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之道”与“商之道”

题目一写下,便知道大了。别说两个“道”,就是其中一个,恐怕也够写上一万本书的。之所以不改,是因为想借此发表点谬论。

想起这个题目的起因是最近见过N个“区长”,这里面包括了“开发区”、“经济区”、“高科技园区”、“高新区”,等等。区长们个个踌躇满志,都要把自己的“区”建成中国首屈一指的,介乎于“牛A”和“牛C”之间的那种。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各种“政策”,尤其是在吸引入园企业和为入驻企业做好服务上的各种创新的和非创新的措施。其中的关键,自然少不了银子,多少多少亿的投入,对创业创新企业的各种补贴,林林总总,让人觉得咱家的政府真好。就像某著名天使投资人X先生所说:中国的创业环境仅次于美国。

然而真的去访问那些园内的企业,得到的反映并非像区长们期望的那样满意,他们依然会觉得政府没有关心他们、支持他们。这就怪了,难道这些个企业都是“白眼儿狼”?喂不熟的那种?政府在你们身上花了那么多钱,你们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吗?

稍稍深入一下,便发现个中问题。用一位区长的下属的话:政府对这些企业支持的资金,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都打了水漂。哦,原来领导们也不糊涂,知道那些钱是打了水漂的,也就是钱花了看不到效益的,甚至连感谢的话都难以得到。可以想象,我们这些辛勤的官员们有多么的失落。不得不说,现在的官员,尤其是这些区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有高学历的,博士和博士后再也不是凤毛麟角,海龟也不难见到。他们不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相当高的素养,而且兢兢业业、辛辛苦苦,“5+2”,白加黑,绞尽了脑汁创新求实,恨不得把任何听到的、见到的、国内的、国外的成功经验一股脑儿都用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儿上,转眼之间就能成就若干参天大树和茂密森林。但是结果总不是那么理想。但依老刘看来,所谓“百分之九十九”之说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六成的钱和力气没用到点上还是存在滴。

绕了半天,老刘想说的,就是老刘以为自己找到了个中原因,那就是“官之道”与“商之道”的“道不同”,却仍然要“相为谋”。

你说,哪个企业不想要钱呢?尤其是政府这种近乎“慈善”的钱,只给钱,并不要求明确的回报,就算糟蹋了,也没人追究。所以政府的钱就是“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可是为啥企业拿了钱的和没拿着钱的都还是一肚子不满呢?

因为,他们真想要的政府一是不能理解,而是不能提供。

拿不着钱的自然是满肚子鸟气。其主要原因往往在于“公平性”,同样在一个园区,甚至是楼上楼下,他能拿着你拿不着往往不是因为你的企业做的不好,而是你的政府公关做的不够。虽然这也没什么抱怨的,你不去公关人家难道叫人家送上门来呀?但是眼看别人拿了自己难免眼红罢了。

所以,企业首先要的是“公开、公平、公正”,政府真的做到了吗?抛开那些斩不尽杀不绝的腐败不说,就算你比包公还廉洁清正,你就能做到?

再说拿了钱的,为啥还不满足呢?

因为,钱,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企业运营取得成功的一个部分,虽然是很重要的部分,但绝不是全部。不信,你可以问问所有创业的企业家们,相对于政府给100万的无偿支持和在市场上得到100万的订单,他们更喜欢哪一个?老刘相信多数人会选择后者。这是为何?因为,政府的100万就是100万,它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就是100万,但是100万的订单对企业来说价值可能是1000万。这个帐,你懂得么?市场和客户永远是企业的首要问题,在这样第一重要的需求上,政府能做什么?能做多少?那是几个“企业峰会”、“产业峰会”、“行业大会”那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可以解决的么?

再者,对于企业老大来说,尤其是那些自己创业起来的企业家,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最期望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有时候恐怕还不是指点,而是手把手教上一段时间,这个比什么EMBA,企业家沙龙那种只是为了扩大关系网的浪费时间的社交活动大不一样,而那些“高人”们又很贵,有哪个园区政府愿意花钱做这样的事儿呢?

再再者,企业发展的核心还是人才,几乎可以说,成长型企业中老板们要用一多半的时间头疼人才问题。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各级经理的人才,上到副总裁、下到一线经理,市场、销售、研发、运营、服务等等等等,这些可不是靠那些形式化的、浮皮潦草的“吸引人才政策”可以解决的。

再回来说说钱。没有那个企业是不缺钱的,企业也不是对政府的钱没有兴趣,但是对企业来说,更感兴趣的是投资人的钱。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不管是VC也好,PE也好,他们投钱是市场行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在这个基础上,投资人和企业是平等的;第二,一般来说,投资人投了钱进来,占有了一定的股份,就有义务来帮助企业,包括上边讲到的找客户、找市场、找伙伴、找人才,一起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甚至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再帮一把;第三,多数的投资者都不会占有大股,所以他不会整天介入公司的运营,不会让企业觉得很烦(也有例外的,啥事儿都有例外不是?)。

再再再。。。不说了,曾经听不止一个创业企业家说过这样的话:三减两免(税收政策)的确对我们的起步和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其实我们真正想的,是能多给国家交税,那说明我的企业有很强的赢利能力。我们想的,是怎样把企业做大做强。

政府也想把区里的企业各个做大做强,但是他们的劲儿没用到点上。不但没用到点上,用劲儿的方法也很有问题。那是因为“屁股决定了脑袋”。

曾经听一位老同事说,这人,要活的“有名有利有尊严”。对此,老刘深表赞同。大家都是俗人,谁也别装逼。在名利之外,“尊严”是必须的,尤其是对那些个大大小小的企业家来说。

