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窮死的明朝不滅亡?——給崇禎支支招

                        一

問:爲什麼說“闖王來了不納糧”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答:明朝由於統治者驕奢淫逸、荒淫無度,朝廷貪腐橫行,橫徵暴斂,盤剝人民,西北發生災害,官府不管不顧,任由人民自生自滅。“闖王”李自成帶領廣大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奮起反抗,廢除各種苛捐雜稅,向人民承諾“不納糧”,不用向農民軍交稅,因此深得民心,一呼百應。在他的領導下,農民軍推翻了腐朽黑暗的封建王朝,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這樣的回答幾乎千篇一律,不用思考,一句一句都深深印在腦海裏,尤其是好學生,高分全靠這麼背!兒時從沒懷疑過,感覺這就是宇宙真理,直接明瞭,黑白分明,可以用來衡量人世間的一切對與錯。

長大後書讀多了,卻越來越糊塗,許多真理會突然變得極不靠譜,讓人無所適從。後來才慢慢明白了一點點,正如有位高人說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所以,我們讀的原來都是當代史,而不是歷史!  真實的歷史一定不會那樣非黑即白,把歷史人物照着條條綱綱,畫畫臉譜,劃分劃分同類項,歸併歸併好人、壞人就OK了。蓋上教科書,或許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歷史。不必說面目全非,不必說三觀盡毀,只要靜靜地去品讀和甄別足矣……

畢竟歷史終究是人寫的,而且勝利者居多。

                            二

事實上,明朝的整體稅負並不高。出身低層的朱元璋由於飽受元末官府壓迫,體會到農民不容易,建國時所制定的稅賦極低,比如最主要的稅賦——“田賦”才三十取一。哪怕到了明末困難時期,“田賦”最高也只是十取一。這一點,歷史學家黃仁宇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稅收》一文中有很詳盡的分析和論述,毋庸置疑。

既然稅負如此之低,那明末爲何還有這麼多農民起義?這是因爲西北連年鬧大災,很多人餓死,朝廷無力賑災,因爲沒錢!

窮人走投無路,只好造反,造反也並非真的想要打倒官府、推翻政權,而只是想圖口飯吃。所以反着反着,只要官府一拋橄欖枝,農民軍幾乎都立馬投降。

因此,經常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投降的興高采烈,受降的焦慮不安。前者因爲有飯吃而開心,後者因爲沒錢安撫而煩惱。安撫不好,農民軍一反再反,說到底就是因爲沒錢!

遼東抵禦清軍,靠的也是錢!他們是野蠻民族,可以燒殺掠奪,沒錢就去搶,做的是沒本的生意;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仁義道德,沒錢只能湊。因此,打仗花的一分一釐,都要從百姓身上來。抗清多年,明朝爲何如此被動,主要也是因爲沒錢!

總而言之,沒錢賑災,沒錢安撫,沒錢備戰,明朝看起來就是給“窮”死的!如果夠高,崇禎估計連褲子都願意當出去。

                      三

這怎麼可能?崇禎再窮,難道會比太祖起兵時還窮?花費再多,難道會比永樂時期鄭和七下西洋還多?燒錢再狠,難道會比萬曆三大徵燒得更狠?

根據明朝的軍隊建制,正規軍也就三十萬左右,對於一個人口一兩億的國家,這樣的軍力配置算是相當少!看看春秋戰國時期芝麻大小的國家,動不動就發動幾十萬人的戰爭,一打就打好幾年,也沒被窮死,而堂堂的大明王朝,就因爲幾年災害,幾場戰爭,就活活給“窮”死了?  這又是爲什麼?

                      四

詭異的是,明朝根本不窮!

經過兩三百年的休養生息,明末經濟已經很繁榮,特別東南、江浙一帶,民間非常富有,手工、商貿、紡織等工商業非常發達,連我們的教科書都承認,說這是“資本主義萌芽”,比唐宋還牛。

雖說《金瓶梅》的寫作背景是北宋末年,但實際上卻是晚明時期的真實寫照。看看武大郎,僅靠賣燒餅,能娶漂亮老婆,還能在京城二環內買幢兩層小別墅。放在現在,那就是真土豪!如此身家,不知會有多少美女想去打聽武先生是哪個高大上公司的CEO?一個賣燒餅的尚能如此,更不用說西門大官人及其狐朋狗友,看看他們的生活方式,估計連當今的大款都羨慕不已。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良好的經濟環境,怎麼可能有如此繁榮的商業、奢華的生活?如果說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那說明晚明真正做到了藏富於民。

