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危險的物聯網】押注物聯網

   文章來源:《財經國家週刊》11期  來源網址:http://www.ennweekly.com/
 
   獲得國家層面支持的北京,獲得產業聯盟支持的上海、武漢、廣州,由運營商推動的重慶、深圳、杭州等,大都將無錫視作“假想敵”


                                                                   文/《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王雲輝
 
    “10天后,就會有一個大型投資集團到上海,他們願意與我們在浦東共同建設雲計算中心。” 上海浦東新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下稱經信委)副主任張愛平5月12日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說。
    兩週之前,上海市公佈了最新的物聯網扶持政策《上海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0~2012年)》(下稱《方案》)。按照該計劃,上海將在2012年內,培育一定規模的物聯網產業,引領核心技術研發,並深度參與產業標準制訂。
    這是2009年底以來,各地物聯網產業躍進的最新註腳。據業內人士統計,無錫、上海、嘉興、杭州、廣州、深圳、武漢、重慶等多個城市,都已提出“搶跑”物聯網。
    各地政府官員卻並不輕鬆。“政府搭臺沒問題,但產業必須做起來才行,而國內的物聯網產業基礎太弱,一兩年甚至三五年都未必能見結果。”一位地方政府人士坦言,爲了吸引並扶持企業,各地官員們不得不絞盡腦汁,各顯神通。
    “熱捧”之下,尚處於襁褓之中的中國物聯網將會呈現怎樣的前景?
 
    “焦點”的壓力

    “我們不去爭第一。”5月12日,站在太湖湖畔,無錫市信息化和無線電管理局局長張克平語氣平靜。
    從這裏隔水遙遙相望,依稀可見一棟大樓聳立,那裏承載這座城市乃至中國物聯網產業化的根基,正是中科院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的所在地。
    此時,張克平剛剛結束與無錫電信和當地一家房地產企業的內部會議:如無意外,一個電信網絡與物聯網相融合的“感知社區”試驗田將在無錫問世,並在此基礎上撬動相應的應用標準。
    在這個因物聯網而成爲輿論焦點的城市,類似的項目正不斷涌現。張克平說,到5月10日爲止,無錫市已經有84個物聯網應用項目立項或投入實施,已有規模以上物聯網企業逾100家,總產值220億元——這些數字每天還在不斷增加。
    但對張克平來說,這遠遠不夠。
    一位瞭解張克平的人士說,這位主抓當地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官員其實“心理壓力很大”。“去年溫總理的視察和定調,給無錫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但也令無錫的物聯網戰略有了壓力。”
    2009年8月7日,溫家寶總理視察無錫並指示,要迅速在無錫建立中國的“感知中國”中心,同年底,國務院正式批覆,在無錫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國家傳感信息中心)方案。2010年1月,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在無錫掛牌成立,同月,無錫物聯網基地毫無爭議地出現在由工信部發布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准第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名單中。
    轉眼之間,無錫已成爲物聯網的代名詞,上下關注的焦點。短短數月,中移動、電信和聯通三大運營商、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和大批企業紛至沓來,進駐無錫。
    無錫風頭之盛一時無二,張克平卻清楚,無錫物聯網自此再無退路。
    按照無錫市計劃,當地物聯網產業將迅速成長,3年後,將培育物聯網企業600家,產業規模900億元,且培育上市企業5家以上。到2015年,產業規模將達2500億元。
    問題是,這樣的規模並非政府簡單扶持就能一蹴而就。業內人士明白,就目前國內的物聯網產業基礎而言,芯片、傳感器、雲服務等關鍵環節大都需要“從頭開始”,系統集成等環節並非產業關鍵,培育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並非易事。
    一位無錫官員說,在私下,很多人都爲無錫擔心,“現在全國都看着無錫,如果政府的錢投下去,兩三年之後卻沒有龍頭企業出來,怎麼辦?”
    或許正因如此,在很多城市跳出來爭奪物聯網主動權時,無錫的表現,出人意料的淡定。
    “我們現在要少說話,只做事。”張克平說,“名氣再大、概念再好都是虛的,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真正去推動物聯網的產業化,培育產業環境,推動行業標準,並扶持成功的企業。”
    說這句話時,太湖之畔已然燈火闌珊,張克平換上球鞋,沿着湖邊向前漫步而去。對他來說,這已是一段時間來最好的放鬆,在接下來的一週,到物聯網公司中的新一輪調研又將開始。
 
    追逐“高地”

