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年冬月观《四世同堂》有感

忘记了是谁说的一句话,“电影看导演,话剧看演员”。大体是这个意思,一部电影的好坏,关键在于导演,对情节的理解、对演员的选择、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就像曾经的经典《活着》、《霸王别姬》一样,虽然都已成往事,但今天看来依旧感动你我。话剧则不同了,舞台艺术更多看演员对于故事演绎,可能一部剧不一样的观众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一部话剧如果能请到一到两个“名角”,会使整部剧提升一个很高的档次。周五忙里偷闲,看了一出大戏——国家话剧院的明星版《四世同堂》。名著、名导,还有一群名演员的演绎。

话剧从小就看,天津人艺的,还有一些小团体的。也曾被张弛有度的舞台艺术所倾倒,但和这次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不是因为这么多的明星,也不是因为炫目的舞美设计,而是他们这些所有的“结合体”。

先说演员,估计当晚演出前最受追捧的应该是黄磊。但是个人感觉,他绝对不是当晚整部戏的亮点,整体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没有太出彩的东西。但也很好的把握住祁瑞宣有点懦弱、但是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当父亲自杀、兄弟被日本人杀害、女儿小妞妞饿死等打击同时袭来时,那种强忍内心痛苦,还要维持着整个家,不能让爷爷知道详情的矛盾心理,我个人认为,黄老师的表演一般。给人只有压抑、但远没有被感染的感觉。

朱媛媛,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女演员,这次扮演的是老大媳妇韵梅,一个艰难世道下艰辛维持全家生计的贤妻良母。

如果说,整部《四世同堂》最出彩的角色,所有人都会想到大赤包、冠小荷一家。就如老版电视剧李婉芬给人的深刻印象一样。这次扮演大赤包的是秦海璐,以前她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文文弱弱,甚至有些弱不禁风的感觉。完全不能和舞台上神气活现、粗声粗气的“女光棍”大赤包联系起来,甚至在整个剧情发展过程中,恍惚间看到了老艺术家李婉芬的感觉。秦海璐绝对是当晚最大的亮点!还有辛柏青的冠小荷也是入木三分,那个关于钱和房子关系的理论,同样能引起今天观众的强烈共鸣。另外一个给人巨大反差的角色——陶虹的胖菊子。前挺后撅、高声大嗓、唯利是图、撒泼打滚……活灵活现一个女泼皮流氓的形象。

陈明昊,非常陌生的名字,剧中扮演钱先生,不屈中国文人。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幕,当受尽日本人迫害后,回到小羊圈胡同,看着已经家破人亡的故居,还有仇人冠小荷,那一句慷慨激昂的“我倒要看看,我和日本人谁先完!”足以打动所有观众的心。邢佳栋,《士兵突击》里跑断腿的“伍六一”,这次在剧里继续“奔跑”,扮演人力车伕小崔,最后因和日本人抗争,被侵略者活活挑死。还有,“祁老太爷”雷恪生,整部戏的戏骨,把握整部剧的走向。

这次看“大腕”版的话剧,感觉和以往最大区别就是,表演上少了那种话剧特有的舞台腔,更多是生活化的语气和对白,表演虽然少了那种明显的张力,但更加贴近自然。可以说,另一种感觉。

除了演员的表演,舞美设计也是非常独到。钱先生,整部剧中轴,比祁家、冠家都要高出几个台阶,凸显了钱先生在整部戏的重要地位,和高尚人格。祁家、冠家分别在舞台两边,随着故事发展,房子推拉、伸缩,把小羊圈胡同的故事,一点点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还有小崔、祁家老二被害的那场期,整个表演都是在洋车上完成,运动、交错,把故事情节的紧张、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还有穿插剧中的京韵大鼓,看演出前,我曾想象,会不会还继续用《重整河山待后生》作为主题曲?没有,不同于电视剧,话剧没有所谓的主题曲,但是随着剧情发展,穿插着骆玉笙的京韵大鼓,《马嵬坡》让落魄但不屈的钱先生形象更加光辉;《击鼓骂曹》把不堪压迫的中国人的反抗精神,凸现出来。

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投入的演出,让你全然感觉不到,这是一部话剧,就像真的来的了小羊圈胡同。看着男女老少这几年的生活、变化。佩服明星们的敬业精神,只要你走上舞台,即便有天大的事,你就是剧中角色,你就要全情投入去演绎。即使只是个龙套,你也要走的精彩!就像我们的人生,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是只要你踏上这个“舞台”,不管喜欢与否,或者是否还有明天,我们能做的只是把握住今天,把握住现在,全情投入做好当下之事,我就是个“好演员”了!

非常喜欢其中一个对白,放到最后,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小三要离开小羊圈胡同,去西山参加抗日的队伍。临走前,问大哥瑞宣:“我还要带点什么?”

瑞宣答道:“带点钱、带点衣服……嗯……还有,你的童真!”

“童真?”

“对!你的童真!到什么时候,童真都是最宝贵东西!”

好,就让我们永远保留我们最初的童真吧!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远离复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