民間既然如此富足,朝廷爲何會沒錢?這是因爲明朝的“納糧”制度,也就是財稅制度出了大問題。這一課題水太深,有不少專業論述,這裏只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簡單做一介紹:

一、“重農抑商”導致收稅出現嚴重方向性問題。  在傳統農業社會裏,認爲農業生產糧食,解決溫飽,創造價值,是國之根本,因此受到朝廷的重視和鼓勵。而商業只是物物交換,靠投機取巧賺取高額利潤,並沒有創造價值,因此受到朝廷的排擠,甚至打壓。  這樣的思維方式導致了收稅誤導:農業重要,所以課稅多,成了主要稅種;商業無關緊要,所以課稅少,官府聽之任之,有些時候甚至連稅都懶得收。

朝廷總會一廂情願地認爲,只有自己關注的產業才能得以良好的發展,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往往朝廷干預越少,放任自由,經濟反而能發展得更好。晚明就是這種情況,特別是嘉靖、萬曆兩爺孫皇帝,只顧着自己修道成仙,上朝都免了,朝政處於半癱瘓狀態,於是,民衆空前自由,商業空前自主,結果,經濟空前繁榮。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離開了政府監管,市場就會亂,因爲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節。  到了明末,民間很富有,朝廷卻窮得叮噹響。好比今天,我們不去向企業收稅,不去向商家收稅,不收海關稅,不收增殖稅,不收營業稅,只向農民收農業稅,向工人收個人所得稅……  結果會如何,可想而知,明末差不多就是這樣!

二、不是沒錢,而是沒銀子!

沒錢不就是沒銀子嗎?不是,沒錢和沒銀子其實是兩碼事!

在商品流通中,需要貨幣來作爲交換媒介。選擇什麼樣的物品來作爲貨幣,費盡了周折。選過貝殼,選過羽毛,選過石頭,直到金銀的出現。    “金銀天然是貨幣”,由於金、銀、銅等重金屬具有稀缺、易保存和方便攜帶等天然優勢,漸漸成了各國的硬通貨,尤其白銀。但我國白銀產量極少,因此,明朝之前都是以銅作爲主要貨幣,但銅錢價值低,不易攜帶。明朝中後期,由於從美洲大量進口白銀,白銀才成爲主要貨幣。

萬曆之前,明朝收稅都是以實物徵收,存在着良莠不齊、不易保存、難於兌現等種種弊端。後來張居正改革,採用“一條鞭法”,即統一折成白銀收稅,這樣一來,減少了諸多中間環節,而且不易浪費,幾年下來,國庫充實盈餘。之後,白銀的地位尤爲突出,不可替代。

時間一久,問題來了。

由於經濟發展,社會財富越積越多,流通的商品總值也越來越大,這就需要更多的白銀來充當貨幣媒介。然而,一方面自產的白銀微不足道,主要依賴進口,但由於海禁,進口少了;另一方面,白銀作爲財富象徵,被有錢人大量收藏,有些被做成工藝品。

這樣一來,經濟發展,商品越多,需要的白銀也越多,而市面上的白銀卻越來越少。因此,白銀大量緊缺,這就是通貨緊縮。然而,朝廷卻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依然摺合銀子統一收稅徵餉,這必然會導致到處找不到銀子,困難重重。  或許你會說,沒有白銀,可以用別的替代品,比如紙鈔。南宋就開始有紙鈔,明初也試過,但都因爲政府不懂得如何控制發行合適的數量,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就再也不敢用了。

所以說,明末不是沒錢,而是有財無銀,給憋死了!

