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商業模式,最容易快速擴張

從商業角度來說,所有公司的最終目標都有三層:賺錢,持續賺錢,持續賺更多的錢。

按照這個思路,一套可行的商業模式最好符合這樣三個特點:

1)掌握稀缺資源;

2)有競爭壁壘;

3)可擴張、可壟斷。

當你的公司有可能做到這三個關鍵點的時候,就可以說找到了一套可行的商業模式。

以這套邏輯爲依據,我們可以把創業公司的成長路徑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發現階段、驗證階段、擴張階段、維持階段。


發現階段

在發現階段,創業公司的重點是確保自己發現了一個比較大的客戶痛點,同時,還要確保你的這套解決方案是能夠給公司帶來營收的,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確認問題和解決方案是否契合。

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不存在問題,就不存在解決方案,那麼一家公司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其實有一定道理,因爲根本沒人願意付錢讓你去解決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站在這個角度來看你就更容易理解,爲什麼創業公司需要去發現和深入瞭解用戶的痛點,確保這不僅對用戶足夠重要,而且已經有足夠多的人意識到這個痛點的存在,這樣一來,用戶纔會願意爲解決這個痛點買單。

比如說,你可以試着按照 1-10 分的範圍給某個痛點打分,分值在 8 分以上的痛點纔有可能讓一家公司獲取營收,這樣的痛點也才值得被立刻解決。

再進一步來說,創業公司怎麼樣驗證自己認爲的痛點確實是用戶真正的痛點呢?

爲了驗證你的假設,你需要:

1)找到客戶樣本;

2)進行客戶調研;

3)評估調研結果;

4)進行更多的測試。

而且,要想在這個方面獲得儘可能多的有效反饋,你最好不要急切地向被調研者推銷你的想法,而是應該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讓他們能夠更真實地回答你。甚至最好的一種情況可能是,當你在做用戶調研的時候,對方根本沒有明確意識到你正在圍繞這個想法準備創業。

你可以向對方提出這樣的問題:

· 在解決這個問題時,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 你能詳細說下這個問題嗎?上一次出現這個問題時發生了什麼?

· 在你看來,爲什麼這種體驗有問題或者讓你不愉快?

· 你現在在用哪些解決方案解決這個問題?這些解決方案中讓你滿意的地方是什麼?你認爲有哪些地方還需要改變?

另外還有一點,你可以採用“100美元法則”的方式來蒐集用戶反饋。這個法則是這樣的:把所有你準備加入到產品最終版本中的功能都列出來,問客戶:“如果你只有100美元可以用來購買這個產品中的一個或多個功能,你會願意把錢花在哪些功能上? ”在這種情況下,客戶會選擇那些他們最關心的功能。調研過一定數量的潛在用戶之後,你就有了足夠的數據來幫你區分產品中的哪些功能是必要的,哪些功能是不必要的。


驗證階段

接下來再說驗證階段,這個階段的重點是找到 PMF,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這意味着要打造一款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受歡迎的產品,而且這個市場足夠大,大到足以讓一家創業公司在未來發展爲一家大公司。

你可以採用增長×××之父 Sean Ellis 的方法,向測試用戶詢問一個簡單而重要的問題來衡量自己是否找到了 PMF。這個問題是說,如果用戶無法再使用你的產品了,他們的感受會是怎麼樣?總的來說,用戶的迴應會有四種:非常失望、有點失望、不失望、以及他現在已經不再使用這款產品了。

Ellis 就這個問題調研了數百家創業公司,結果顯而易見,產品和市場需求契合程度最高的是,這款產品是一個“必須要有的產品”。

當然,如果能夠順利跨過發現和驗證階段,擴張和維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這就是一個創業公司的正確成長路徑。


擴張階段

在“Unbundle and Rebundle | 商業世界的演進法則”那篇文章裏,我們曾經提到大公司正在被逐漸肢解,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渠道的變化,在互聯網時代,渠道的成本趨近於零,所以企業需要更多地圍繞用戶做文章。實際上,我們還可以通過渠道來分析一家公司的可擴張性。

最近有一家研究機器學習的創業公司創始人James Mishra 就提到了這個話題,他認爲限制公司擴張的兩個維度分別是產品和渠道,依據這兩個維度的擴張難度不同,可以把所有的商業模式歸結爲四種。其中第四種商業模式是最容易快速擴張的。

接下來我們首先分別介紹一下這四種不同的模式。

先看第一種,產品成本固定,渠道成本固定。

什麼樣的商業形態符合這種模式呢?比如餐廳,律師事務所,×××等等。這些公司提供給客戶的產品成本幾乎固定,想要提供更多類似的產品,幾乎完全依賴於僱用更多的員工來服務更多的客戶。

而且,他們的渠道成本也沒法降低,因爲這類公司的產品或服務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這一步是很難跳過的,所以雖然這樣的公司可以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但他們的產品和渠道都幾乎不可能因爲技術進步而發生變化,換句話說,他們的擴張成本太高,所以很難完成快速擴張。

第二種商業模式是指,產品成本不固定,但是渠道費用固定。

關於這種形態的企業,通常都會因爲科技進步導致產品的生產效率迅速提高,但想要通過快速銷售出去從而獲得收入的大幅增長卻有些難,因爲這會受到銷售週期或其他因素的限制。

James Mishra 介紹了一些例子,比如企業軟件,對於 Oracle 這類的公司來說,企業軟件的邊際成本不高,它們想要擴大軟件的數量也容易,但是怎麼樣讓更多企業來購買自己的軟件服務,這是制約其收入的最主要因素。

接下來再說第三種,產品成本固定,但是渠道費用不固定。

這種模式的典型案例是現在的內容行業。事實上,如果你把某個平臺的內容看做“產品”的話,就會發現它們隨着技術的突破,渠道成本已經大大降低。這些內容雖然生產方式和過去的記者、媒體人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因爲它們可以低成本地迅速在各個平臺發佈,渠道成本已經大大降低。內容聚合平臺的數據也可以佐證這一點,比如國內“TMD”之一的今日頭條,還有國外的 BuzzFeed,每月都有過億的訪問量,但事實上,在鉅額流量的背後,公司員工不過只有幾千名。

最後是原作者提出的第四種模式,也是他最爲推崇的,就是......

>>>訂閱《5分鐘創業課》解鎖曲凱老師最推崇的商業模式

回到我們這篇文章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因素阻礙了公司擴張呢?我認爲 James Mishra 的思考給了我們很大的啓發,總的來說,就是產品和渠道這樣兩個維度。應用這種思考方式,你可以有針對性地分析一下自己曾經看好的某種商業模式,看看它是不是有擴張的潛力。

當然,這四種模式不一定包括了所有公司。我們在介紹第一種模式的時候說到,餐廳的產品和渠道成本幾乎都固定,但是麥當勞的本質也是餐廳,它爲什麼能夠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開出好幾萬家店呢?還有,類似蘋果這樣的硬件公司,看似產品成本固定,爲什麼也能迅速擴張從而坐上全球市值第一公司的位置呢?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給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轉自:親民創業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