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基礎回顧3

 OSI參考模型


在計算機網絡產生之初,每個計算機廠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網絡體系結構的概念,它們之間互不相容。爲此,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個分委員會來專門研究一種用於開放系統互聯的體系結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簡稱OSI,"開放"這個詞表示:只要遵循OSI標準,一個系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連接。這個分委員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即OSI參考模型,它定義了連接異種計算機的標準框架。

OSI參考模型分爲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各層的主要功能及其相應的數據單位如下:

· 物 理 層(Physical Layer)

我們知道,要傳遞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紐線、同軸電纜等,但具體的物理媒體並不在OSI的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爲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個物理連接,以及它們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 如規定使用電纜和接頭 的類型,傳送信號的電壓等。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爲原始的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是比特。

· 數 據 鏈 路 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負責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的傳送以幀爲單位的數據。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和物理層相似,數據鏈路層要負責建立、維持和釋放數據鏈路的連接。在傳送數據時,如果接收點檢測到所傳數據中有差錯,就要通知發方重發這一幀。

· 網 絡 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絡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絡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絡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絡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絡地址。

· 傳 輸 層(Transport Layer)

該層的任務時根據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網絡資源,並以可靠和經濟的方式,爲兩個端系統(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會話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的功能,負責可靠地傳輸數據。在這一層,信息的傳送單位是報文。

· 會 話 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爲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爲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服務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 表 示 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爲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 應 用 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需要以及提供網絡與用戶應用軟件之間的接口服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