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商業報道:中國諮詢業徹底調查——洋巨頭侃中國諮詢

2004-10-10 網易商業報道

業務集成諮詢對中國尤其重要


黃輝  畢博管理諮詢公司  全球執行副總裁、大中華區CEO
    《網易商業報道》:你在德國、日本、美國都工作過,中國市場和外國市場有什麼分別?
    黃輝:西方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的架構比較完善。中國市場很不一樣,處於計劃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快速變化。很多事情的可預測性和事情發展的規 律不明確。比如,市場到底擴大還是萎縮,規模有多大,在成熟的市場有一個預測模型可以預知,但中國就很難把握,不確定因素太多。包括各種機構的預測數字都 很難說是準確的。
    客戶對諮詢的需求差別就更大。西方企業的管理框架已經形成,只是期望作些優化和改進。但中國企業什麼都沒有,所以要從頭開始。這對諮詢公司的綜合實力要求非常高。
    《網易商業報道》:畢博爲什麼會着重於實施和集成這一塊處於"中游"的諮詢業務呢?
    黃輝:諮詢市場裏,上游是管理,中游有實施和集成,下游是IT.麥肯錫從戰略往下靠, IBM借收購普華從IT往上游走,而畢博是從中間的實施和集成往兩邊延展。大家都在擴散,是因爲客戶有全面需求。
    《網易商業報道》:有人並不看好把管理和技術結合起來的業務集成的諮詢,你怎麼看?
    黃輝:看過去的20年,這是一個趨勢。80年代初期,出現IT諮詢和業務諮詢,逐漸成爲90年代企業的主流。這段時間管理諮詢沒怎麼發展,相反專注業務和 IT的五大諮詢公司都很有優勢。企業越來越重視戰略的實施,把戰略向IT和業務延展,客戶的需求很自然,諮詢公司也要這樣做。我並不認爲這個趨勢會往回 走。
    《網易商業報道》:畢竟戰略和業務諮詢是兩個不同的東西,能夠整合在一起嗎?
    黃輝:戰略諮詢和業務諮詢在文化上的確有差異,但是我認爲那是由於公司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差異。戰略諮詢的祖先有一個理念,戰略諮詢必須獨立的站在第三方 思考問題,不把自身置於客戶中間。但是五大諮詢在做戰略諮詢過程中與客戶互動很緊密,也做的很好。這表明差異更大程度上是源自公司文化的不同而不是業務文 化的不同。
    《網易商業報道》:有沒有打算和專業的戰略諮詢公司合作,而不是自己介入戰略這一塊?
    黃輝:沒有這方面的措施,原因有幾點。第一,知識產權可能分不清。第二,戰略、業務、IT三者的相關性非常強。如果戰略讓一家做,業務讓另一家做,中間損失的能量會很大。從業務諮詢着手解決企業問題一定會涉及到戰略的調整。
    這一點在中國尤其重要,因爲中國企業的實施能力很差。只做戰略,很多企業都吃不透戰略的精髓,在實施階段會遇到很多麻煩。在國內,戰略的確立和實施要結合 起來。中國企業落後西方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這個差距不是通過一些短期培訓和討論班就能夠解決的,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逐漸磨合的過程。
    《網易商業報道》:很多人懷疑外資公司能否做到本土化、能否理解中國國情,你怎樣看?
    黃輝:我們通過僱傭中國的員工來實現本土化。在中國,一個諮詢公司對客戶的價值就在於,同時也是客戶要得到的,是要知道美國、日本等全球競爭對手的情況, 別人的渠道、品牌是怎麼做的。對中國企業本身的理解,並不是諮詢公司的價值,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中國企業自己很難通曉這個企業的特點和病症究竟在哪 裏。作爲一個諮詢公司,我們迅速瞭解一個企業不會有問題。最要緊的是這些企業需要什麼。
    《網易商業報道》:畢博看重哪一部分的中國市場?
    黃輝:我們主要服務國內大型國企,這個市場本身很大。中國企業在全球100強裏有3家,都是幾百億美金的規模,而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業務也就是幾十億美金。企業業務量大的地方,管理諮詢的業務也就大。
    《網易商業報道》:國內互聯網公司近幾年很火,卻很少有請諮詢公司的,你怎麼看?
    黃輝:國內的互聯網沒有必要請諮詢公司,因爲規模都比較小。互聯網公司的建立是以技術爲導向,不發展到一定規模就不會升華到管理爲導向的公司。全球來講, 把管理作爲重點建設的只有幾家。譬如思科,一直發展到2000年IT泡沫破滅以後才意識到從技術公司轉變到管理增長的公司,那時已經是200億美金的公 司。另一個例子是雅虎,剛開始發展很快,後來停下來。最後請了一個對互聯網一竅不通的CEO,靠着基本的管理理念把雅虎救活了。

