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羣體智慧

   羣體智慧起源於在不同意見討論決策型式,包括細菌、動物、人類與電腦。羣體智慧的研究可能會考慮包括社會學科、計算機科學與羣衆的行爲,它是一門由夸克到細菌、植物、動物到人類社會等羣體行爲的研究。


羣體智慧

   羣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是由Peter Russell(1983),Tom Atlee (1993), Howard Bloom (1995), Francis Heylighen (1995), Douglas Engelbart, Cliff Joslyn, Ron Dembo, Gottfried Mayer-Kress (2003)與其他理論家共同描述,是由許多的個體合作與競爭中所顯現出來的智慧,它看似有自己的思想。


集體智慧

   集體智慧是一種共享的或者羣體的智能,它是從許多個體的合作與競爭中涌現出來的。集體智慧在細菌、動物、人類以及計算機網絡中形成,並以多種形式的協商一致的決策模式出現。對於集體智慧的研究,實際上可以被認爲是一個屬於社會學、商業、計算機科學、大衆傳媒和大衆行爲的分支學科——研究從夸克層次到細菌、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社會層次的羣體行爲的一個領域。這個概念也經常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它被當作爲聯結物種和生化人的心靈感應。


集體智慧的網絡化

   集體智慧(CI)也可以定義爲某種形式的網絡化,即互聯網,它是由通信技術的進步而引發的。Web 2.0 實現了交互性,因而用戶可以發佈自己的內容。集體智慧憑藉這一點來提高現有知識的社會共享。Henry Jenkins,一個在新媒體和媒體融合領域的主要理論家,依照他的學說,集體智慧可以歸因於媒體融合以及共享文化[1]。集體智慧不僅僅是所有文化在信息數量上的貢獻,同時,它也是質量上的貢獻。
   一個CI的先驅,George Pór,他將集體智慧定義爲“通過分化與整合、競爭與協作的創新機制,人類社區朝更高的秩序複雜性以及和諧方向演化的能力”[2]。湯姆·阿特利和George Pór說明“集體智慧還包括實現單一的關注點以及標準的衡量尺度,以提供適當的行動門檻”。他們的方法植根於科學界的隱喻。

   列維和de Kerckhove從大衆傳播的思考方法來考慮CI,集中網絡信息及通信技術的能力去提高社區知識庫。他們認爲,這些通訊工具可以使人類既方便又快速地進行互動、分享與合作(Flew 2008)。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和廣泛使用,對於那些以社區爲基礎的論壇,例如維基百科,爲它們做貢獻的機會大於以往任何時候。通過對數據庫的集體訪問,以及允許他們 “利用蜂巢”,這些計算機網絡給與參與用戶存儲和檢索知識的機會(Raymond 1998; Herz 2005 in Flew 2008)。對於人和計算機所組成的羣體,在麻省理工學院集體智慧研究中心(MIT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人員,他們研究和探索這些羣體所具有的集體智慧。


集體智慧中的常用算法


貝葉斯分類器

決策樹分類器

神經網絡

k-最近鄰

優化技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