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職場危機 - 我們真的能60歲退休嗎?

去年底寫了一篇文章《我們真的能60歲退休嗎?》,發佈在微信公衆號,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共鳴。現發佈在CSDN博客,希望引起更多象我一樣的技術男的共鳴。

我國企業職工法定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歲,女年滿55歲;從事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年滿55週歲,女年滿45週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可申請退休。

如果你是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相信你身邊有很多年長的、快退休的同事;但如果你是在企業單位,你身邊有50多歲,仍工作在基層崗位的同事嗎? 我所在的近萬人的製造業企業,上上下下包括高管在內,超過50歲以上的同事不足5位,基層員工一位也沒有,如果是在互聯網公司或創業公司,情況會更慘淡。

近幾年,網上屢屢有未來幾年將逐步延長退休年齡至65歲的帖子,各方吵得沸沸揚揚,大多都是討論延長退休年齡後,交納的養老金多了,拿到的養老金卻更少了,交養老金是否划算的問題。姑且不談65歲退休的事情,就算是60歲,我們就真的能熬到那一天嗎?

大概是在2012年,有一次和深大的一位管理學老師聊天,她即將退休,正在評選更高的職稱,以便能拿到更多的退休養老金。我說真羨慕你們能夠正常地退休,對我們在企業上(Da)班(Gong)一族來說,這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企業不養“閒人”

招聘工程師,3-5年工作經驗,年齡35歲以下。

類似的信息,我想在職場中奮鬥的我們應該都不會陌生,甚至都已習以爲常,35歲已然成爲職業生涯的分水嶺。

當時我所在的單位是一家日企,由於企業戰略轉型,逐步將生產基地遷移至越南,面臨着裁員,首當其衝的便是50歲以上的基層員工。這部人要想再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雖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難度肯定非常非常大,我所認識的幾位,最終都選擇了自己做一些小生意。即使我現在所在的單位,在這幾年宏觀經濟環境不景氣的背景下,仍能保持高增長的企業,整天掛在嘴上的都是降(Jian)本(Yuan)增效。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他們,他們是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批下海的大軍,幾乎都抓住了歷史機遇,膽大心細的當了老闆發家致富,其它的也享受到了房地產市場的紅利,足以衣食無憂的安享退休生活。同時,子女也已成年,將逐步走上工作崗位。

今年年初,一則《深圳某知名企業,年薪百萬高級工程師被迫離職》的帖子在網上炸開了鍋,我不知道大家看過之後,是否有真正思考並正視這一問題?

對於我來說,意味着我在2012年看到的社會問題已經開始爆發了。2017年12月10日,中興研發工程師因被離職而墜樓一事,當事人選擇的處理方式更爲極端。這些正是這一社會問題的縮影。

針對此前媒體熱炒的34歲員工退休問題,任正非在演講中迴應,“華爲沒有退休金,公司只爲在職員工買社保、醫保、意外傷害保險等。而且,華爲不可能爲不奮鬥者支付錢財。”任正非還表示,“華爲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鬥就垮了,不可能爲不奮鬥者支付什麼。30多歲年青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牀上數錢,可能嗎?”

僅僅是開始

不管是華爲的高級工程師被迫離職,還是中興的研發工程師墜樓事件,折射出來的社會問題不容小覷。中產階級的壓力與結構化失業的矛盾日趨嚴重,或許這還僅僅是開始,未來5年,10年,我們可能會經常看到類似的新聞報道。

前面講過,對於目前在50歲左右的人羣來講,影響不算太大。真正苦逼的是2000年左右及以後出來混的年輕人,即80後的年輕人。當然,部分優秀的80後已創業成功,或做到了各企業的管理層,甚至高管,這部分人羣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但絕大部分仍處於基層崗位,針對這一羣體,我向深大的管理學老師諮詢了幾個問題:

1、80後的羣體,年齡最大的目前還不足40歲,在大部分企業仍是生力軍,推動着企業的發展,但是5年後,10年後呢?產出能力必須會下降,尤其是技術崗位,根本無法跟上技術的發展進程。即使能跟上,做同樣的事情,企業是願意要一個20多歲,精力旺盛、並處於上升期的年輕人,還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成本會更高)?