歐洲諮詢比美國諮詢更適合中國


馮凱樂    羅蘭·貝格國際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亞太區總裁
    《網易商業報道》:如何看待近年IT諮詢和管理諮詢合流的現象?
    馮凱樂:IT諮詢和管理諮詢有明顯的界限,不容易整合。近幾年的整合趨勢在以前都出現過,不過失敗了。我在這個行業25年,這樣的錯誤潮流我已經看過三次 了。羅蘭。貝格曾經在80年代嘗試過,但效果並不理想。麥肯錫曾經買了一個IT諮詢公司,但3年後最後整合失敗,四分之三的員工都離開了。並且,嘗試向上 延伸的IT諮詢企業也同樣失敗了。畢博和凱捷正在作這些事情,讓我們看他們到底能堅持多久。
    總的來說,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文化不一樣,戰略諮詢要高瞻遠矚,IT諮詢更着重細節;做戰略和做IT的完全是兩種人,着裝不同、相貌不同、思路更不 同。第二,戰略諮詢和IT諮詢的工資薪酬不一樣,這樣工資要低很多的IT人員很容易鬧糾紛。第三,兩種諮詢要接觸的企業階層不同;管理諮詢要同CEO交 流,而IT諮詢要同CIO交流,接觸層次和人都不一樣。第四,兩種諮詢有不同的競爭者和不同的市場。最後,管理諮詢和IT諮詢雖然難以整合,但要有合作。
    《網易商業報道》:中國的諮詢市場怎麼樣?
    馮凱樂:中國市場發展非常快,傳統的管理諮詢約有8億人民幣的市場,這裏外國公司大概佔到一半。目前整個市場維持約25%的複合年增長率。包括IT諮詢在內的市場總額有5億美元。並且企業也更認可諮詢的價值。
    《網易商業報道》:中國本土的諮詢公司和國際諮詢公司有什麼分別?
    馮凱樂:國際公司有幾個方面的優勢。第一是全球視野和資源;本土公司沒有一手的資料和全球經驗,這是從書本和報紙裏體會不到的,需要親身積累。第二是全球 研究和培訓的能力,這跟第一點有關。第三是專門的研究機構和相應的產品開發,如果不是實力雄厚的國際公司,很難支付這些費用;羅蘭。貝格每年盈利的四分之 一都投入到知識庫的建造中。第四是品牌。這四者相互促進,將諮詢的門檻擡得很高。
    但是,本土企業對本地市場和顧客的需求有着良好的理解,他們有經驗幫助中國企業處理一些外部關係。
    《網易商業報道》:你如何看待中國本土諮詢企業走向國際化的可能?
    馮凱樂:要進入國際上的成熟市場會非常艱難和昂貴,羅蘭。貝格在美國開拓市場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要成爲國際玩家,首先需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雖然中國市 場很大,但我還是很懷疑中國諮詢企業長大的可能性。因爲做諮詢需要熱情的人100%的專注,要靜下心來至少20年來建設一個組織。諮詢師會很容易看到諮詢 以外的商機,所以要求他們不要被短期利益所引誘。我很懷疑在中國有這樣的人,中國人都非常有企業家精神,他們都想賺快錢。另外,一個好的諮詢公司同時需要 農夫和獵人兩種人,獵人去打單、獵取,農夫在家裏做實事、完成任務,雙方要平衡。
    《網易商業報道》:國外的諮詢公司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馮凱樂:外資諮詢公司的相同之處要大大多於不同之處,他們對客戶的理念很相仿。但是,我認爲在中國市場,起源於歐洲的羅蘭。貝格比起源於美國的其他公司更 加有優勢。第一,美國是統一的大市場概念,而歐洲各國家的差異與中國各地區差異相仿;在美國,一個啤酒品牌就能獨步天下,但在歐洲和中國都是行不通的,羅 蘭。貝格已經習慣了這種思維。
    第二,歐洲同中國一樣,有很多放松管制和國企轉制的嘗試,在歐洲的經驗可以借用到中國,又尤其是能源和電信領域。第三,羅蘭。貝格願意與企業的中層對話, 而美國公司更傾向於與高層對話。因爲在美國,中層人員如果不好用可以隨便炒掉,高層擁有絕對的權利,但是在歐洲,高層必須適應中層,必須和他們一道打江 山,這和中國的情況十分相似。(程苓峯)


