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中国家长一定要知道这几件事!

网报,小明(化名)因偷钱且夜不归宿遭父亲家法侍候,一顿抽打,打完后,小明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并称“不丢人”,父亲便将全身赤裸、满身伤痕的小明拴摩托车上游街......,小明因偷钱且夜不归宿遭父亲抽打,打完后,小明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并称“不丢人”,父亲便将全身赤裸、满身伤痕的小明拴摩托车上游街。对此,有人说父亲太狠毒,也有人说理解教育孩子的苦心……孩子不听话,究竟该如何教育?


1、家庭教育中有个说法:“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不听孩子话”。不知这个观点,您做何感想?

家长不肯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需求,一味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来,造成亲子间关系紧张,以致孩子觉得自己得不到理解、关怀和爱,所以,越发不听家长的话。

因此,家长要反思,和孩子相处,是不是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来,稍不顺意,就批评、指责,甚至非打即骂?

2、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管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可以管孩子的行为,但不能伤害孩子的为人。

简单地说,你可以指出孩子哪里做的不好,欠妥当,但一定不能伤害孩子的心,孩子的心不旦伤了,就无法再站起来了。

因此,我觉得这个父亲把孩子当街游行的做法实在是大错特错,这样的结果,只会让父子的关系更差,孩子更叛逆,对解决孩子的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3、针对孩子偷钱,可以耐心问问孩子:偷钱干什么,注意态度一定要温和有耐心。千万不要带着情绪,带着有色眼镜,那样的话,孩子一定不会实话实说的,父子关系会越来会僵的。

文|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到底要不要管孩子,怎么管?

最近连写了几篇家庭教育文,有人评论说,照你这么说,孩子犯错,就不能管了?那还不得上天?也有爸妈留言,现在都提倡散养,到底要不要管孩子,怎么管呢?

我直想说,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孩子,当然要管,像吃饭、喝水一样必需。

我猜,也许是“管“这个词,让人有了不好的联想,你看,”管制“、”管教“、”管辖”,都明显的居高临下,“管孩子“是不是让各位亲有了虎妈狼爸的即视感?

于是认为,管就是罚、就是骂、就是打?

哦,no!

管不是骂,更不是打,管是塑造!

如果管孩子的“管”,容易有天人交战的纠结,产生偏见或误解,那我们不妨换个词:不说管孩子,就说“塑造孩子”。

通过我们的塑造,让孩子明确适当的界限和约束,让孩子最终学会保护自己,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同情他人。

这才是管孩子,哦,不,塑造孩子的最终目的啊~啊~啊~。

管孩子,就像帮孩子建一个大大的护栏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

有些事是可以做的,而有些,则绝对不能,否则,害人害己。

可孩子不知啊,为人父母的我们,就要制定规矩,划定界限,让ta们明白,哪些行为是正确、恰当的,而哪些则不是。

让孩子了解规则,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恰当,学会为自己负责。这就是正确的管孩子、塑造孩子。

如果没有这种适当的管教,孩子就没法儿理解规则,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尊重自己,更不会尊重他人。小时,自我为中心,索求无度,大时,自私自利,危害他人——N多事实已经证明,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适当的管,注意是适当的,就像帮孩子在自己和他人间建了一个大大的护栏,护栏的内外,相安无事,和谐无比!

做“牧羊犬”,看好你的“羊”

说到适当,我想起一个比喻,父母要做“牧羊犬”,既守护孩子(羊),又与其保持一定距离。

管孩子,说难不难,无非就是训练孩子的两个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让孩子管理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随意做事的能力;同情能力,明白自己的行为将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并关注其想法的能力。

而这两种能力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让孩子情商高?正确有效地管,孩子自然就会高情商。

如果通过有序有效的训练,孩子获得了这两项能力,那么,就放手让孩子纵横驰骋吧,别再束手束脚,做好”牧羊犬”,do you know?

孩子做错事,该怎么罚?

