威胁的一种结局。可以说,日本方面正是认识到了上述军事价值,所以早在70年代就将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划入其警戒范围,并将钓鱼岛列入了日本的军事控制圈内。   对我国而言,钓鱼列岛处在台湾岛东北最远端,直接与琉球诸岛相对,在地理位置上,它正处于我国大陆与日本冲绳之中,东西各距200海里。其前沿位置不仅对台湾岛的军事防御意义重大,而且对我国东南沿海方向的安全也有重要影响。从国土防卫的角度上讲,岛屿是大陆的前沿,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琉球群岛距离我东部沿海一般仅300-500海里,二战后美国已将它建成美军西太平洋军事“岛屿锁链”的中心环节,美海军一直在冲绳中城湾基地驻扎着包括5个分队的太平洋舰队第一两栖大队。美国一直注视这里是将它作为战争期间进攻远东地区的“桥头堡”,这已经对我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如果钓鱼岛被日本永久霸占,为美日安保体制下迅速发展的日本军事力量得以据此向西扩张,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说其不对我国的安全构成潜在或现实的威胁。从国家利益的长远发展看,大陆与台湾一定会统一。台湾回归祖国之后,台湾海峡对我国国防建设所起的作用将会大大改观,我军将有可能利用台湾岛和台湾海峡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强我国防实力,甚至将其作为中国沿海实施作战的依托,相反,如果日本依托距台湾岛仅120海里的钓鱼岛对海峡进行监视,甚至对我利用海峡进行军事行动实施干扰,将严重削弱海峡军事功能的发挥,也将大大不利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同时也会对我跨出第一岛链的未来海上发展产生更大的制约。就军事战略价值而言,如果日本占领了钓鱼岛,日本的军队可以在岛上设立其海空监控侦察设备以及导弹部署,很容易将我国的台湾和大陆沿海重要港口及空中航道加以封锁。如果日本在钓鱼岛设置雷达,可监控方圆500公里至600公里的海域和空域,其范围可达台湾大部,大陆沿岸的厦门、福州、温州、宁波、上海等大片地区,我军的一举一动都将被日本及时掌握。同时,占领钓鱼岛可使日本势力范围向西南延伸,并可对台湾海峡附近海域的主要航道实行监控。这样,钓鱼岛海域就成了日本赖以生存的中东石油能源供给线上最西南端的一个据点。如果日本在此建立军事基地或部署重型武器,则无异于在我国的家门口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同时也锁死了我国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就等于扼杀了我们的咽喉一样!因此,钓鱼岛列岛又被称为是我国的第一岛链。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钓鱼岛的战略价值是重大的,它不仅在于岛屿本身7平方公里的主权标志,更在于其潜在的经济与军事价值。
   钓鱼岛在地图上是一个难以标出的小点,而日本非要对这块远离其本岛、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垂涎三尺,无非是看中了其庞大海域以及此海域内包括海底石油、矿产等海洋资源和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以及未来潜在的战略意义等。因此,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更为了维护我国的主权及保障以后的长足发展,我们必须要誓死捍卫钓鱼岛。
  美国曾考虑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 被蒋介石拒绝
蒋介石想借助开罗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进入反攻阶段,随着意大利的无条件投降,纳粹德国的覆灭已成为时间问题,对日作战开始成为同盟国的作战重心。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召开由美、英、中、苏四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以加强反法西斯联盟,协同对日作战。
  由于蒋介石一向对苏联不友好,斯大林反对将中国列为四大强国,加上又瞧不起蒋介石,不愿与蒋会面,故对罗斯福的倡议迟迟未予答复。斯大林的态度和想法,使罗斯福颇感意外。
  考虑到斯大林与蒋介石的矛盾,罗斯福决定将四巨头会议分两次开,即先在埃及开罗开中、美、英首脑会议,然后再在伊朗德黑兰开美、英、苏首脑会议。这一想法得到中、英两国的赞同。
  1943年11月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告知他在两三天内去北非,请蒋介石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与他在开罗会晤,希望蒋介石11月22日抵达开罗。蒋介石接到电报后,认为这是一个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中国国家利益的好机会,于是要求手下官员拟订会谈方案。其中涉及中国政治方面的方案包括:战后将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交还中国,并无偿接收南满铁路与中东铁路等。蒋介石对这个方案甚为满意。11月18日上午,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以及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美国在华军事将领史迪威和陈纳德等20余人,从重庆白市驿军用机场分乘两架飞机飞往埃及。
  建议中美共管,蒋介石一拒琉球
  开罗会议于1943年11月22日—26日召开,其间蒋介石与罗斯福会谈了4次。11月23日晚,蒋介石带王宠惠与罗斯福单独会谈,在谈到剥夺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岛屿时,罗斯福想到了琉球群岛。他对蒋介石说:“琉球系许多岛屿组成的弧形群岛,日本当年是用不正当手段抢夺该群岛的,也应予以剥夺。我考虑琉球在地理位置上离贵国很近,历史上与贵国有很紧密的关系,贵国如想得到琉球群岛,可以交给贵国管理。”
