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雲計算中存儲必備的六個要素 星盛數越告訴你

文章來自星盛數越網絡服務器專家星盛數越
**近來,出現了有趣的與雲計算和存儲相關的高級技術,特別是使用Web Services訪問方式,使得訪問存儲不再受限於設備文件或者NFS加載點。典型的數據存儲和管理的“企業級特徵”在IT架構創新上不斷推成出新。下面就爲大家介紹企業雲計算中存儲必備的6個要素。
**
  一、要素1:性能

  性能需要付出成本。在一個架構良好的應用裏,性能和成本處於平衡狀態。達到這點的關鍵是使用合適的技術去匹配企業業務應用的性能,首先要求將企業的業務語言轉換成IT模式。因爲這種轉換困難,通常企業止步於靜態的IT架構,無法應對業務變化着的性能需求。企業雲計算提供了一個更能應對變化着的性能需求的平臺。

  在早期的雲計算平臺裏,存儲I/O一般都會有較高的延遲。這是因爲廠商注意到使雲計算的數據更容易訪問,但沒注意到提高與性能、帶寬和IOPS相關的服務級別。有兩個原因導致延遲較高:訪問的模式和類型,以及存儲分佈的配置。

  訪問模式包括位於OSI模型物理層之上的多層協議的組合(如SOAP, NFS, TCP, IP和FCP)。數據訪問包括共享的物理服務層(如以太網)和幾個協議層(如SOAP或NFS),一般比專門的物理層(如FC)產生更多的延遲。市場上大多數雲計算平臺包括Internet的數據訪問,產生了更多的數據訪問延遲。

  對於存儲介質,大多數雲計算的市場在RAID或JBOD配置中使用SATA磁盤。因爲SATA(有段時間被視爲近線磁盤)的性能一般比企業磁盤(一般指FC盤)稍差一些,導致存儲設備的性能低於應用的需求。

  當你採用低性能存儲介質的相對低帶寬和高延遲的訪問模式時,使用整個存儲子系統的企業無法支持更多的關鍵業務應用的需求。其結果是,這種方案通常僅適用於測試和開發。

  相比來說,企業雲計算平臺需要提供更多不同性能存儲層的選擇。當性能需求的變化時,例如,應用從測試遷移到生產環境,存儲平臺應該能使用這種變化。理想的企業雲計算的存儲應該有多種性能區,能夠被調整,以提供合適的I/O性能級別給業務性能的需求。

  最後,爲了滿足企業高端存儲的性能需求,雲計算方案必須採用高於或者目前正在使用的企業級技術。一般使用FC SAN。此外,如何使用技術與技術本身同等重要。在一個系統管理環境裏,企業級需求下的虛擬機配置必須能夠持續提供高性能

  二、要素2:安全性

  安全性和虛擬化通常被視爲相互矛盾的。畢竟虛擬化使得應用從物理硬件和網絡邊界中解放出來。安全性,換而言之,就是建立邊界。企業需要考慮虛擬化設計的初始架構。

  在大多數雲計算市場裏,無論公有的還是私有的,數據安全性都是基於信任的,這信任通常都在管理程序裏。當多數虛機共享物理LUN,CPU和內存時,由管理程序確保數據是否毀壞或者被錯誤的虛機訪問。這與集羣服務器多年來面臨的基本挑戰相同。任何也許需要接管進程的物理服務器必須能訪問數據/應用/操作系統的權限。例如,爲了主機外備份,LUN也許需要映射給公共的備份服務器。

  在企業雲計算中,有兩種方式去保護業務數據。第一種涉及系統程序管理安全。主要的目標是:系統儘可能少地被使用,避免任何虛擬機被其他虛擬機造成負面的影響。企業也需要保護LUN被其他服務器訪問,如同主機外備份服務器。

  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數據通道。企業必須注意只能給需要維護必要功能的物理服務器提供訪問路徑。這可以通過NPIV(SAN N端口 ID虛擬化)使用得Zoning、LUN Masking、訪問列表、權限配置來完成。

  三、要素3:自動ILM存儲

  信息生命週期管理(ILM)曾經成爲非常有效的市場行爲的重心,被那些出售分層存儲的廠商所推崇。雖然ILM本質上非常簡單 - 存儲的成本與數據的業務價值相匹配,實際的挑戰來自於真正的執行效果,衆多所謂的ILM方案,粒度都不夠細,難以達到這樣的目標。

