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層模型,TCP/IP模型

OSI七層模型

一、物理層。物理層規定了激活、維持、關閉通信端點之間的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以及過程特性。物理層爲上層協議提供了一個傳輸數據的物理媒體。(比特bit流)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範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二、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數據鏈路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MAC)尋址、數據的成幀(frame)、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三、網絡層。網絡層負責對子網間的數據包進行路由選擇。網絡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IP尋址
  網絡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四、傳輸層。傳輸層是第一個端到端,即主機到主機的層次。傳輸層負責將上層數據分段並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傳輸。此外,傳輸層還要處理端到端的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問題。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IPX/SPX等。
  五、會話層。會話層管理主機之間的會話進程,即負責建立、管理、終止進程之間的會話。會話層還利用在數據中插入校驗點來實現數據的同步。
  六、表示層。表示層對上層數據或信息進行變換以保證一個主機應用層信息可以被另一個主機的應用程序理解。表示層的數據轉換包括數據的加密、壓縮、格式轉換等。
七、應用層。應用層爲操作系統或網絡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絡服務的接口。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TCP/IP模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