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id參數註解

編輯squid.conf
-------------------------------------------------
vi /usr/local/etc/squid.conf
http_port 80 --瀏覽器連接proxy時使用的端口
cache_effective_user nobody --
cache_effective_group nobody
cache_mem 512 MB --設定squid用多少內存來緩存,新手建議設定爲物理RAM的1/3
maximum_object_size_in_memory 10MB
memory_replacement_policy lru
#替換機制 (lru叫做 最近不常用的單元 unit一般就是常說的object 也就是當cache中的內容比如內存或硬盤達到上限時的 那麼就需要進行數據的換進和換出工作
cache_dir ufs /usr/local/squid/cache 8000 32 128
max_open_disk_fds 0 --爲避免磁盤速度造成的瓶頸而可選擇性忽略在磁盤上的緩存,0表示無限制。
maximum_object_size 200MB --單頁面最大大小
pid_filename /usr/local/squid/var/logs/squid.pid
cache_swap_low 90 --/usr/local/squid/cache可以有多大,也就是指可以在硬碟中存放多少MB的東西.
   
cache_swap_high 95
cache_store_log none --
這個log 檔通常沒用,可以不要它.請在目錄位置改為none.
  #cache_store_log /usr/local/squid/logs/store.log
  cache_store_log none
http_access allow all


----------------------------------------
cache_dir
cache_dir scheme directory size L1 L2 [options]
scheme
可以從編譯參數—enable-storeio=LIST 中指定,默認爲ufs。其他有:aufs, diskd,  coss, null
directory
緩存目錄,建議將一個緩寸目錄放在單獨的分區中,另外最好放在一個單獨的物理磁盤來使用。
size
沒有上限,一般建議是整個分區的90%以下,因爲還有10%要給swap.state和一些臨時文件使用。
下限可以自己測試,先設一個比較小的值,比如100M,並且設置可以用滿,等待一週,如果分區滿了,那麼你就要適當的調大。
Inodes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標準,如果inode用完的話,就算磁盤空間還有很多空餘也是浪費。
可以通過df -ik來察看,另外一些創建文件系統的命令(newfs,mkfs)也有相應的參數,一般是-i。
L1 and L2:
Squid會建立2級目錄樹在緩存目錄。L1指定第一層,L2指定第二層各是多少目錄數。默認爲16和256。真正的緩存目錄放在二級目錄下,並且數據存 放是按次序的,Squid有一套算法storeUfsDirFullPath( )實現一組頁面的數據存儲在相同的二級目錄中。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數據都是按順序一個目錄一個目錄存放下去的。
Options: (read-only max-size)
read-only:用在當你將緩存目錄下面的內容移動到其他硬盤上,並且還需要這些數據的時候。如果不加read-only,Squid的hit率會急劇下降。等運行一段時間後再去掉這個選項即可。
max-size:指定最大緩存的數據大小。單位是字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