前不久,原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先生在博鳌论坛呼吁民营企业家别在官员面前“装孙子”,老刘看了冒火,便回了一句说“在官员们眼里,民营企业家本来就是孙子,还用装么?”这是事实。虽然大多数的政府官员,尤其是那些辛辛苦苦为企业服务的这区那区的中低层官员们对此可能会大喊冤枉,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别说多数小小的企业主,就是那些大大的企业家,在官员们面前,也照样是孙子。

探讨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楚,但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是其根本原因。很多人恐怕都会像老刘一样有过这样的经历:就算你眼前的官员笑容可掬,甚至表现出谦卑的态度,你也会觉得他瞧不起你。这也许有倒过来的原因 – 这些个企业家缺乏自信,但是白丁就是白丁,在哪怕是九品面前,你也是一介屁民。

所以,那些原本就心高气傲的创业者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企业家们就不愿意受这种鸟气。他们可以在饭桌上,在卡拉OK对领导毕恭毕敬,但是一回到家,你信不信他最想说的一句话可能就是面对刚才侍候过的官员大骂一句:我草你妈!

曾经听某区长说某某“工场”没有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言下之意对他们不跟政府走近有些微词。老刘倒是知道一些背后的原因,其实也简单,就是他们不愿意“屈尊”,也就是不愿意看人家的脸色,你不是牛逼吗?我惹不起还躲不起?

现在您明白了,政府从来就没有把企业当成“客户”对待,因为在政府的文化,或者说政府的“道”里头,根本就没有“客户”这样一个概念,更遑论“客户是上帝”了。这一点,你从官员们的名片上就能看出来,他们的“单位”都是叫做“xxxx园区管理委员会”。看到没?他们是“管理者”,恐怕“理”都很少,就是“管”你们而已。什么时候把名字改成“xxxx园区企业服务委员会”,恐怕就算进了一步了。

如果硬把企业说成政府的“客户”的话,他们也不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甚至没有了解的意愿。或者,就算了解,也不能做,也不愿意做。因为,政府的“道”和企业的“道”是平行的,几乎没有交叉的。

老刘虽然在三十岁之前就做了“副处级”干部(一晃,快1/4世纪了,恍若隔世),但是后来发现自己的天性不适合官场,就早早地抽身而退,进入“商界”,打工的时间居多,国企、外企、民企都走过一圈儿,深知民营企业之难。期间也和各级政府打过无数次的交道,政府里也有不少好朋友,知道不少官场的“规则”,也经常为这些在官场混的朋友感到无奈。记忆之中,最深刻的一句话来自于一个做到司局级的老友,他说官场上做事,要懂得“实事虚做,虚事实做”,就这八个字,里面的道儿就深了去了。所以老刘不敢妄谈“为官之道”,怕的是说出来让人家笑话。

照老刘这猪脑袋的理解,“官之道”与“商之道”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政治挂帅”,后者是“经济挂帅”或者叫“市场挂帅”。这是造成两条道之间那条鸿沟的根本所在。

那么,这两个“道”是不是因此就不能沟通了呢?不是,但是需要在两者之间家里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把政府的政治诉求和企业的经济诉求融合在一起,这座桥梁就是市场化的中介服务机构。

其要点,就是把政府的部分支持和服务市场化。而这个市场化需要懂得市场的机构和人用市场的方法解决。

譬如说,把政府直接发放给企业的支持性和扶持性资金交给一个专业化的基金公司去管理,你政府有编制的限制,没有那么多人,那么多时间去了解每一个企业的相信情况,他们可以有啊。他们不但可以有人,而且有一整套相对科学化的套路与方法(譬如”尽职调查“)找出那些经营良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他们可以帮助政府更有效率地使用资金,甚至可以讨论制定出投入产出比的目标。政府的钱也是纳税人的钱,也是老百姓的血汗,不能净打水漂不是?政府不是要业绩吗?不是要“鸡滴屁”吗?不是要“明星企业”吗?不是要“明星企业家”吗?不是要企业感谢政府的支持吗?你可以把这些个“指标”全部下达给这些基金企业,他们完不成打他们的屁股,断他们的饭碗啊。作为政府,既省了力气,不用每天应酬那些企业的各种宴请,喝多了回家还被老婆骂(除非自己喜欢哈),还可以被人告你腐败,还保持了你政府权力在握高高在上的身份,同时做不好还多了一个推卸的接口,何乐而不为呢?

再譬如,你可以把那些支持的资金提供给那些专业为企业做咨询服务的公司,按照市场价格,让他们无偿地为企业做“顾问式”、“教练式”、“导师式”的战略、管理、市场等各方面的服务。

再譬如,你可以引进那些专业做猎头的、做培训的公司,给他们支持,给他们政策,给他们考核指标,让他们为企业实施那些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完成的招人、员工培训的任务。

如此等等。

我相信这些个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猎头公司、培训公司等等都是愿意干的。因为他们从中可以获取利益,无非就是多跟政府官员打打交道。虽然政府不能作为他们的股东,只要他们能在认识上把政府作为股东之一就够了。况且,政府还有很多钱之外的资源可以共享呢。

也许老刘需要花些时间研究一下国外的“园区”对企业的支持方式。不过,咱中国永远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照搬谁都不行。所以恐怕还得自己捉摸,就算捉摸出来的东西跟人家做的没什么不同,也只能说明“英雄所见全同”罢了。

老刘一介屁民,本没有谈经论道的资格,学习标题党,写了个大题目,发了些低论。你要是看不上,就把它当成个屁放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