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培養太多研究生 缺乏所需人才

中國培養太多研究生 缺乏所需人才
   來源:國際在線  日期: 2006-11-16
  李開復14日在博客撰文爲中國高等教育獻策,在題爲《給中國高校的一封信》的文章中,李開復認爲高校不能過度擴招和產業化,高校培養了過多的碩士博士,不符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中國高校“不能很好地培養‘21世紀需要的人才’”。
  學生和高校都應慎對研究生教育
  李開復認爲與歐美一流高校相比,中國高校的總體教學質量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國高校培養了太多的碩士、博士。
  “如果盲目“考研”的現象過於普遍,高校科研的質量就勢必會受到影響,與其培養出許多不合格的研究者,還不如讓這些人在本科打好基礎後就直接投入具體的實踐工作。”
  他批判一些學校“求大求全”的心態,培養了過多不合格的“研究者”,技工、服務人員“嚴重不足”,他提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和職業專科學校 之間的比例應保持在1:20:40左右,“70年代時,我們常常因爲看到天才被送入工廠或農村而扼腕嘆息,但今天,我們更該擔心那些能力有限,卻進入二流 學校讀了個無法爲社會創造價值的碩士、博士,白白浪費了時間和資源的學生。”
  李開復同時認爲學校可以對它提供的教育“適當地收費”,但應該杜絕高校片面追求經濟收益傷害學生、傷害教育。
  高校只是在培養“20世紀需要的人才”
  李開復認爲中國高校仍然停留在培養“20世紀需要的人才”,而更多企業需要的是“21世紀需要的人才”,他概括了20世紀人才的特點,包括勤奮好學、專注於創新、專才、智商、個人能力、選擇熱門的工作、紀律和謹慎。
  根據自己的經歷,李開復提出所謂“21世紀需要的人才”應具備的7個特點,包括融會貫通、創新與實踐相結合、跨領域的綜合性人才、智商情商靈商 兼高、溝通與合作、從事熱愛的工作和積極樂觀。李開復認爲提供21世紀需要的人才是“客戶的需求”,能根本上緩解就業的結構性失衡。
  分析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後,李開復對中國高校提出避免過分擴招和過分產業化、減少研究型大學增加職業學院、允許學生根據愛好自主選擇專業等9點意見。
  丁鋼:中國的研究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新民網就此採訪了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著名教育學家丁鋼教授,丁鋼明確表示不贊同李開復的說法,認爲他“可能不瞭解中國國情”。丁鋼 認爲“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和職業專科學校之間的比例應保持在1:20:40”的說法缺乏判斷依據,而將“研究生”等同於“研究者”則是“理解上的偏 差”。
  據丁鋼教授介紹,比起中國13億的人口基數來說,中國研究生的比例低於國外很多國家。現在中國高等教育學位制度的一個方向是越來越注重應用和專 業學位,可以培養出更多的高級技工、高級服務者,不存在因爲培養研究生使技工、服務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只有一部分研究生最終成爲“研究者”,也可以成爲 “高級技工”,授予應用和專業學位的研究生不僅可以緩解技工的不足,還將提高“灰領”階層的素質。
  丁鋼教授同時強調了研究生教育的“社會調節器”功能,他認爲研究生教育可以緩衝愈發嚴重的就業壓力,國外一些失業嚴重的國家,研究生比例就會增 加。爲什麼有人會認爲研究生過剩,可能與研究生在一些大城市的“冷遇”有關,但從全國來看,非常多的地區和行業仍然非常需要研究生。
  李開復簡介:
  李開復,現爲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於臺灣。1972-1979年在美國田納西州就讀初中、 高中,1979年考入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計算機系,1983-1988年5年時間於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畢業,之後在計算機系任助理教 授。1998進入美國微軟公司先後擔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自然互動部全球副總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