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中國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幾件事!

網報,小明(化名)因偷錢且夜不歸宿遭父親家法侍候,一頓抽打,打完後,小明光着身子不穿衣服並稱“不丟人”,父親便將全身赤裸、滿身傷痕的小明拴摩托車上游街......,小明因偷錢且夜不歸宿遭父親抽打,打完後,小明光着身子不穿衣服並稱“不丟人”,父親便將全身赤裸、滿身傷痕的小明拴摩托車上游街。對此,有人說父親太狠毒,也有人說理解教育孩子的苦心……孩子不聽話,究竟該如何教育?


1、家庭教育中有個說法:“孩子不聽話,是因爲家長不聽孩子話”。不知這個觀點,您做何感想?

家長不肯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和需求,一味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來,造成親子間關係緊張,以致孩子覺得自己得不到理解、關懷和愛,所以,越發不聽家長的話。

因此,家長要反思,和孩子相處,是不是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的來,稍不順意,就批評、指責,甚至非打即罵?

2、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進行管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可以管孩子的行爲,但不能傷害孩子的爲人。

簡單地說,你可以指出孩子哪裏做的不好,欠妥當,但一定不能傷害孩子的心,孩子的心不旦傷了,就無法再站起來了。

因此,我覺得這個父親把孩子當街遊行的做法實在是大錯特錯,這樣的結果,只會讓父子的關係更差,孩子更叛逆,對解決孩子的問題一點用都沒有。

3、針對孩子偷錢,可以耐心問問孩子:偷錢幹什麼,注意態度一定要溫和有耐心。千萬不要帶着情緒,帶着有色眼鏡,那樣的話,孩子一定不會實話實說的,父子關係會越來會僵的。

文|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到底要不要管孩子,怎麼管?

最近連寫了幾篇家庭教育文,有人評論說,照你這麼說,孩子犯錯,就不能管了?那還不得上天?也有爸媽留言,現在都提倡散養,到底要不要管孩子,怎麼管呢?

我直想說,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孩子,當然要管,像吃飯、喝水一樣必需。

我猜,也許是“管“這個詞,讓人有了不好的聯想,你看,”管制“、”管教“、”管轄”,都明顯的居高臨下,“管孩子“是不是讓各位親有了虎媽狼爸的即視感?

於是認爲,管就是罰、就是罵、就是打?

哦,no!

管不是罵,更不是打,管是塑造!

如果管孩子的“管”,容易有天人交戰的糾結,產生偏見或誤解,那我們不妨換個詞:不說管孩子,就說“塑造孩子”。

通過我們的塑造,讓孩子明確適當的界限和約束,讓孩子最終學會保護自己,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同情他人。

這纔是管孩子,哦,不,塑造孩子的最終目的啊~啊~啊~。

管孩子,就像幫孩子建一個大大的護欄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

有些事是可以做的,而有些,則絕對不能,否則,害人害己。

可孩子不知啊,爲人父母的我們,就要制定規矩,劃定界限,讓ta們明白,哪些行爲是正確、恰當的,而哪些則不是。

讓孩子瞭解規則,學會反思,自己的行爲是不是恰當,學會爲自己負責。這就是正確的管孩子、塑造孩子。

如果沒有這種適當的管教,孩子就沒法兒理解規則,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爲,不尊重自己,更不會尊重他人。小時,自我爲中心,索求無度,大時,自私自利,危害他人——N多事實已經證明,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適當的管,注意是適當的,就像幫孩子在自己和他人間建了一個大大的護欄,護欄的內外,相安無事,和諧無比!

做“牧羊犬”,看好你的“羊”

說到適當,我想起一個比喻,父母要做“牧羊犬”,既守護孩子(羊),又與其保持一定距離。

管孩子,說難不難,無非就是訓練孩子的兩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讓孩子管理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隨意做事的能力;同情能力,明白自己的行爲將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並關注其想法的能力。

而這兩種能力也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

想讓孩子情商高?正確有效地管,孩子自然就會高情商。

如果通過有序有效的訓練,孩子獲得了這兩項能力,那麼,就放手讓孩子縱橫馳騁吧,別再束手束腳,做好”牧羊犬”,do you know?

孩子做錯事,該怎麼罰?

孩子不是機器,當然不會你指哪,ta就像安了GPS一樣,一定去那。

管孩子,難免遇到孩子不聽話,和你對着幹、拗着幹、偏不幹的情況,

那麼,孩子做錯了,該怎麼罰?這也是很很考驗家長的智慧和功力的哦!