孩子不是机器,当然不会你指哪,ta就像安了GPS一样,一定去那。

管孩子,难免遇到孩子不听话,和你对着干、拗着干、偏不干的情况,

那么,孩子做错了,该怎么罚?这也是很很考验家长的智慧和功力的哦!

1、淘气角反思

这是美国育儿节目《超级育婴师》常用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惩罚方法。对于2岁到6、7岁的孩子尤其适用。

具体做法是:

警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正做一些淘气的行为,如果不停下,将会有严重的后果,提前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

将孩子带到一个特定区域,确保在父母视线内:解释为什么让其到淘气角反思,帮助ta把自己的原因(如“打人了”)与结果(“淘气角反思”)联系起来,让孩子明白错在哪儿。

设定时间:每长一岁,时间延长一分钟。小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过长的时间并不利于反思。

时间到了,和孩子一起反思ta的所作所为:帮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反思。

道歉:通过反思,明白错在哪儿,培养孩子的同情心,避免再犯。

拥抱:让孩子知道,你不会因为ta做错了,就不爱ta,无论怎样,你都永远爱ta。

2、剥夺特权

孩子最喜欢或最期待什么?芭比娃娃,奥特曼?

当孩子胡闹时,你可以警告ta:再不停止(打人、乱扔东西),就别想得到!

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停下来,依然胡闹,不妨和ta说:好吧,别想买芭比娃娃或奥特曼,或任何孩子想要的想做的事了。这就会引发孩子的思考:这样不好,不能这样做了。

3、禁足

对较大的孩子或青少年比较适用。对ta们来说,失去自由很蓝瘦,很香菇!

对年幼的孩子,强制出局旁观,也可说是禁足的一种。

如果ta不肯与小伙伴好好玩耍,就可以强制其退出游戏,只能在一旁看,几分钟后,明白为什么被强制拿下后,再让ta回去和大家一起玩。

这些罚,要不得:

孩子错了,以下这些惩罚,千万要不得。

这样做,不但伤害孩子,还会破坏你们的亲子关系,百害无一利。

体罚:就是打,你懂的,

大吼大骂:只是家长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和体罚一样,不但于事无补,还很快被孩子学会。

强制道歉:道歉是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过错,本是自发自愿的。但强制道歉却不是,孩子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自己错在哪。

羞辱孩子:“又打人,说多少遍都不听,你是猪吗?”“你真是无药可救,坏孩子一个”

语言具有雕塑功能,这样说下去,你说孩子什么样,ta就会成为什么,丝毫不差!

管孩子,这些错,你有吗?

1、事前虽然警告了,但事后不惩戒

后果:孩子会觉得,我妈(爸)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不必在意,“大人就是说说而已,不必当真啦“,孩子心里的话,你造吗?进而,ta不再拿你当回事,在孩子那里没有威信,这样真的好吗?

2、缺乏持续性和一致性

如,要求孩子今天临睡前不能吃糖,那么,明天睡前同样也不能。

别因为看孩子可怜,或者自己忙,孩子想吃,就遂了ta,ta高兴,你省事,那样的后果,你想到了吗?

后果:不利于孩子教养规则的确立。

如,临睡前不吃糖,就是不能吃,无论多大,都一样。要形成一生的习惯:睡前不吃糖。

管孩子如果没有持续性和一致性,孩子就会对规则混乱不清,爸妈到底要我怎样?ta不造。爱国主义教育告诉我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管孩子也一样,受过的罚不能白受,要有教训,明确家长的目的是什么。

3、耐心不够,急于求成。

——“我试过,但对我家孩子没用“。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说。

原因:孩子的不当行为不是一天形成的,ta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意识到你不是在玩笑。

连坚持一下下都不肯,却哭着喊着想要管好孩子,你确定不是在闹?

4、认为自家娃的问题天下最难搞。

原因: 夸大孩子的不当行为,潜意识中,给自己找理由——天下最难搞的孩子被老子摊上了,老子又不是神,管不好娃,错不在我哦!

拜托,你不是神,可你是娃的妈,娃的爸,你就是ta的守护神。没守护好ta?别推说孩子难搞了,躲也躲不过去,你难逃其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