  罗斯福突然提出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大大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不知该如何回答。过了老半天,他才对罗斯福说:“我觉得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占领,然后国际托管给中美共同管理为好。”蒋介石这么一说,罗斯福觉得蒋介石不想要琉球群岛,故未再往下说。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包括先岛诸岛、冲绳诸岛、奄美诸岛、土噶喇列岛、大隅诸岛等岛屿,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12世纪琉球群岛上出现了中山、山南、山北3个小王国,公元1372年开始向中国明朝进贡,国王分别受明朝册封,官民与明朝往来十分频繁。此后,该群岛又形成了统一的琉球王国,但仍向中国封建统治者朝贡。1609年,日本萨摩藩诸侯岛津氏用武力征服琉球。此后,琉球王虽向明朝与萨摩藩同时进贡,但国王仍受中国册封,而且一直延续到清朝。琉球国王一直受中国册封,在交往中又偏重中国,日本统治者对此极其不满,十分担心琉球归并于中国。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未与中国商量,强行废琉球王国为琉球藩。1879年,日本又强行吞并琉球藩设置冲绳县。
  日本对琉球的强行侵占,曾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琉球人民也曾用各种方式进行过反抗,但都失败了。琉球群岛系中国的东大门,历史上又与中国关系密切。罗斯福想把日本用武力侵占的琉球群岛交给中国,自然有他的考虑,但由于蒋介石的犹豫态度,罗斯福第一次提出的这一建议没有成功。
  惧怕日本,蒋介石二拒琉球
  11月 25日,蒋介石与罗斯福再次会谈时,又谈到了琉球群岛。罗斯福说:“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
  蒋介石见罗斯福又提到这个问题,想到琉球被日本占领了多年,在国内草拟的谈判方案又不含琉球问题,变得十分犹豫。罗斯福见蒋介石半天不作声,以为他没有听清楚,又补了一句:“贵国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战争结束了,就将琉球群岛交给贵国。”蒋介石犹豫再三,最后答复道:“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罗斯福心里明白了:蒋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群岛。蒋介石对琉球的态度,让罗斯福感到不可思议。
  自此以后,罗斯福及美方的其他人员在蒋介石面前再也不提琉球的事了。
  蒋介石当时为何不要琉球群岛呢?据后来跟随蒋介石到开罗的国民党官吏们分析,他去开罗,主要是争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没有争琉球的方案,蒋介石认为能将东北、台湾及澎湖争回来就足够了。另一个原因是日本是亚洲强国,蒋介石怕中国得到琉球后,日本日后找中国扯皮,中日两国再结新怨。
  由于蒋介石坚持不要琉球群岛,故《开罗宣言》在写到日本应归还中国的领土时,只提到“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只字未提琉球群岛。
  蒋介石严防消息泄露
  开罗会议结束后,蒋介石才回过味来,开始后悔没有接收琉球群岛。蒋介石觉得这件事说出去有损他的形象,于是叮嘱王宠惠说:“罗斯福要把琉球交给我们的问题,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再不要往外说了。如果有人问此事,就说我们没有条约、根据,提不出理由。”尽管蒋介石对王宠惠千叮咛万嘱咐,但王宠惠回到重庆后,还是向极少数关系密切的国民党要员透露了罗斯福要将琉球群岛划入中国的事。此事在国民党高层传开后,许多人跑去找王宠惠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王宠惠怕事情搞大了难以收场,再也不敢讲出实情。此后,国民党的文件、档案、杂志、图书一提到琉球问题时,都说因无根据,故中国在开罗会议上未提琉球群岛的问题。
  1945年3月26日,美军发起冲绳战役,并在3个月后占领了琉球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改变了对中日两国的态度,开始扶植日本为其亚洲战略服务,美国在琉球群岛问题上的立场也发生了重大改变。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完全主权。1972年,美国将琉球诸岛交给日本。随后,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群岛。
  1962年3月19日,台湾《联合报》记者司马桑敦得知美国政府马上要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时,心中很不舒服,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指责国民党政府在开罗会议上太马虎,不提琉球问题,以致本该归中国的琉球落入日本之手,使中国的东部海防被撕开一道大裂口。司马桑敦和台湾群众当时还不知道,不是蒋介石马虎没提琉球的问题,而是蒋介石执意不要琉球,而且连拒了两次。
  司马桑敦的文章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注意,为了使此事不至扩大,蒋介石亲自出面辩解。他在一次国民党的高层会议上说:“实际上,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上地位不同。我们当时(开罗会议)认为琉球是我东海的屏障,军事重要性较大。我们同意,应由中美两国经过联合国之委托程序,实行共管,又以为此非当时紧急之事,故曾表示将来再说。”罗斯福两送琉球群岛被他拒绝的事,他却一字未提。
  蒋介石不要琉球群岛,日本深受其益,美国也获得了大利。今天这一地区复杂的政治军事态势,以及各种资源的纠纷,都是在这次安排的大框架下产生的。
 
