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進入後威脅管理時代?

如果企業自滿於網絡安全的現狀而不持續投資,可能在***行爲與模式的轉變中,成爲與信息安全戰爭中陷落的一羣,安全專家說。
企業面臨的信息安全威脅來源已經從過去外部***爲主,轉向來自內部自己人的***與非法訪問,CA臺灣區技術顧問林宏嘉解釋,“那些仍停留在過去外部***防範模式的企業,就會像M型社會中被迫向下流動的中產階級。”
所謂M型社會,是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研究自1990年代以來日本社會經濟歸納的結果。根據他的說法,隨着社會發展失衡,富者愈富,而許多中產階級漸漸淪爲中下階段。社會經濟結構因中產階級的減少而從倒U型轉變爲M型。
林宏嘉指出,安全的“M型現象”源自網絡安全後威脅管理時代下,***者與防禦者此消彼長的結果。“企業擁有強大防禦技術下,***事件就會減少,反之,一旦防禦工事減少,就是***得逞的時候,”他解釋。
他引用2006年“CSI/FBI計算機犯罪與安全調查”說明,傳統一般性***手法成功率大幅降低。以病毒而言,在2001年達到高峯(約90%),之後逐年下降,到2006年已降至不到70%。
此外,DoS***也從2000年的最高點(70%)降到今年的不到40%。這顯示防毒、***偵測(IDS)、防火牆等技術已逐漸發生功能,導致已知安全***成功的機會下降,他說。
然而,這可能並非指災難的終結,而是另一個開始;“***持續襲來的情況下,已知***的減少意謂着未知***的增加,”而這未知***來源,可能就是企業的自家員工,安全專家表示。
不幸的是,大部份企業目前仍延續過去的典範,將心力與IT預算用在建立嚴密的周邊安全,阻擋外部***上,他說。
這也與MIC稍早前公佈一份針對臺灣地區企業的安全投資研究相符;根據該報告,如何防堵壞人―防禦***與周邊安全―仍然是安全主戰場。以產品類別方面,相較於防火牆、防毒等成熟產品,2004-2009年內容安全(16.9%)、***防禦(IDS/IDP,10.5%)與身份識別與訪問管理(17.9%)等產品增長速度最快。
報告指出,臺灣地區已有企業開始擔心來自內部員工的***,不過仍屬少數。MIC分析師王義智指出,對內部員工不當訪問網絡資源--包括有意泄露公司機密以及不慎連上網釣網站―感到困擾的企業有9.5%,超過外部***的******(6.8%),不過遠低於擔心病毒的比例 (50.8%)其中更有42.5%的企業回答“不清楚”,表示不清楚自己公司網絡上的安全狀況如何,他說。
另一方面,從安全IT投資來看,企業似乎趨向保守。2005年大型企業平均安全支出爲新臺幣37.3萬元,其中超過八成大型企業安全支出低於新臺幣50萬元,報告指出。
後威脅管理時代一項特徵是“***”定義的轉變,林宏嘉指出,內部員工利用合法權限、通過合法渠道做非法的事,成爲企業最可怕的安全威脅。
企業內部賬號缺乏有效管理、離職員工遺留下的“幽靈賬號”,以及安全政策執行的鬆散,都是導致企業資源在“合法情況下”遭不正當存取,以致智能財產、客戶資料外泄的原因,林宏嘉指出。
令事情更復雜的是,不肖員工可以在網絡上輕易找到許多程序。除了信道程序以外,Webmail、近來知名的隱形瀏覽器“Torpak”或是不知名的P2P或IM程序。“工具俯拾皆是,”他說。
他表示,在CA今年處理的數十宗臺灣地區員工泄密案件中,企業主在安全人員介入調查前皆毫不知情。
新的威脅管理時代下,***行爲多變難測,如何防禦乃成爲企業安全人員的挑戰。林宏嘉建議企業擴大網絡安全防禦的縱深,也就是多層次的防禦系統;除了購買***偵測、防毒、防火牆等對外防禦,也應通過內部訪問控制、定期更新系統及應用軟件、制訂嚴格的角色爲基礎(role-based)的安全政策、甚至流量紀錄的追蹤,以便攔阻隱藏在表面下的***行爲。
“和任何事情一樣,安全也是如逆水行舟,不行則退,”他說。“你才能在安全防禦與***者間無止盡的競賽―或循環(loop)―中超前一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