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政務雲的未來前景

     今天到客戶那拜訪時候聊到政務雲的話題,聊了很久,得到一些感悟在這裏寫下來,希望國內的網絡行業越走越好,越走越遠。


     政務雲的概念一提出來,說實話對我們乙方尤其是系統集成商影響很大,國內大多數的集成商客戶羣體居政府行業的多,其中的緣由就不做過多闡述;

     政務雲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現在國內並沒有任何先例,本來我對政務雲的理解僅限於IDC一樣的概念,把設備租用給客戶,把資源統一利用,整合資源節省能源避免浪費這樣一個概念;但是往深入想一想,其實首先政務雲的提出首先就解決了一個技術難題;業內都流傳一個說法:政府行業的技術人員都屬三流人才(別怪我說的太直白),很多政府做了信息化建設之後,只是單純的把設備上架,並沒有對設備做更多的安全策略,相當於就只是一個擺設,舉個栗子:客戶A上了一臺IPS,自從上架之後策略都只是審計作用,並沒有做阻斷,策略也都是出廠時工程師做的基本策略,進一步對於內部的應用系統根本沒有起到根本起到針對性;導致這臺IPS從頭到尾都只是在機房做擺設;領導過來視察時候告訴領導“你看,我們有IPS,安全措施做的非常到位,根本不用擔心任何***,balabala...”領導聽完也點頭表示很認同;

     而政務雲一旦普及,首先政務雲這塊必然需要一定的技術人才來做安全管理,這類人才正是很多單位所不具備的,從技術角度而言,正是因爲有了這麼一批技術人才,才能更好的發揮安全設備的作用,物盡其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縣級市的技術困擾;

     第二個問題,政務雲的概念其實是基於虛擬化的概念提出的,那虛擬化技術最大的優勢是什麼?省錢!(毫無疑問吧)解決資源浪費、重複建設、資源整合,這幾點是最顯而易見的;換成十年前,每當要上架一套應用系統,首先你得購買一臺服務器(採購審批流程的效率你們都懂的),再安裝基礎平臺,接着上應用系統調試,最後開始正式投入使用;這個過程快的可能一個月就能完成,慢的,兩三年都不算誇張(算上開發);而虛擬化技術呢,你需要什麼樣的硬件環境,你告訴我,我直接劃資源給你;更簡單的,直接劃個應用平臺給你(應用虛擬化),你只管上你的應用系統就行了,前面基礎建設的時間都不用幾個小時;再一個,基礎建設整合到了一塊,能源方面就省了很多,最直觀的就是供電壓力;扯遠了,說這些只是想告訴大家,政務雲其實本身就是建立一個資源池,客戶把需求告訴政務雲,政務雲直接把資源租用給你,至於後面,你想怎麼玩隨你;

     第三,也就是我最想說的一點;前面提到了政務雲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縣級市的技術人才壓力,減輕了相關部門的技術壓力;但是這樣又會出現一個問題:誰來做這塊的技術支撐?運營商?廠商?不會!這些單位都無法提供如此龐當的技術支撐;首先成本就是一個老大難,他們來提供技術支撐,那原有的業務如何運行?運營商原先的通訊服務誰來做?廠商的技術售後誰來做?讓他們再擴大技術人才?不可能,誰都不會去做這個賠本買賣;So,服務外包商這時候要登臺了,是的,就是外包商;

     這個行業存在其實在前幾年還是不被業內人士看好的,收入不高,待遇差,工作累,壓力大…而且對技術人才的要求偏高,任何技術都要“略懂、略懂”;什麼都要懂,什麼都不精;所以在前幾年這個行業基本處於底層;但現在情況或許會有改變,一旦政務雲開始正式投入運行,外包商的機會就來了,他們有大量的技術人力,可以減輕運營商、廠商的壓力;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這些技術人才的技術能力如何?一旦所有系統被整合,所有資源數據被統一管理,手上沒點功夫誰敢出來挑這個重擔?出了問題誰負責?所以啊,將來外包商的技術力量要求會越來越高,該行業的社會地位也會慢慢被提升;

     我個人一直認爲去外包商工作,尤其是畢業生,能學到的東西的確非常多,但在前幾年,並不適合在這個行業長期幹下去,但現在看來,技術宅們或許能看到曙光了,或許終生做技術不再會是一個夢想,或許未來CCNP、VCP、OCP都會成爲最低門檻。

     這篇文章本來寫隨便寫,並沒有涉及到任何技術性話題,當然上面所有的內容都是交流後有感而發,所有觀點僅代表個人想法及對未來的憧憬。

     有涉及到任何敏感信息請告知,我會做適當刪減,大牛勿噴,看過就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