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韵味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巷,我所生活了四十余年的古城小街,凝结了整个城市的精神的家园。小巷是城市建筑之中的一篇散文,是古朴厚重的画卷,意味悠远,耐人寻味。

或许人总有怀旧的情结,总有无法抹去的情怀。夜幕降临,小巷里的喧闹声比白天多了起来,穿梭的人群,开张的店铺,仿佛刚睡醒的少年,漫步于凝结着千百年来变迁的小巷,历史的沧桑遗留在门廊、屋檐上 总能让我回到从前的岁月,撩拨起心底蕴藏已久的情愫。

小时候,小巷是孩子们的天堂,每到傍晚时候,放了学的孩子扔下书包就集在小巷内游戏玩耍。三五成群,滚铁环,玩弹珠、丢沙 包,最让女孩子欢欣雀跃的当属跳皮筋,四五米长的黑色橡皮筋有两个人套着,另一个人自由自在的随着自己的节拍跳,跳皮筋级别由脚踝到头顶,“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无数个花样在小朋友的脚下变换着。这个游戏锻炼的是孩子们的柔韧力和灵敏度。人总是贪玩的,那时候,常常跳到被奶奶叫回家吃饭,接着免不了是一顿挨训。

奶奶是小巷的高望住的长者,她聪慧、为人和善,却有着慈悲为怀的心,每每当邻居家有困难或犯愁的事,只要奶奶出面调解说和,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小巷至今还延续这这样的传统,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生子做寿等事,小巷里那些热心的人便主动收齐各家略表心意的份子送往事家。尽管时代发展了,有些邻居搬出了小巷,住进了高楼大厦,但是每每遇到小巷有事,总能在人群中看到他们的身影。

北方的小巷与南方的小巷有着天壤之别,少了南方的依水而伴如诗如画的景致,多的却是笔直清幽,少了南方的那种依依诺诺,多的却是北方的豪爽厚重。如同这种城市中的小巷,门对门格式店铺,一家挨一家。花灯初上,小巷里便是人如云集,熙熙攘攘,坐落在巷子两边的店铺门脸依次张灯结彩,灯火辉煌,日用百货,干鲜果品,日用百货和卖夜市的摊点,呈现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

人们都渴望现代化的富裕生活,城市的高速发展,高楼大厦林立,汽车多得玩具,这样的想法是合理的,不过小巷里这种亲如一家的浓浓情意,以及热闹的气氛和景象,确乎迥然不同。在这种快节奏的现代化的生活之中能保留一丝东方的古典神韵,作为心灵的足迹和调节,能不说是一种韵味么?

有人说,牧马人随水草而居,吉普赛人随性漂泊,还有一种人却因风景而居。北方的小巷的特点在于它既有江南小巷的清幽,又有北方特有的厚重淳朴,它将南方北方融为一体,同时又能讲东西方不同文化元素交相呼应。书院门和德福巷便是其中两条,书院门是靠着古城南门的小巷,小巷不是很长,西连古城南大门永宁门,东接碑林博物馆,书院门源于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的高等学府,现在是古城的仿古文化街。两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书院门570多米长的街道,集中了上百家店铺。在二三层雕栏楼阁上,挂着一色的黑底金字牌匾,书写着文萃阁、醉书轩、聚香斋、皓月宫等店名。这里的店铺门面既不像江南商号那样纤巧秀丽,也不同于北京大栅栏那样富丽堂皇,而是古朴敦厚,门面很少有繁琐的装饰,牌匾、楹联,还有深狭的门道,显示了一种儒雅祥瑞、深藏若虚的氛围。街道为青石铺砌,这里能体会到西安不同于别处的城市风景。这样的一座城市,小巷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当一个辉煌的城市渐渐从岁月里走远的时候,至少,它会留下一个足迹,耐人寻味。而德福巷是一条充满小资情调的街道,小巷长不足200米,一家接一家地开满咖啡屋、酒吧、茶馆,就连名字也气得很雅皮很有情调。德福巷咖啡屋的出现,既是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让人们领略到了西安古文化和现代气息相融和的魅力。德福巷的繁荣与发展,成为古城日益开放的一个写照。如今德福巷与古色古香的书院门古文化街东西为照,遥相呼应,成了传统文化区中一条最有“洋味”的街道。

城市因小巷而俊美,小巷因其特有的魅力而悠远,如果把书院门比喻成以为旧时的书生,那在他西边遥相呼应的德福巷必定是一位风情万种的女子,当我踏在这两条青石铺成的小巷,如同人生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相逢,内心感受到的是一幅画或一杯茶。

都说人是会变的,而小巷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短了,变少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