新企業要後來居上必須要有特點

狄衛汶  Monitor諮詢集團  亞太區副總裁、大中國區總裁
    《網易商業報道》: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麥克爾。波特是Monitor的創始人?
    狄衛汶:是,他也是我們第二大的股東,現在仍然做戰略諮詢的相關研究。Monitor在82年建立,那時波特和一些學者創造了競爭理論並想付諸實踐,所以 創立了這個諮詢公司。這是我們的特點,到現在我們仍有一些合夥人在哈佛商學院作研究,我們則把他們的理論思考變做實踐。
    《網易商業報道》:82年創立的Monitor在諮詢業是個後輩,你們是怎樣發展的?
    狄衛汶:我們實行非常差異化的發展模式。第一,專注於解決非常困難和尖端的戰略問題,因爲我們有非常資深的理論家,這一點是其他諮詢公司很難做到的。第 二,我們設立全球統一的職能機構,而沒有地域和行業的區分。金融、組織等職能機構會根據各個客戶的情況隨機調動總部資源。我們擔心專注於行業會使該行業的 解決方案同質化。我們的作法是把關於某一職能的理論套用到具體的行業,根據具體情況作出調整和創新。
    第三,與客戶工作的方式非常強調彈性和量身定製,我們可以把全球人員非常快的調動到一起。第四,我們的宗旨是不求最大,只求最好。我們積極尋求可能對客戶 回報更寬廣的解決方案,甚至不惜重新爲客戶定義問題。在此基礎上與客戶一起工作,使他們完全理解和掌握工具和方法,並在提交方案後對實施進行幫助。我們的 客戶續簽率已經達到85%。
    另外,Monitor在諮詢之外還有一塊業務,是投資。當我們爲一些很有潛力的項目做諮詢,我們就可能投資進去,使他運轉起來;這源自對我們所提供戰略的信心,實際上是一個幫助他們實施的過程。投資這一塊的回報率很高。我們在中國也在關注相應的機會。
    《網易商業報道》:你如何看待諮詢業內併購的可能?
    狄衛汶:我們在中國兼併過一個小的國內團隊,原來是BCG的外包團隊,素質很高。但是諮詢業是典型的難以併購的公司,尤其是象Monitor有一個非常強 的文化,我們會充分考慮到底雙方文化能否相容。雖然我們關注併購的機會,但Monitor很大程度是自我成長的。
    《網易商業報道》:國際公司能真正做到本土化嗎?
    狄衛汶:我相信Monitor是瞭解中國企業的。第一,我們的員工都是中國人,我是唯一的外籍員工,但我也生活在中國人的圈子裏,我的未婚妻和最好的朋友 都是中國人。我在亞洲各個國家呆了14年的時間,對各個國家間共通的東西瞭解得很深了。第二,可能我們的員工會不適應本土企業的模式,但他們不會不瞭解, 正因爲他們的留學經驗,甚至可能比一些本土人士更爲了解中國。
    《網易商業報道》:你如何看待中國諮詢企業國際化的可能性?
    狄衛汶:中國諮詢企業崛起的難度非常大,在一些成熟的市場比如美國,中國企業很難具有他們有而別人沒有的優勢。並且,利用資本做全球併購也難,這涉及到資源的整合和文化的融合,對於諮詢公司而言這是一件尤其困難的事情。
    大多數諮詢公司都是美國公司。因爲美國有最強大的創新文化和環境,他們對新觀點很狂熱,而且絕大多數的優秀商學院都在美國,他們在做着創新和研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