  今天,傳統的ILM並沒有部署到市場上的大多數雲計算平臺中。原因有兩個,第一,在許多雲計算中,大部分磁盤介質採用處於典型ILM方案中的最低層存儲,這樣就沒法把數據往更底層遷移,ILM也就無法部署。第二,許多企業不需要爲雲計算常用的計算類型而更長時間地管理數據,因爲傳統雲計算通常用於功能測試/開發、概念驗證(POC)、Web服務器測試等。考慮到多種因素,實施ILM策略所需細粒度的複雜性和成本與經濟節省的雲計算不相符。

  根據一些行業報告,70%的數據是靜態的。通過將合適的數據存儲在合適的介質上,企業能削減成本。他們能意識到通過部署雲平臺能節省成本,在雲計算中實施ILM帶來的經濟效益意義重大。但前提是無需中斷應用,而且不能增加不必要的操作複雜性。

  爲了做到這些,企業必須使用基於策略的塊級ILM方法,無論訪問方式和應用類型。通過在數據塊一級跟蹤數據的屬性,就無需在操作系統這一級執行數據歸檔或數據遷移。這種方法還能獨立於操作系統類型,且獨立於用於存儲數據的訪問方式。它不僅在保持性能(所有的數據寫入都在高速層完成)的同時優化存儲的成本,而且通過將不使用的數據塊沉澱到低速層減少電能的消耗。這很合理,因爲近線存儲僅消耗企業存儲的大約20%的能耗。爲此,要做到真正適合企業級應用的自動分級存儲,卷級或文件級數據遷移無法勝任,顆粒度必須細化到數據塊級。只有數據塊級的數據遷移纔可能獨立於操作系統類型,且獨立於存儲數據的訪問方式,做到對應用支持的隨需相應。

  四、要素4:存儲訪問模式

  訪問存儲空間有三種主流方式:基於數據塊(FC SAN或iSCSI)、基於文件(CIFS/NFS)、或通過Web服務。基於塊和文件的訪問方式在企業應用中最常見,能更好地控制性能、可用性和安全性。在這點上,市場上大多數雲計算平臺利用Web服務的接口,如SOAP和REST(代表性狀態傳輸)訪問數據。雖然,這是最靈活的方式,但有性能的影響。理想的情況是,企業雲提供全部的三種訪問存儲的方式來支持不同應用架構。

  五、要素5:可用性

  IT架構的維護窗口被大量的縮減,因爲企業需要支持在不同時區的用戶並保證全天候的可用性。雖然服務級別協議(SLA)一般與可用性密不可分,從業務角度看,它難以衡量,因爲有着多種架構的複合SLA的重疊。

  在前面提到,在市場上大多數雲計算平臺中,I/O性能最先得到考慮。如果雲平臺依賴於不被內部IT集團管理的部分架構,那麼冗餘的架構部分和途徑是減少停機風險的最佳方式。雖然,雲存儲服務提供商在考慮成本的同時繼續增加可用性,但是目前市場上的服務級別協議不能滿足企業關鍵應用的需求。

  在高端的企業級雲計算中,存儲系統夠出來企業內的企業級存儲方案,包括多路徑、控制器、不同的光纖網、RAID技術、端到端的架構控制/監控,和成熟的變更管理過程。在低端的企業級雲計算中,存儲可用性與今天市場上雲計算平臺的服務水平相當。爲了提供企業需要的服務水平,企業級雲存儲供應商必須利用健全的架構設計和被充分驗證過的創新技術。

  六、要素6:主數據保護

  主數據指的是在線運行的數據。主數據能夠採用單一技術,或者結合多種技術進行保護。一些常用的方法包括:RAID保護、多份拷貝、遠程複製、快照、和持續數據保護。

  在市場上大多數雲計算平臺裏,主數據保護的問題常常留給用戶。今天,很少發現上述的方法在大衆雲計算平臺中使用,因爲技術的複雜性和成本。有一些大衆雲存儲方案通過維護數據的多份拷貝來保護主數據,整個系統運行沒有RAID保護的存儲裏,以此降低成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