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坦那索夫——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發明人

原本大家公認的第一臺計算機是ENIAC,由毛克利和艾克特製造的。我們國內計算機歷史書上都是這麼寫的。2006年8月出版的《程序員》雜誌發表了袁傳寬先生的文章:到底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一段鮮爲人知的歷史公案。今天我又在《程序員》雜誌(2007年10月份)看到了袁傳寬先生的“再談誰是真正的‘電子計算機之父’”。這場訴訟案1967年立案,終於在1973年10月19日作出終審判決。“在1939年至1942年之間,阿坦那索夫和貝里,在依阿華州大學制造了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毛克利剽竊了阿坦那索夫的思想,將其據爲己有,在世界範圍宣稱那是他的發明長達30年。”拉森法官更進一步宣判:毛克利和艾克特的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的發明專利是無效的。
然而挑起這場訴訟的並不是被侵權的阿坦那索夫。而是霍尼威爾公司與蘭德公司之間的官司,使阿坦那索夫得以坐收漁翁之利。阿坦那索夫決定:採用電能與電子元件,在當時就是電子真空管;採用二進制,而非通常的十進位制;採用電容器作爲存儲器,可再生而且避免錯誤;進行直接邏輯運算,而非通常的數字算術。其設計目標是能夠解含有29個未知數的線性方程組一臺機器,經過兩年反覆研究試驗,由克利福德·貝里作爲助手,兩人於1939年造出了一臺完整的樣機,人們稱之爲ABC,代表的意思是:Atanosof—Berry   Computer,包含他們兩人名字的計算機。阿坦那索夫是保加利亞的移民後裔,生於1903年10月4日,1930年在威斯康辛大學獲理論物理博士學位。
我之所以要記述這一段計算機發明史的事,是因爲我們過去一直認爲ENIAC是第一臺計算機,我看到的國內計算機歷史的書商都是這麼寫的,以訛傳訛。我國計算機的五十年曆史也充滿了艱辛,我們是向蘇聯老大哥學習開始的。張效祥院士就是當時派到蘇聯的進修隊,1957去蘇聯,1958年8月回國擔任104機的負責人,104機是仿蘇聯的БЭCM—2型計算機研製的。今天我們有了自己研發的CPU芯片和Linux操作系統,也有了李國傑院士領銜研製的曙光和神州10億次計算機。
今天再來說這段歷史是因爲1973年10月19日的宣判,第二天碰上了水門事件,媒體的炒作沖淡了,淹沒了這一歷史性的宣判,以致今天我們還有錯誤的認識。袁傳寬先生又發表文章以正視聽。我也想借博客陣地,爲阿坦那索夫做個宣傳。而我自己1956年被送到蘇聯學習計算機專業。1962年學成爲國,被分配到第十五所工作。學習工作已有45年的計算機經歷,但我沒有計算機的發明創造、沒有專利,碌碌無爲,說起慚愧,但我在有生之年還是要爲計算機事業繼續奮鬥,繼續做工作,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學習就會有新的進步。有進步、有認識我就會告訴大家,讓我的體會與大家分享。這也是我不斷髮表文章的目的。也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吧,也不枉學習計算機一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