2、技能單一。社會越發展,知識總量越多,社會分工就越細,分工合作也就越緊密。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大企業,所做的工作非常單一,技能也單一,往往只專注於某一產品,一旦離開該工作崗位,原有的經驗將不再是優勢。這在IT行業或研發崗位尤爲明顯,IT行業的發展遵循着摩爾定律,即相同的成本,每隔18-24個月性能便提升一倍,雖然近幾年有所放緩,但仍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也一點不爲過。如果不時刻保持學習的心態,很容易被淘汰出局。可我們的年齡、知識結構、思維模式等會限制新知識的攝取。

3、晚婚晚育。該羣體中大部分人都響應晚婚晚育政策,尤其是大都市的年輕人(或許是被逼無耐),相當一部分生育孩子的年齡在30-35歲左右,當他們50歲時,孩子才15-20歲,正是伸手向我們索取的年齡。

假如在50歲左右,不幸遭遇公司裁員,可能會面臨哪些問題?

1、按國家規定的退休政策,男年滿60歲,女年滿55歲方可領取退休養老金,50歲的年齡是無法領取養老金的。一旦失業,不僅無法領取養老金,可能還得去掙錢來繳納社會保險金。部分中產階級還得繼續繳納房貸,這將是無法承受之重。

2、上有老,下有小的雙重壓力。50歲的年齡,父輩大約70多歲,正是需要我們贍養的時候,子女也還只有15-20歲左右,更需要我們養育。而我們一旦失業,該如何去承擔一大家子人的責任?

3、再就業會更爲困難。上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在國家出臺的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的引導下,已基本得到解決。但在現階段,如果不幸失業,再就業會更爲困難,政府要想重新得到解決,需要的時間會更久。首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尤其是製造業的繁榮,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消化掉一部分下崗職工。而如今,隨着人力成本的上升,部分製造業已遷往國外,留下的都積極響應國家中國製造2025戰略,兩化融合,降(Jian)本(Yuan)增效,製造業逐步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對人力資源的依賴將逐步降低。其次,當時的下崗職工都是從苦日子裏過來的,在國家的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的引導下,部分人自謀職業已取得成功。有的甚至踩着三輪車沿街叫賣,正所謂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而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能複製上一代人的模式嗎? 再次,即使我們也能放下身段,吃苦耐勞,可我們能做的又有多少呢?

按照目前的趨勢,可以預見,未來10年,將有大量的企業基層員工被動離職,對於這部分羣體,社會將如何消化? 這或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僅僅靠政府是無法完全解決好的。這不是悲觀,只是讓我們時刻擁有危機意識。車到山前必有路,或許政府和社會學家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他救不如自救,萬事還得靠自己。

她沉思片刻,語重心腸地說,這個問題應該去跟一些社會學家交流,談話就此結束。

智能時代會加劇這一社會問題

前幾年,我們還只是看到自動化機器設備取代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者,但隨着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將有更多的智能機器取代腦力勞動者,即白領的就業機會也受到了挑戰。今年年初比較火的《未來簡史》,也講到了各行各業未來可能的工作形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

今年以來,無人超市,無人咖啡店,無人加油站,無人倉庫,無人駕駛等新聞不斷刷新着我們的眼球,阿里AI魯班每秒完成8000張海報,每天完成4000萬張,這遠超最頂級設計師的速度。我相信大部人都感受到了,在人工智能越來越智能的同時,也在不斷的虐奪我們的就業機會。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曾經非常火爆的街邊小店,也逐漸變得冷落了。

國家宏觀層面,中國製造2025,兩化融合等,都將智能製造納入了國家戰略。高逼格的像美的、格式等已建成了智能工廠;京東、阿里已建成無人物流中心。就拿我目前所在的傳統製造業來講,雖然離智能製造還有很長的路,但仍做了大量的自動化改造,不僅節省了人力資源,還提高了工作效率。如通過AGV小車在指定的時間,將物料運輸至指定的地點;各樓層的產線,通過滑道將成品直接滑至不同樓層的成品倉庫等。

前幾年料想,大部分人將在50歲左右面臨這一社會問題,而現在,這一切都取決於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取決於人工智能從實驗室到大規模運用的發展速度。雖然這一過程可能會很曲折,但我相信這個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可以肯定的是,隨着智能時代的到來,這一社會問題一定會加劇,涉及的面會更廣,必然會導致結構性失業。

我們將何去何從?

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代。

隨着大數據和機器智能的不斷普及,我們會發現機器越來越多地佔據了我們人類的工作機會,這個過程在一開始是悄無聲息的,但是當發展到一個拐點,我們就會發現這個趨勢不可逆轉。大數據和機器智能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造成非常多的社會問題,以至於讓我們不知所措。歷次技術革命都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智能革命也不會例外,甚至將比過去幾次技術革命對社會的影響更大。遺憾的是,很多人對此不以爲然。

如何正確認識智能革命,順應趨勢,在智能革命的浪潮中不被淘汰,我認爲是時候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警覺起來了! 後續會繼續分析,請繼續關注!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歡迎評論及相互討論,謝謝!

更多精彩文章,敬請期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