1、淘氣角反思

這是美國育兒節目《超級育嬰師》常用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懲罰方法。對於2歲到6、7歲的孩子尤其適用。

具體做法是:

警告: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正做一些淘氣的行爲,如果不停下,將會有嚴重的後果,提前給孩子一個改正的機會。

將孩子帶到一個特定區域,確保在父母視線內:解釋爲什麼讓其到淘氣角反思,幫助ta把自己的原因(如“打人了”)與結果(“淘氣角反思”)聯繫起來,讓孩子明白錯在哪兒。

設定時間:每長一歲,時間延長一分鐘。小孩子注意力持續時間短,過長的時間並不利於反思。

時間到了,和孩子一起反思ta的所作所爲:幫孩子明白爲什麼要反思。

道歉:通過反思,明白錯在哪兒,培養孩子的同情心,避免再犯。

擁抱:讓孩子知道,你不會因爲ta做錯了,就不愛ta,無論怎樣,你都永遠愛ta。

2、剝奪特權

孩子最喜歡或最期待什麼?芭比娃娃,奧特曼?

當孩子胡鬧時,你可以警告ta:再不停止(打人、亂扔東西),就別想得到!

如果孩子還是不肯停下來,依然胡鬧,不妨和ta說:好吧,別想買芭比娃娃或奧特曼,或任何孩子想要的想做的事了。這就會引發孩子的思考:這樣不好,不能這樣做了。

3、禁足

對較大的孩子或青少年比較適用。對ta們來說,失去自由很藍瘦,很香菇!

對年幼的孩子,強制出局旁觀,也可說是禁足的一種。

如果ta不肯與小夥伴好好玩耍,就可以強制其退出遊戲,只能在一旁看,幾分鐘後,明白爲什麼被強制拿下後,再讓ta回去和大家一起玩。

這些罰,要不得:

孩子錯了,以下這些懲罰,千萬要不得。

這樣做,不但傷害孩子,還會破壞你們的親子關係,百害無一利。

體罰:就是打,你懂的,

大吼大罵:只是家長個人情緒的一種宣泄,和體罰一樣,不但於事無補,還很快被孩子學會。

強制道歉:道歉是認識到自己行爲的過錯,本是自發自願的。但強制道歉卻不是,孩子可能根本沒意識到自己錯在哪。

羞辱孩子:“又打人,說多少遍都不聽,你是豬嗎?”“你真是無藥可救,壞孩子一個”

語言具有雕塑功能,這樣說下去,你說孩子什麼樣,ta就會成爲什麼,絲毫不差!

管孩子,這些錯,你有嗎?

1、事前雖然警告了,但事後不懲戒

後果:孩子會覺得,我媽(爸)就是雷聲大,雨點小,根本不必在意,“大人就是說說而已,不必當真啦“,孩子心裏的話,你造嗎?進而,ta不再拿你當回事,在孩子那裏沒有威信,這樣真的好嗎?

2、缺乏持續性和一致性

如,要求孩子今天臨睡前不能吃糖,那麼,明天睡前同樣也不能。

別因爲看孩子可憐,或者自己忙,孩子想吃,就遂了ta,ta高興,你省事,那樣的後果,你想到了嗎?

後果:不利於孩子教養規則的確立。

如,臨睡前不吃糖,就是不能吃,無論多大,都一樣。要形成一生的習慣:睡前不吃糖。

管孩子如果沒有持續性和一致性,孩子就會對規則混亂不清,爸媽到底要我怎樣?ta不造。愛國主義教育告訴我們:前事不忘,後世之師。

管孩子也一樣,受過的罰不能白受,要有教訓,明確家長的目的是什麼。

3、耐心不夠,急於求成。

——“我試過,但對我家孩子沒用“。經常聽到有家長這樣說。

原因:孩子的不當行爲不是一天形成的,ta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意識到你不是在玩笑。

連堅持一下下都不肯,卻哭着喊着想要管好孩子,你確定不是在鬧?

4、認爲自家娃的問題天下最難搞。

原因: 誇大孩子的不當行爲,潛意識中,給自己找理由——天下最難搞的孩子被老子攤上了,老子又不是神,管不好娃,錯不在我哦!

拜託,你不是神,可你是娃的媽,娃的爸,你就是ta的守護神。沒守護好ta?別推說孩子難搞了,躲也躲不過去,你難逃其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