 不下雨8882007-10-09 14:22:30[发纸条] [加好友] [个人资料]3 楼[回复] [引用] [复制链接]
  今天,丧权辱国、软弱无能………把一个个标签都贴在清政府头上,实则不然。清政府在当时已看到琉球群岛对于中国东海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恶劣的周边形势,清政府已无力回天。琉球群岛的易手标志着台湾的陷落将很难避免。中国只要面临陆上的安全威胁,琉球群岛等海上战略利益就只能往后排。然而当中国要重新走向世界的时候,海洋安全的战略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琉球群岛所在的第一岛链,在战时就有可能成为遏制中国的绳索。
   历史无法回转,解决海上岛链问题对中国的战略威胁,关键还在自身的发展。100年后的今天,中国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新的挑战。
  钓鱼岛列屿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三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6. 5平方公里,位于中国台湾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处。无论从发现占有权、还是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效的《大陆架公约》、《海洋法公约》来看,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都是公认的和无可争辩的。但是近年来,日本一再将铁蹄踏入该岛,无视我国主权,究其原因,日本不但是在积极努力的向政治大国迈进,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钓鱼岛其自身的军事战略意义。以下就从军事地质学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资源丰富。众所周知,当今时代,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加快,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而石油又在现代能源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因此石油资源便成了“香饽饽”,可以说谁占有了大量的石油资源,谁就占有了发展的优先权。据1967年联合国调查发现,钓鱼岛海域蕴藏着800亿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气,有人曾经断定,钓鱼岛附近水域的石油资源使之“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而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面对这种诱惑不能不使之冒险。另外进入90年代,随著《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订,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确立,日本海上扩张意识日益膨胀。而日本实现扩张的策略就是占领岛屿从而获取岛屿拥有的海洋区域,并且根据地质学的成矿理论,中国东部大陆架很有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特别是经过大量的海底地质勘查,发现了春晓油气田后,这一论断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再根据1964年生效的《大陆架公约》和1982年通过的《海洋法公约》的有关条款看,钓鱼岛等岛屿与中国台湾省属于同一地质构造。钓鱼岛与中国台湾、澎湖、舟山群岛同在一个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面上,而与日本辖下的琉球群岛相隔着2000公尺深的海沟。按照国际公认的《大陆架公约》:“同在一个大陆架上之岛屿归该国所有”的原则,我国对全部东海大陆架享有主权,自然也对坐落在大陆架上的钓鱼岛等岛屿享有领土主权。日本将大陆架视为矿物资源的宝库,所以要争取获得控制大陆架的权利。也就是说,只要日本拥有了钓鱼岛,便能与我国“共享”东海的油气资源,这无疑又是对我国资源的又一掠夺。
  第二,钓鱼岛的地域战略十分重要。从军事地质学的角度来看,钓鱼列岛有着鲜为人知的军事价值。钓鱼列岛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在这一串岛屿的中段,我东海方向的正面,正好是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它们加上日本九州岛使我东海海区与太平洋分隔。琉球国曾与我国有2000年的历史渊缘和500年的藩属关系。后者是广泛存在于中国与周边邻国关系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国家形态,在19世纪80年代之前,琉球国一直向中国中央政府呈进贡品。但在1879年,一直企图实现海上南下扩张政策的日本实现了它对琉球的觊觎已久的吞并野心。琉球一失,我台、澎等岛的安全即显危象,完全暴露于日本南下扩张征途的正面。