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與藝術

資料
魯迅尾聲(上):那些教科書沒講的事

魯迅尾聲(下):魯郭茅巴老曹

上週末看了高曉鬆的曉說,發表一些感悟。
我是90後,從小學初中高中,一路學着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走過來。說來慚愧,高中畢業已快10年,不曾讀過民國時期大家的任何一步作品。
相信跟我一樣情況的人還有很多,反思爲什麼會這樣,爲什麼中國教育體系,讓人只有在思想不成熟的時代去學這些東西,而真正思想健全之後,生活幾乎與這些經典無任何交集,除非你是“文人”或者"文青“。
從我個人的角度,大學忙着兼職,學業,專業知識的積累。畢業頭兩年忙着工作的進步和穩定,畢業3-5年忙着掙錢,家庭。只是偶爾從一些娛樂節目中獲取一知半解的關於文化與藝術的信息。
再有就是網絡普及率極其高的今天,人們的休閒時間都忙於朋友圈,新聞,視頻,很少會有時間靜下來看會文學書籍或者藝術書籍。是我們太浮躁了,還是社會太浮躁了。從我個人的體會,如果說半天的時間不刷新聞,感覺自己會與社會脫節。雖然這半天時間可能花在了科技,軍事,明顯八卦上面,似乎跟自己的真實生活沒有太多直接關係,但是總會獲取一種滿足感,遠勝於去看一本100年前的書,雖然我也確實基本沒看過基本這樣的書。
2011年10月,也就是買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如果說之前我的知識來源於書本,那麼現在,我的知識則大多來源於網絡,並且有着越來越嚴重依賴網絡的傾向。書本作爲知識來源的主流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但是,現在社會,書本不再是主流,反而成爲了藝術的存在。
在浮躁的互聯網時代給自己增添一份藝術的氣息,多看基本民國大家的著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