三、養不起的宗室。  打下江山後,朱元璋想着朱家十幾代人辛辛苦苦,也該享享福了,便規定宗藩不授職任事,世代享受國家提供的祿米。說白了,就是不幹活給飯吃。開始藩王還有事幹,甚至有自己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政變後,擔心別的藩王像他那樣叛變,就削藩把兵權奪了,劃了個圈把藩王一個個豢養起來,規定藩王不能參與政治,啥事也不能幹,哪也不許去,只能老老實實在指定區域裏呆着。

這些宗室子孫整天在家閒着沒事幹,你看我,我看你,唯一娛樂就是比賽生孩子。結果繁衍的速度相當驚人,朱元璋有24個兒子,到了明末,他的男性後裔居然接近10萬。  10萬人每個人都是一個宗室,都有一大家子讓官府養着,這是多麼可怕的一筆費用!估計沒錢的崇禎一簽發宗室的開支,心裏頭就在埋怨他的老祖宗爲何不實行計劃生育。

四、低下的行政效率。

明朝的行政設置有兩個特點:一是人員特別少;二是工資特別低。    明朝整個中央機關才一千多人,還沒有現在一個部門的人多,地方各級政府官員也少得可憐,每個縣官府的工作人員也才二三十個人,全國加起來吃皇糧的也就幾萬人。另外,明朝官員的工資之低難於想像,比如海瑞,憑工資養家,爲了給他母親慶祝七十大壽,狠下心買了塊豬肉,竟然成了奇聞,傳遍大江南北,說海瑞買肉了!可見他生活艱難、拮据到什麼程度。

人少工資低,好處是行政運作成本非常低,但從國家的層面綜合考量,代價很沉重:    1、收稅效率低下:一個縣二三十人要負責司法、治安、行政、收稅等等那麼多事,效率不低纔怪。因此,稅收徵繳率一直很低,國庫進帳少。    2、逼得各級官員貪腐:整個明朝活在真空的,估計只有海瑞一個,其他官員都要養家餬口。公家的活幹不完,還得請人(吏、師爺)幫忙,這筆錢也得自己掏腰包,不貪腐怎麼活?於是,折色火耗、淋尖踢斛等欺壓百姓的潛規則應運而生,最後政府不得不默許。這顯然對國家財政無益有損,況且廣積民怨,雖與中央政府無直接關係,但黑鍋不得不背。

五、不講策略的加餉。  沒錢的崇禎急紅了眼,到處找人要錢。皇親國戚,王公貴族,很多人都被他張過口,伸過手。可是,大家都很堅守,先是哭死哭活訴苦說沒錢,真的沒錢。實在過意不去,才象徵性擠出一點點。明亡後被李自成抄家,卻都有大把大把的銀子。因此,很多人痛罵這些人自私自利,爲富不仁,活該!    其實,不給錢固然是因爲心疼,不想給!更是因爲害怕,不敢給!給多了,以崇禎的性格,說不定沒過秋天就過來關關心,算算帳,你工資這麼低,鉅額財產從何而來?


跟當官的要錢要不到,崇禎只好厚着臉皮向老百姓要,於是,明末便有了臭名昭著的三餉:遼餉、剿餉和練餉,三餉總額居然比全國一年的田賦還高。

本來國家危急,國庫沒錢,加加餉也無可厚非,可是,分攤出現了問題,崇禎聽從楊嗣昌的建議,均攤!這樣一來,富庶地區還好,窮困地區就開始新的民變,更多的窮人起來造反,又得花錢剿匪,沒錢又得加餉,一加餉鬧得更兇……於是,明末就這樣陷入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中!  所以,黃道周、孫傳庭等人認爲加餉剿匪如同飲鴆止渴,強烈反對,可崇禎不聽。文官集團的反對,有觀點認爲他們只是考慮到自身利益,代表士紳集團表達意願而已。不排除有這情況,但主要是因爲他們從小受儒家教育,認爲收稅是與民爭利,加稅有如強行搶劫。因此,政策一有漏洞,便抓住不放,大肆攻擊,破壞性有餘,建設性不足。

六、不納糧的後果。

靠打着“不納糧”旗幟,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可是,維持龐大的軍隊和基本的行政運作,都要花大把大把的銀子,既然不納糧,錢從何而來?

很簡單,打土豪,分田地,搶他們的財產用作軍費,搶走他們的女人獎給將士。當土匪時這麼做,可以理解,畢竟生存第一;後來在西安稱帝,攻下北京城還這麼做,那就太下作了,皇帝的命卻長着一顆土匪的心,何以服人?