终于,在甲午之战以后,台、澎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虽然二战之后日本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并且无法突破战争罪责给其带来的种种限制。但时至今日,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势力仍然叫嚷“台湾归属未定”。如果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全面复活,日本再次成为世界军事大国,台湾和我国大陆的东部必将首先受到威胁。这样,处在台湾东北90海里,介于琉球群岛和我大陆及台湾省之间的小小钓鱼岛,其潜在的军事价值必定会令世人瞠目。事实上,在今后钓鱼岛的军事价值将会日益突出。在战略意义上,该列岛可以为日本利用,作为日本再次侵略台湾的桥梁或前进基地;也可以成为我保卫国家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   对日本来说,由于它是一个地形狭窄的岛国,防御纵深十分短浅,其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在战争爆发时极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空中与海上的袭击,故日本基本上属于一个无纵深可资防守的国家。在二战后期,日本就已吃过这种国土地形之苦,盟军利用它给日本本土以沉重的打击。因此,从一方面来说日本急欲扩大其军事防御的范围,使其军事力量前出四岛建立前沿,才可对其海上安全予以保证;从另一方面讲,日本占领和控制钓鱼岛可以将其所谓防卫范围从冲绳向西推远300多公里。这正符合日本一些人企图推行海上扩张政策的政治意图。以此日本军队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和台湾省的军事防御实施舰、机的抵进侦察与监视,从而使我方的防御活动陷入被动。同时,正如日本著名军事评论家小山内宏所指出的,钓鱼岛既适合建立电子警戒装置,也可部署导弹。这意味著日本可在此建立一个本土以外的军事基地,而这毫无疑问是针对中国,将造成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威胁的一种结局。可以说,日本方面正是认识到了上述军事价值,所以早在70年代就将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划入其警戒范围,并将钓鱼岛列入了日本的军事控制圈内。   对我国而言,钓鱼列岛处在台湾岛东北最远端,直接与琉球诸岛相对,在地理位置上,它正处于我国大陆与日本冲绳之中,东西各距200海里。其前沿位置不仅对台湾岛的军事防御意义重大,而且对我国东南沿海方向的安全也有重要影响。从国土防卫的角度上讲,岛屿是大陆的前沿,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琉球群岛距离我东部沿海一般仅300-500海里,二战后美国已将它建成美军西太平洋军事“岛屿锁链”的中心环节,美海军一直在冲绳中城湾基地驻扎着包括5个分队的太平洋舰队第一两栖大队。美国一直注视这里是将它作为战争期间进攻远东地区的“桥头堡”,这已经对我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如果钓鱼岛被日本永久霸占,为美日安保体制下迅速发展的日本军事力量得以据此向西扩张,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说其不对我国的安全构成潜在或现实的威胁。从国家利益的长远发展看,大陆与台湾一定会统一。台湾回归祖国之后,台湾海峡对我国国防建设所起的作用将会大大改观,我军将有可能利用台湾岛和台湾海峡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强我国防实力,甚至将其作为中国沿海实施作战的依托,相反,如果日本依托距台湾岛仅120海里的钓鱼岛对海峡进行监视,甚至对我利用海峡进行军事行动实施干扰,将严重削弱海峡军事功能的发挥,也将大大不利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同时也会对我跨出第一岛链的未来海上发展产生更大的制约。就军事战略价值而言,如果日本占领了钓鱼岛,日本的军队可以在岛上设立其海空监控侦察设备以及导弹部署,很容易将我国的台湾和大陆沿海重要港口及空中航道加以封锁。如果日本在钓鱼岛设置雷达,可监控方圆500公里至600公里的海域和空域,其范围可达台湾大部,大陆沿岸的厦门、福州、温州、宁波、上海等大片地区,我军的一举一动都将被日本及时掌握。同时,占领钓鱼岛可使日本势力范围向西南延伸,并可对台湾海峡附近海域的主要航道实行监控。这样,钓鱼岛海域就成了日本赖以生存的中东石油能源供给线上最西南端的一个据点。如果日本在此建立军事基地或部署重型武器,则无异于在我国的家门口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同时也锁死了我国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就等于扼杀了我们的咽喉一样!因此,钓鱼岛列岛又被称为是我国的第一岛链。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钓鱼岛的战略价值是重大的,它不仅在于岛屿本身7平方公里的主权标志,更在于其潜在的经济与军事价值。