    與聚光燈下的無錫不同,在更多地方,物聯網依然是一塊需要爭搶的“香餑餑”,比如在上海這個一度被一些業內人士戲稱爲“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城市。
    無錫物聯網主要的推動者、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劉海濤,其另一個身份正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早在2005年,一個由12家企業、院校、研究所組成的上海電子標籤與物聯網產學研聯盟就在上海成立。此後,上海的物聯網研究也一度在國內領先,上海的集成電路產業和IT產業基礎,也少有地方能夠匹敵。
    然而,在溫家寶總理視察無錫後,國內科研機構、企業、風投資金扎堆無錫,上海只能旁觀。在上海,物聯網並未被排入最優先序列,但在無錫等長三角的二線城市,它卻早已成爲地方投資下重注、被視作趕超希望的“一號工程”。
    “上海張江的土地已經漲到了很高,政府的補貼也有限,但在二線城市,政府甚至可以給物聯網企業白送土地的使用權,並提供配套資金或補貼。”一位業內人士說。
    上海並未放棄爭奪物聯網的努力。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聯網中心在上海嘉定揭牌,宣稱將以此打造國內最具競爭力、具有國際影響的物聯網技術研發基地。一個半月之後,上海再度發力,發佈《方案》並將嘉定區和浦東新區確定爲上海的兩個物聯網產業基地,計劃通過建立應用示範園區和產業園區,鼓勵物聯網相關企業向產業園區集中,在用地、用房、研發補助、立項審批等方面進行傾斜,最終實現“後發制人”。
    “雖然在成本等因素上,上海有一定限制,但上海也有自身不可複製的優勢。”上海浦東新區經信委副主任張愛平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說,比如上海有更多的專業人才聚集和產業基礎;作爲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商貿中心,上海可以在很多領域推動物聯網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等。
    “我們現在提出的口號是智慧浦東,分成了7個領域,並組織了7個團隊,由政府、企業或是委託諮詢機構來進行相關規劃,或進行產業研究。”張愛平透露,目前,浦東正在上海物聯網規劃的框架下,申報國家物聯網應用創新的先導區,“我們計劃通過政府的規劃和引導,以及優化產業環境,並適度開放領域,鼓勵物聯網應用,來推動浦東乃至上海的物聯網產業化。”
    上海並非特例。一位業內人士說,在國內,只要具有一定實力的地方政府,大都已經加入到追逐物聯網的隊伍中來。
    就目前而言,獲得國家層面支持的北京,獲得產業聯盟支持的上海、武漢、廣州,乃至由運營商推動的重慶、深圳、杭州等地,大都將無錫視作“假想敵”,並出臺了自己的物聯網發展規劃。
    “物聯網產業的‘高地’爭奪即將開始。”業內人士評價說。
 
    防惡性內耗

    在業內人士看來,各城市對物聯網的追捧本無可厚非。
    “目前比較積極的城市基本上都有較強的產業基礎,並具有不同層面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推動力,適合發展物聯網。”該人士說,但就目前而言,國家仍缺乏一個統一的規劃。
    “各地出臺計劃的方向和內容大都比較接近,很少突出特色,而且基本上都沒有就物聯網的產業關鍵環節出臺具體的扶持政策,如果不進行統籌規劃,可能會成爲缺乏核心競爭力的重複建設,陷入惡性競爭內耗。”這位人士表示,由中央政府或有關部委進行統一規劃勢在必行。
    該人士認爲,在統一的規劃中,可以考慮各地的產業情況等差異,集中扶持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
    而除了政府,運營商等產業巨頭亦對物聯網態度火熱。
    中移動總裁王建宙早在2009年上半年就在公開場合反覆提到物聯網,2010年兩會期間還提交了《發展物聯網,推進信息化》的提案。在各地,中移動的物聯網應用也逐漸鋪開。
    中國電信與聯通起步略晚,但跟進步伐迅速。2009年11月,中國電信與聯通先後在無錫建立物聯網實驗室,與中移動前後僅相差數天,在兩公司內部,物聯網的產業調查和戰略分析早已開始進行。
    業內人士表示,根據此前的國際經驗,運營商可能是物聯網最有效的推動者。“通過無線傳感網絡與運營商業務網絡的融合,運營商可以推出更多的增值服務應用,物聯網也得以快速推廣。”
    看到這一點的並不只有電信運營商,還有正在市場化轉型的廣電網運營企業、國家電網等“網絡”巨頭。
廣電內部早已開始討論制定基於廣電數字網絡乃至NGB(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的物聯網總體規劃,並計劃於2010年內出臺。
    “與物聯網相關的整個產業鏈,都希望參與進來。”一位業內人士說。
    “在這個過程中,標準的制定和統一很關鍵。” 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工作組副祕書長邢濤表示,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參與企業,都希望通過參與制定標準,加強自身對產業鏈的掌控,但這最終可能導致標準的分散和難以推行,“雖然標準制定本來就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但從國家產業發展的層面來看,物聯網的標準也應該提前有統一的規劃,避免因產業鏈的躁動使中國的標準制定平添波折。”

    名詞解釋
    歐盟eEurope和i2010

    歐盟執行委員會在2000年正式啓動“eEurope”戰略,旨在加速歐洲向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過渡。該戰略第一階段爲“eEurope 2002行動計劃”,重點爲探索互聯網和歐洲公民對信息社會的參與等,共包含64個目標,其中大部分在2002年6月前完成。歐盟委員會隨即啓動了第二個階段,即“eEurope 2005行動計劃”,重點探索利用寬帶技術實現信息社會的連接和發展在線服務等。
    “eEurope”戰略於在2005年結束,代之以“i2010”戰略。
    “i2010”是歐盟針對信息社會和媒介的戰略框架,旨在提升ICT(信息通信技術)對於經濟、社會和人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貢獻,“i2010”戰略於2005年正式實施,目前行將結束,並將在今年被新的戰略規劃“數字議程”(The Digital Agenda)所替代。
 
    韓國U-Korea

    U-Korea由韓國信息通信部(MIC)於2004年提出,2006年確定方針,旨在建立無所不在的社會,通過智能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等基礎建設,使所有韓國民衆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享受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並專門制定了具體支撐計劃“IT 839戰略”,包含無線寬帶服務等8項服務、寬帶聚合網等3項基本設施建設,以及下一代移動通信設備等9項新增長動力。根據規劃,U-Korea發展期爲2006-2010年,成熟期爲2011-2015年。
 
    日本U-Japan

    U-Japan由日本總務省於2004年提出,旨在推進日本ICT建設,發展無所不在的網絡(Ubiquitous Network)和相關產業,並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在2010年將日本建設成一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上網的環境。U來源於拉丁語的Ubiquitous,是指無所不在的網絡,又稱泛在網絡,並進一步細化爲普及(Universal)、面向用戶(User-oriented)和獨特性(Unique)三方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