誰知龍椅還沒坐熱,就縱容底下胡作非爲,把皇親國戚、王公貴族、各級官員一個個抓起來拷打、抄家,弄得怨聲載道!      搶走的女人中有一個叫陳圓圓的,據說在她老公眼裏,整個大明的江山還不如陳圓圓一個人!她老公叫吳三桂,這時正在爲大明鎮守山海關,本來已經談好條件要歸順李自成,得知陳圓圓被搶,“衝冠一怒爲紅顏”,放清兵入關。之後,李自成就悲劇了。      42天,龍椅還沒有坐熱,李自成就不得不落荒而逃,走人!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納糧”讓李自成得天下,也讓李自成失天下。

                        五

前面說了,由於明朝的財稅制度,再加上通貨緊縮,沒有銀子,崇禎籌錢籌得很狼狽,全無章法,弄的錢少,還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後患無窮。如果穿越回明末,讓你坐上崇禎皇帝的位置,你會有什麼辦法能弄到錢?

不妨試試以下做法:

一、做秀:以身作則,佈告天下,公示皇帝自己還有多少私房錢(內庫),並列出計劃,裁減支出,省吃儉用。扣除基本生活費後,將所剩私房錢全部上繳國庫,以充軍餉。具體做法可效仿中日甲午戰爭前的日本明治天皇,爲了省錢,一天只吃一頓飯。        崇禎雖然也很節儉,穿破衣服,變賣家當和老婆首飾,可惜不會做秀。公開表率很重要,可以激勵民心,樹威朝廷。關鍵是面上的一定要做足,得讓人信以爲真,至於暗地裏如何操作,那還是皇帝自己說的算,該怎麼着還得怎麼着。

二、借錢:直接“要”過於簡單粗魯,沒有任何好處,誰願意白白把錢打水漂?那還不如搶,效果自然不好。“借”就不同了,有借有還,好歹能給債主一點期待。借時別忘說些冠冕堂皇的話,比如等老子有錢了,加倍返還之類的,反正,先把錢騙到手再說。     

當然,別指望能借到多少。不過別急,這隻先給個“禮”而已,“兵”還在後面!

三、反腐:先讓官員申報、公示財產,接着抓幾隻大老虎,連同虎崽、走狗一鍋端,沒收他們的財產充公。明朝幾乎無官不貪,隨便抓一個都可以當作反面典型繼續深挖,好好殺幾隻雞給猴看看。

同時,宣傳造勢,博取民心,將反腐進行到底,給各級官員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之前那些有錢不願意借的官老爺們,這時必定如坐鍼氈。識相點的,自然知道該出出血,破財消災。

四、認繳:設個時限,讓官員主動上繳贓款。積極主動的,網開一面,不予處罰,必要時還可以調個更實惠的位置,形成強烈的心理暗示;消極被動的,挖地三尺,嚴厲打擊,絕不手軟,真不行還可以搞株連,讓他的親戚朋友跟他一起遭殃,見識見識一下朝廷的厲害。

不過,凡事要有個度,差不多就好,千萬不要弄得人人自危,否則便會失去士紳階層的支持,失去根基,政權會更加不穩。

五、強借:找一找江南一帶的大戶人家,最好像馬雲那樣的,強借!敢不給,今天讓工商去查查淘寶商城有沒有賣假貨,明天讓稅務去看看有沒有偷稅漏稅,後天讓審計去查查有沒有做假帳。還敢不給,那就請他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反覆觀看明初的宣傳教育片《沈萬山》。

權力至上的體制之下,有錢算什麼?可以斷定,商人一定遠比政客識大體、明事理。從這裏要錢,商機無限,潛力無限!

六、賣官:就明末而言,前五個措施要湊足軍餉應該沒問題了。如果是非常時期,還可以採用非常辦法——賣官!清末李鴻章就這麼搞的“海防捐”,效果很好,籌的錢能建一支海軍,還有餘額挪給老佛爺修建頤和園。

賣官也要講究公平公正,童叟無欺。不過,最好賣些閒職,比如委員和代表,有錢人未必會做事,他們要的只是榮譽和地位,花這種錢他們覺得值!

當然,以上辦法只適用於短期籌錢,要長期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必須進行改革開放。改革財政制度,合理收取商業稅,解除海禁,促進對外貿易,增加關稅。      以上六個弄錢的步驟,先後次序很重要!越是一些非常規動作越管用,不過,風險也越大。所以,關鍵要把度掌握好,否則,可能會直接影響政局的穩定。不過,話說回來,最差的結果同樣也是亡國,既然如此,就沒什麼不可爲。

可惜,除了赤裸裸地伸手要錢,崇禎一點辦法都沒有!當然,他那麼有個性,那麼在乎面子,即使知道這些辦法也未必會去做,畢竟,有所爲,有所不爲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