  钓鱼岛在地图上是一个难以标出的小点,而日本非要对这块远离其本岛、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垂涎三尺,无非是看中了其庞大海域以及此海域内包括海底石油、矿产等海洋资源和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以及未来潜在的战略意义等。因此,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更为了维护我国的主权及保障以后的长足发展,我们必须要誓死捍卫钓鱼岛。
  美国曾考虑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 被蒋介石拒绝
蒋介石想借助开罗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进入反攻阶段,随着意大利的无条件投降,纳粹德国的覆灭已成为时间问题,对日作战开始成为同盟国的作战重心。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召开由美、英、中、苏四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以加强反法西斯联盟,协同对日作战。
  由于蒋介石一向对苏联不友好,斯大林反对将中国列为四大强国,加上又瞧不起蒋介石,不愿与蒋会面,故对罗斯福的倡议迟迟未予答复。斯大林的态度和想法,使罗斯福颇感意外。
  考虑到斯大林与蒋介石的矛盾,罗斯福决定将四巨头会议分两次开,即先在埃及开罗开中、美、英首脑会议,然后再在伊朗德黑兰开美、英、苏首脑会议。这一想法得到中、英两国的赞同。
  1943年11月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告知他在两三天内去北非,请蒋介石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与他在开罗会晤,希望蒋介石11月22日抵达开罗。蒋介石接到电报后,认为这是一个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中国国家利益的好机会,于是要求手下官员拟订会谈方案。其中涉及中国政治方面的方案包括:战后将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交还中国,并无偿接收南满铁路与中东铁路等。蒋介石对这个方案甚为满意。11月18日上午,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以及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美国在华军事将领史迪威和陈纳德等20余人,从重庆白市驿军用机场分乘两架飞机飞往埃及。
  建议中美共管,蒋介石一拒琉球
  开罗会议于1943年11月22日—26日召开,其间蒋介石与罗斯福会谈了4次。11月23日晚,蒋介石带王宠惠与罗斯福单独会谈,在谈到剥夺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岛屿时,罗斯福想到了琉球群岛。他对蒋介石说:“琉球系许多岛屿组成的弧形群岛,日本当年是用不正当手段抢夺该群岛的,也应予以剥夺。我考虑琉球在地理位置上离贵国很近,历史上与贵国有很紧密的关系,贵国如想得到琉球群岛,可以交给贵国管理。”
  罗斯福突然提出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大大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不知该如何回答。过了老半天,他才对罗斯福说:“我觉得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占领,然后国际托管给中美共同管理为好。”蒋介石这么一说,罗斯福觉得蒋介石不想要琉球群岛,故未再往下说。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包括先岛诸岛、冲绳诸岛、奄美诸岛、土噶喇列岛、大隅诸岛等岛屿,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12世纪琉球群岛上出现了中山、山南、山北3个小王国,公元1372年开始向中国明朝进贡,国王分别受明朝册封,官民与明朝往来十分频繁。此后,该群岛又形成了统一的琉球王国,但仍向中国封建统治者朝贡。1609年,日本萨摩藩诸侯岛津氏用武力征服琉球。此后,琉球王虽向明朝与萨摩藩同时进贡,但国王仍受中国册封,而且一直延续到清朝。琉球国王一直受中国册封,在交往中又偏重中国,日本统治者对此极其不满,十分担心琉球归并于中国。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未与中国商量,强行废琉球王国为琉球藩。1879年,日本又强行吞并琉球藩设置冲绳县。  日本对琉球的强行侵占,曾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琉球人民也曾用各种方式进行过反抗,但都失败了。琉球群岛系中国的东大门,历史上又与中国关系密切。罗斯福想把日本用武力侵占的琉球群岛交给中国,自然有他的考虑,但由于蒋介石的犹豫态度,罗斯福第一次提出的这一建议没有成功。
  惧怕日本,蒋介石二拒琉球
  11月 25日,蒋介石与罗斯福再次会谈时,又谈到了琉球群岛。罗斯福说:“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
  蒋介石见罗斯福又提到这个问题,想到琉球被日本占领了多年,在国内草拟的谈判方案又不含琉球问题,变得十分犹豫。罗斯福见蒋介石半天不作声,以为他没有听清楚,又补了一句:“贵国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战争结束了,就将琉球群岛交给贵国。”蒋介石犹豫再三,最后答复道:“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罗斯福心里明白了:蒋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群岛。蒋介石对琉球的态度,让罗斯福感到不可思议。
  自此以后,罗斯福及美方的其他人员在蒋介石面前再也不提琉球的事了。
  蒋介石当时为何不要琉球群岛呢?据后来跟随蒋介石到开罗的国民党官吏们分析,他去开罗,主要是争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没有争琉球的方案,蒋介石认为能将东北、台湾及澎湖争回来就足够了。另一个原因是日本是亚洲强国,蒋介石怕中国得到琉球后,日本日后找中国扯皮,中日两国再结新怨。
  由于蒋介石坚持不要琉球群岛,故《开罗宣言》在写到日本应归还中国的领土时,只提到“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只字未提琉球群岛。
  蒋介石严防消息泄露
  开罗会议结束后,蒋介石才回过味来,开始后悔没有接收琉球群岛。蒋介石觉得这件事说出去有损他的形象,于是叮嘱王宠惠说:“罗斯福要把琉球交给我们的问题,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再不要往外说了。如果有人问此事,就说我们没有条约、根据,提不出理由。”尽管蒋介石对王宠惠千叮咛万嘱咐,但王宠惠回到重庆后,还是向极少数关系密切的国民党要员透露了罗斯福要将琉球群岛划入中国的事。此事在国民党高层传开后,许多人跑去找王宠惠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王宠惠怕事情搞大了难以收场,再也不敢讲出实情。此后,国民党的文件、档案、杂志、图书一提到琉球问题时,都说因无根据,故中国在开罗会议上未提琉球群岛的问题。
  1945年3月26日,美军发起冲绳战役,并在3个月后占领了琉球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改变了对中日两国的态度,开始扶植日本为其亚洲战略服务,美国在琉球群岛问题上的立场也发生了重大改变。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完全主权。1972年,美国将琉球诸岛交给日本。随后,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群岛。
  1962年3月19日,台湾《联合报》记者司马桑敦得知美国政府马上要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时,心中很不舒服,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指责国民党政府在开罗会议上太马虎,不提琉球问题,以致本该归中国的琉球落入日本之手,使中国的东部海防被撕开一道大裂口。司马桑敦和台湾群众当时还不知道,不是蒋介石马虎没提琉球的问题,而是蒋介石执意不要琉球,而且连拒了两次。
  司马桑敦的文章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注意,为了使此事不至扩大,蒋介石亲自出面辩解。他在一次国民党的高层会议上说:“实际上,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上地位不同。我们当时(开罗会议)认为琉球是我东海的屏障,军事重要性较大。我们同意,应由中美两国经过联合国之委托程序,实行共管,又以为此非当时紧急之事,故曾表示将来再说。”罗斯福两送琉球群岛被他拒绝的事,他却一字未提。
  蒋介石不要琉球群岛,日本深受其益,美国也获得了大利。今天这一地区复杂的政治军事态势,以及各种资源的纠纷,都是在这次安排的大框架下产生的。
 
