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 四週年記|不穿越週期,不足以談創業

2018 年是 Ping++ 第四個年頭了。回首過去,恰好經歷了整整四年的一個小經濟週期,不得不感慨在大勢之下的掌舵之波瀾壯闊。離成功還很遠,離初心依然很近。過去幾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創業的本質是一家公司在 「真理線」附近來回探索震盪的阻尼對抗,對抗心魔,對抗誘惑,對抗知行合一的艱難。沒有常識的 CEO 其實很少,但能長週期堅守常識的 CEO 也很少。

14 年,Ping++ 創立初期趕上了兩波紅利,一個是移動支付的崛起和普及,一個是雙創熱潮大量新經濟公司的涌現。第一個紅利解決了痛點和剛需,第二個紅利解決了客戶來源,所以 14 年的 Ping++ 的運氣是極好的。有時候由時代飛奔包裹下的個體進步,總會被個體誤以爲是自身能力使然,以至於造成後來的自大和各種誤判。現在回頭看,必然會有一家公司做成聚合支付這件事情,而且它一定會出現也只可能出現在 14 年,僅此而已。歷史的必然和我們的偶然。

15 年,第一波資本小寒冬從微信朋友圈開始,幾篇投資圈大佬的文章紛紛警告市場過熱可能會轉涼。果然到了下半年,大量初創公司開始倒閉,那個時候 Ping++ 的客戶還以創業公司爲主,每天活躍客戶數艱難增長,新進來的客戶數與死亡的客戶數之間殊死搏鬥。那是我們第一次意識到了不能自我造血的公司,在經濟週期面前的不堪一擊,所謂的互聯網思維還是要回到生意的本質上去-需求,客戶,價值,效率,成本,收益。這也是爲什麼在 15 年底,Ping++ 開始把營收提上了議程。

16 年,熬過了資本小寒冬,那個時候的 Ping++ 兵強馬壯,正準備大幹一場。可惜那個時候的自己認知能力有限,把過去幾年的順風順水和絕境重生,誤以爲是自己的本事。大多數戰略級的錯誤,都是在 16 年犯下的:沒有在一開始對銷售體系的搭建心存敬畏,第一業務線還沒形成壁壘時過早開闢第二業務線,人員的升級迭代慢於公司的需要。所以如果有一臺時光機,我最想回到 16 年,做一些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家公司永遠都打不贏創始人認知能力以外的仗。打不贏,是常態。打贏了,是災難。

17 年,是補課之年,把 16 年犯的錯都得填上。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我們把它稱爲 Ping++ 版的「去槓桿,去產能,擠泡沫」。所以無論是外界,還是公司內部,覺得 17 年 Ping++ 發展的腳步慢下來了,也是這個道理。這也讓我明白了一個深刻道理,一個團隊在戰術上的勤奮是抵不過 CEO 在戰略上的失誤的。現在看來,17 年的短暫陣痛是非常值得的,一家公司是需要及時出清問題的,如果問題再拖個十天半月,可能泡沫更大,改革起來更加傷筋動骨。

18 年,「去槓桿,去產能,擠泡沫」後的第一年,雖然資本大寒冬又從微信朋友圈開始,但這次完全沒有了 15 年的緊張。自給自足的人,總是會多一份從容和淡定。往後看三年,應該是 Ping++ 最好的時間。14 年初生牛犢,15 年擔驚受怕,16 年盲目自大,17 年臥薪嚐膽,18 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老師總說,一個沒有經歷過週期的人,是不足以談人生的。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場康波。

生活剝去很多無用的東西之後,只剩下實在平凡的每天的日子。有了四年一輪迴的小週期,看過無數公司潮起潮落,高樓起高樓倒,自己也經歷重重,明白了一些道理。分享給更多這條路上的朋友,也是不斷督促鞭策自己。


逆向思維- 成功的產品其實早已客觀存在,只是還未被髮掘和流行。所以企業之間永遠競爭的是「誰可以更快、更有效率、更好地找到這個客觀存在」。即所謂學習型組織,即所謂快速迭代試錯。在某一個時間段,大環境下,客觀真理是唯一存在的。

傻瓜時間窗口- 要在沒人看好的短暫時間窗口內,瘋狂的建立護城河。出場即巔峯,太快遇到風口,其實是一種劫數。大多數成就斐然的公司都遇到 2-3 年的傻瓜時間窗口,不被看好其實是福報,避免了行業的惡性競爭和多輸,從容不迫的建立起團隊和產品的護城河。

先贏後戰- 早期要打那種必勝之仗,踏上戰場的那一刻已穩操勝券。早期公司一上來就打仗,一定是打那種必勝之戰,過早進入動員式,焦灼式戰鬥,非常損害公司長遠發展。從藍海市場開始,不要害怕細分垂直市場小,站穩腳跟有了根據地,才能打大規模戰爭。

深刻理解人性- 成功的公司都是主動或被動的順應了時代的需要。但凡違背了人性,希望塑造理想狀況的公司,後來都掛了。相反,順應了人性,迎合了大時代,最後都還不錯。創業公司的本質是增長,增長的本質是加速度,加速度的本質是人性的阻尼摩擦。

不穿越週期,不足以談創業。四年了,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常識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

4 years 4 U,Pingers

Fitz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