 

    琉球近可威慑中国,远可控制日本,更是套在日本头上的紧箍咒,可以制约未来日本叫板美国的可能性.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愤青”是社会不满者,他(她)们看不惯社会的黑暗,要高呼。

“愤青”是社会的爱国者,他们会在社会的任何一场革命中挺身而出。

“愤青”是社会进步的初始推动力量,但不是主导力量。

“愤青”=“热血青年”、“进步学生”。
   
中国如没有“愤青”的“愤怒”,那就不会产生“五四”运动以及以后的种种运动。

现在世界上许多别有用心的国家以及想让中国分裂的人,利用“愤青”的热情,拼命污蔑中国的建设,污蔑中国的制度,拼命鼓吹他们所谓的“民主”,妄想使中国变成前苏联,使得中国分裂,这要引人深思,(台独就是他们用所谓的民主进攻我们的武器)。

看看美国未经联合国的同意而***伊拉克,且以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民主”国家为借口,这就是西方所谓的“民主”、“人权”真相。
 
中国现在的确有许多让“愤青”愤怒的地方,但别忘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30年,现在中国不是在逐渐进步吗?中国的伟大成就不是让世界各国都仰慕吗?
 
看看台湾的“民主”,不是让台湾人民相互对立、相互仇恨吗?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民主”?台湾的“民主”是伪民主,但被台独分子包装成“民主”,这好比一个美丽的盒子里包装一块“臭肉”,难道我们需要这块“臭肉”?
 
中华民族的振兴,靠我们每个中国人,中国领土的完整,也靠我们每个中国人,(其中包括台湾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人种的中国人)。

我们应当把台湾人民与闹分裂的台独分子区分开。
 
中华民族需要“愤青”,但更需要理性的“愤青”。
                        (热血男人765432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